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012-04-29李春霞

考试周刊 2012年25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教学内容教材

李春霞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与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投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下面我谈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

组织与整合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程标准下,各地、各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材,教学中再也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对教材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挖掘学科特有的价值,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状态对这些内容进行“再度开发”,对课程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使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具体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特别是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选择学生熟悉的或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而精心组织与整合,向学生展示他们最熟悉的知识点,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越近,就越容易让学生理解要学习的知识,但是如果教学内容停留在现有发展区,只能是简单重现、重复,无益于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超越“最近发展区”,则应该通过必要的知识内容复习,搭建学生继续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跳起来”能“摘果子”,或者通过教师的“支架”能摘果子,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远远超越最近发展区,那么我们就无法搭建教学的支架,也无益于学生的发展。

2.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为此,我采用了“低起点、多层次、勤交流、常总结”的方法。(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地学习。(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但不能降低要求。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由浅入深,对于较容易的典型问题要引申推广。(3)勤交流。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4)常总结。良好的总结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体验思想方法。

3.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新课程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表现为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最终拥有者。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等。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4.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应用数学。例如,在前一段时间我们数学组指导学生利用统计知识研究学生月消费支出的调查报告,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利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频率分布,利用样本的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注重生活应用实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5.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

在教学中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经常会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社会进步、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建立公理体系的思想方法对人类理性思维、数学发展、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教科书中在《阅读与思考》环节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深深体悟到数学的发现美、严谨美,更感动于数学家们对人类数学史上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6.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导式,有观察规律的发现式,有实验操作的演算式,有具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直接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排列组合中两个原理时,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由同学竞猜:有10封不同的信,随意放进6个不同的邮筒寄出,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正确的结果是610种,比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大胆猜想还多得多;在讲等比数列概念时,可以先讲一个古代一位国王与象棋大师戏言奖赏的故事。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教学内容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