APP下载

快跑的罗拉

2012-04-29张兴军

中国经济信息 2012年24期
关键词:曼尼罗拉母校

张兴军

有时越在意什么就越容易失去什么。中国人常有起跑线思维,对于下一代秉承的都是早为西方成熟社会所摒弃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混乱逻辑。

把跑步本身和改变人生命运相关联,相信最恰如其分的莫过于一部老德国电影《罗拉快跑》。这部电影是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在34岁的时候拍摄的,该导演一度因此被认为是德国的吕克·贝松,所以这部电影的含金量就不用质疑了。

叙事结构上采用重写式的板块结构。影评人说,《罗拉快跑》不落俗套,未屈从于好莱坞的经典叙述模式,而是采用了三段式的格局,讲述罗拉用跑步挽救男朋友的故事。

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说自己丢了10万马克。20分钟内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却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了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终于成了富人。

皆大欢喜了?完全不是。电影的假定性——命运的不可预知的结局让人不断关照自身。蝴蝶效应真意的隐晦表达,混同着电子音乐和罗拉狂奔的脚步,让人有一种释怀和爽快。罗拉在营救男朋友的奔跑途中,遇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状况,都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讲道理本身往往易受抵触,所以在此用了如此长的铺垫与篇幅,终于把要说的道理讲清楚。是的,我们可以站在任何角度来诠释跑步本身,也就是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和视角,来看待一个本身无害的活动。但现实中却往往事与愿违。命运的绳结,关键在于自己绑定的位置,努力程度与方向,决定着最终的结局与归属。我们要做的,不是规避所有的曲折与歧途,而是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试错,积累正的能量。

以奔跑来引申联想皆因现实的矛盾。最近,广州、上海的马拉松比赛中连续出现参赛者猝死的现象,于是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学频频取消中长跑的比赛与活动。再早一些,某大学入学军训时不到十分钟晕倒了一打学生,军训也就不了了之了。还有比这再反讽的事情吗?

跑步作为一个公认可以带来健康的途径与手段,从来没有这么让素质教育的制定者们谈虎色变。课本中讳疾忌医和因噎废食的古代寓言,则有了活生生的现代诠释。事实上,将任何中性词汇过度诠释或敏感化,都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自我局限的结果。而将信仰、追求以及习惯等无害行为,都俗套于人为规范,就无疑于是强制的现实异化。

我们的同胞在失去了很多的同时开始喜欢规划。规划不了自己就规划别人,规划别人之后,顺带着连子孙也捎上了。以一个“永远为你好”的伪崇高逻辑:不跑步不会猝死,不猝死可以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可以考上大学、顺利毕业。那毕业以后怎么办?

韩寒在《青春》一书中有一篇为其母校松江二中所作的《纪念母校——致青春预备役》,其中写到希望学弟学妹们也要像他一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你们到了大学,你会发现,除了你们爸妈拥有的财产之外,你们所拥有的是一样的。其次,你可以对教材漫不经心,但是你永远要记得学习。上学和学习是两码事,上学你可以觉得是被迫,学习绝对是你自己的事。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化,不断的强大……”

着实有趣,和国外很多名校的肄业生殊途同归,中途退学然后去创业,功成名就后再被母校请回去讲述成功的经验。经验的第一条难道不就是退学吗?这是什么情况,不上学的更有文化,不上学的身体更好,不上学的,更全面发展。

恳请校长以及家长,救救孩子们吧!要知道,罗拉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人限制她奔跑,当然也不会让她姥爷去代替她奔跑。

猜你喜欢

曼尼罗拉母校
有只象鼻爱聊天
告别母校
罗拉的礼物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小屁孩日记
小屁孩日记
母校情
小屁孩日记
亲爱的母校,你还好吗?
罗拉的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