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的真善美
2012-04-29叶红
叶红
摘 要:在中国民间美术中,传递着纯真及真实的“真”,具有影响和教育意义的“善”,代表吉祥寓意和特殊审美感知体验的“美”。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真;善;美
几乎与中华文明同龄的中国民间美术,今天仍在许多地区以其蓬勃的生命力生长着,繁衍着。丰繁的风土礼俗和深挚的人文情思,仍在循环的节令岁时以其强烈的感召力和沉雄的凝聚力,执著地维护着民间审美创造活动的生态环境。
作为中国民间的艺术形式的中国民间美术,它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生态、民众的生活方式、民俗活动等密不可分,因而决定了其特殊的艺术形态。民间美术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了以服装、装束、印染、刺绣为代表的服饰类,以民众居住的房屋、其他建筑物及木石等雕刻饰品等为代表的宅居陈设类,以民众劳动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劳作类,以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各种材质的生活用具用品为代表的生活用品类,以民众对诸神信仰的雕刻、绘画、扎花等为代表的信仰祭祀类,以民众在戏曲文化传播中使用的面具、脸谱、皮影等为代表的娱乐教化类,以民众对环境及自身的美化例如窗花、布画、鞋样等为代表的装饰美化类,以民俗活动中使用的彩灯、舞具等为代表的游艺竞技类等。
民间艺术渗透了强烈的文化观念和民间审美观念,从而使民间艺术审美创造具有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一脉相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美”的含义最早是与善、祥、大相联系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口诀称“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和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这可谓民间艺术精神内涵的综合艺术功能的精炼概括,体现了民间艺术的总体审美特征。对于民众来说,门神能镇宅辟邪,财神能使财源广进,风筝能释放晦气等,都坦率地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及向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的民间技艺口诀,不仅道出了民间艺术的色彩观念也同样是一种吉祥意识。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表征和符号,不仅仅是纯粹的视觉,例如红喜字、红肚兜、红窗花、红花轿、红鸡蛋等不仅仅是红火热闹的心理体验,更是一种吉祥的象征。“……黄花紫身,绿眉红嘴,显得鲜明。”鲜明响亮的色彩符合民间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人们期盼“红火热闹”,崇尚“鲜明”。也就是说红火热闹,鲜明是祥瑞的,吉利的,从而也是美的。
民间艺术的美不仅体现了吉祥的期盼更是审美感知的体验,从人类早期的石斧石铲在造型方面的均衡、对称所带来的美感,到民间纺车结构的对比均衡与和谐,到南北方不同的民居屋檐的线条与质感,再到剪纸、年画、面塑、神像等缤纷绚丽的艺术形式,传达了不同的审美感受。“文人一根钉,武夫势如弓”,丫环“眉高眼媚,笑容可掬,咬指弄巾,掠鬓整衣”的塑造人物规则,“白间黑,分明极;红间绿,花簇簇;粉籠黄,胜增光;青间紫,不如死”的设色规律,这些视觉形式规律都表达了人们对审美愉悦感的追求。
美术不仅是一种感性形式的存在,同时还具有情感内容。民间美术具有的感情内容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从姑娘递给小伙的刺绣荷包中,从土家族母亲为女儿赶织陪嫁的“西兰卡普”中,从孩子们穿戴的虎头帽、虎头鞋、刺绣围裙以及玩耍的泥叫叫、竹节龙中,还是从春节的窗花、剪纸、彩灯以及祝寿馈赠的面塑礼花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其中的亲切感。民间艺术表达的即是一种真诚的情感、纯真的质朴,这种“真”不见得是一种现实生活的真,那些表现了人们的理想、向往和意愿的福禄寿喜、趋吉避凶、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等的吉祥内容,也是一种情感的真诚。
民间美术的“真”还表现在它作用于人的感觉、知觉和情感的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思想理性内容。比如说民间年画、剪纸、玩具、刺绣等,常常以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来实现人们的审美情感认知。再比如年画中的九九消寒图、帝王将相图、珍禽异兽图等将某些历史、自然、人生等内容诉诸感性的形象,清晰明了地表现出来,进而帮助人们充实完善自身的智力情感。只有那些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情感真实的民间艺术,才是一种“真”;也只有这种“真”才进而会具备“美”和“善”的特征,因而也是一种审美的形态。
民间美术既是人们思想意识的体现又有着影响人们思想及行为的特点,这正是民间美术的“善”。它将理性的社会内容灌注于美术作品中,并自然而然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因而它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民间美术的这种教育作用,特别表现在年画、剪纸、皮影、刺绣以及许多游艺和祭祀供奉活动中,内容多种多样。如年画中的“二十四孝图”“水浒故事”,剪纸中的“岳母刺字”“秉烛夜读”等都以此来教育世人要有良好品德。抗战时期,解放区某些新题材年画的兴起,是对保家卫国战争有贡献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农民画的产生与普及也是这种宣教作用的另一种发展。因此,民间美术在创作的同时使主观思想与艺术表达实现了交流,赋予了作品灵魂,在体现普遍的社会内容的同时,具有善的本质。
中国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载体形式,多元化的表现手段传达着真善美的统一,并终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发展,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
(南昌市第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