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作品主题
2012-04-29周春霞
周春霞
摘要: 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是中美洲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她的作品体裁多样,涉及诗歌、小说、纪实文学和翻译,反映出对家园的眷恋与热爱,对军事独裁和种族歧视的反对与憎恶。作为美洲人民的喉舌,她将反映社会不公正的现实为己任,并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同时期的人生体验和深刻思想。对中国读者来说,阿莱格里亚仍然陌生。本文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几部典型作品的内容,解读其作品的两大主题:女性和政治。
关键词: 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主题女性家园和政治
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Claribel Alegría),原名克拉拉·伊萨贝尔·阿莱格里亚·彼得斯(Clara Isabel Alegr-ía Vides),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女性诗人、小说家与翻译家。1924年出生于尼加拉瓜后移民萨尔瓦多。凭借其对中美洲历史、社会政治问题、人类生存状况的关切以及清新简洁的文风,在西班牙语文学界享有盛誉。她的作品被翻译为十四种文字。阿莱格里亚曾获得的主要奖项包括:美洲之家诗歌奖(古巴,1978),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法国,2004),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美国,2006)(她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美洲作家),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勋章(智利,2010),等等。
阿莱格里亚的文学作品体裁和主题广泛,创作生涯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8年至1961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文学体裁是诗歌,将表达个人情感作为其主题,较多涉及情感、对于生死的态度。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包括诗集《寂静的指环》(1948)、《不眠夜》(1953)、《鱼缸》(1955)、《我的时代中的过客》(1961)。1965年至今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作品形式丰富,除诗歌外,开始创作小说、纪实文学,翻译其他作家作品,其中的一部分与丈夫——美国记者达尔文·J·弗拉克尔合作完成。这一时期阿莱格里亚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中美洲历史与现状的关怀,对中美洲政治问题的揭露。这一时期的主要诗集有《唯一路径》(1965),《我将收回付出的代价》(1977),《诗之河》(1989),《逃匿》(1993),《门槛》(1997),《松开武器》(2005),《情诗》(2006),《诗艺》(2007),《乌鸦之眼》(2010)等等。主要的小说作品长篇包括《真实国度里的路易莎》(1987),与丈夫合著的《伊兹拉尔克火山灰》(1989);短篇包括《时光停驻》(1977),《家庭相册》(1982),《上帝与魔鬼之村》(1985),《醒来吧我的善心,醒来吧》(1986)等等。90年代她与丈夫合作创作了一些纪实文学,如关于在巴拉圭暗杀阿纳斯塔西奥·索摩查的《索摩查之死》(1996)。
1.女性主题
阿莱格里亚曾谈及青年时代对诗歌的向往:“从童年起,诗歌就一直是我的挚爱。我还不会阅读,父母就让我记诵鲁文·达里奥的诗篇,他是伟大的尼加拉瓜诗人,创立了改变西班牙语的现代主义运动,无论是谁,只要希望我给他背诵鲁文·达里奥的诗,我都乐于从命……”(阿莱格里亚,2008:113)拉丁美洲是一片文学的沃土,而女性作家却寥寥可数。成为女诗人对当时的阿莱格里亚来说是奢侈的愿望,“如果我的女性朋友们知道我在写诗,她们就会拿我开玩笑了,青年男子也不会接近我,甚至不会请我跳舞。在我们这一代中美洲人当中,有闲阶级的女人们可以选择结婚,就是说掌管丈夫的钱袋,或者保持贞洁贤淑,为侄子侄女烤制糕点”。(阿莱格里亚,2008:115)幸得父母支持,1943年阿莱格里亚进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1944-1947年间有幸得到流亡海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西班牙著名诗人胡安·拉蒙·希梅内斯指导,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寂静的指环》(1948)。她的诗人与作家生涯就此展开。
阿莱格里亚在访谈中说到:“只有好诗和坏诗,没有女人的诗和男人的诗。智慧是不分男女的。弗吉尼亚·伍尔芙曾说,文学是雌雄同体的。”她从不刻意强调女性主义,但在萨尔瓦多的生活经历使她深切体会到,在殖民压迫之外,中美洲女性仍然生活在男性的背影中,很多年轻女子无法得到高等教育、无法选择爱情与婚姻、从事热衷的事业。自然而然她对女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女性情感和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都是阿莱格里亚诗歌与小说的主题。
她的诗歌《致离乡者的信》中写道:“我(佩涅洛佩)如此度过了三年/现在,奥德赛/我的心渴慕着一个年轻人/和你年轻时一般俊美/善用弓箭/与长矛。/我们的家已残破/我需要一名男子/懂得治理它……由于这场疯狂的战争/我们最优秀的勇士们/失去了生命/你就待在那里吧/奥德赛,我请求你/别再归来。”这首诗歌的创作灵感源于《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讲述希腊英雄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中取胜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中,而妻子佩涅洛佩拒绝一切诱惑、忠贞不渝地等待十年后与丈夫团聚。阿莱格里亚将神话故事的情节逆转,拒绝传统意义上对丈夫忠贞、对爱情坚定、对君王臣服的佩涅洛佩,将她塑造成一名由于君主一意孤行引发战争后,丈夫不得不远征而失去生活依靠,之后经过激烈内心斗争,决意逃离家庭与传统束缚、自由选择爱情与幸福的现代主义女性。诗人选择抛弃对英雄的歌颂,而从英雄的妻子的角度批判这场战争的愚蠢和惨烈,谴责丈夫对自己和家庭的不负责任。
小说《伊萨尔科火山灰》以在萨尔瓦多的政治屠杀事件为背景,而故事以女儿在安葬母亲的过程中对曾经默默无闻生活的母亲的精神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以及母亲在不幸婚姻中遭受压抑而后与美国旅行家相爱为两条叙事线索展开,表现了女性在社会大环境下随波逐流的命运。母女关系、婚姻、爱情是除政治之外作者所关心的主题。
在某次访谈中被问及胡安·拉蒙·希梅内斯对自己的影响时,她谈到:“胡安·拉蒙想把我关在象牙塔里!可我逃跑了。他期待我写纯粹的诗歌。不希望我结婚……说婚姻会把我变成普通的家庭妇女,诗歌将把我抛弃。”事实上文学并没有因为婚姻而抛弃她,而家庭更丰富了阿莱格里亚的文学创作。《情诗》(2006),《家庭相册》(1982)等以爱情和家庭为主题的诗集和小说,都是阿莱格里亚的代表作。
2.本土和政治主题
阿莱格里亚拥有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双重国籍,而她则将自己视为“中美洲人”——那里诞生了拉丁美洲现代主义的先驱何塞·马蒂、鲁文·达里奥等一批诗人,他们热情讴歌了中美洲的自然风光和追求自由的人民。她曾说:“我来自中美洲,那里的人民热爱诗歌,有时,我们用诗来谴责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我们写出了许多很好的纪念性诗歌。诗人,尤其是我所在地区的诗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待在象牙塔里。”阿莱格里亚的父亲曾是一名医生,因反对美国对尼加拉瓜政治干涉而被迫举家迁往萨尔瓦多。年轻时她对政治并不感兴趣,甚至厌恶政治,痛恨老索摩查的独裁统治,从未想过以政治作为自己诗歌的主题。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对她产生了很大触动。她自问:“古巴人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能?”1965年之后阿莱格里亚写作的主题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作为中美洲人民的喉舌与外界对话,渴望外界听到他们对自由和民主的呼声。
诗歌《蕉叶玉米粽子》假借一份制作萨尔瓦多特色美食——蕉叶玉米粽子的菜谱,用萨尔瓦多的风土(蕉叶玉米粽子、火山、蔗糖)、历史文化(西班牙殖民、土著与西班牙人的民族融合、基督教)和政治因素(总统选举、政治皮条客)等地区因素,取代了真正的食材,隐喻了中美洲人民从遭受殖民掠夺到争取民族独立、摆脱美国政治干涉和军事独裁、争取种族平等和民主权利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以俏皮的口吻、幽默风趣的风格,将国家的起源和发展与一份特色菜谱糅合到了一起。
与丈夫美国记者达尔文·J·弗拉克尔合著的小说《伊萨尔科火山灰》(1966),是阿莱格里亚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作家以幼年时目睹的1932年萨尔瓦多政府部队在伊萨尔科镇屠杀3万农民的事件为素材,讲述了年轻女子卡门在母亲伊萨贝尔去世后,回归故里为她悼念;期间发现了1931-1932年间母亲与一个美国旅行家弗兰克的短暂婚外恋情,后来因为伊萨贝尔难以抛弃家庭以及弗兰克目睹了大屠杀事件导致恋情终结。《伊萨尔科火山灰》并不为家园言家园,为政治言政治,而是通过一个寻求精神解放而又无力与现实抗争的妇女和一个艺术家流浪者的爱情的现代主义书写,谴责了中美洲人民遭受的不公正待遇。1966年出版时,小说的真实性遭到质疑,被萨尔瓦多上流社会批判;自1977年文化部将它定为中学生必读书后小说多次再版,并被翻译为英语。伊萨尔科是萨尔瓦多的一座活火山,靠近阿莱格里亚幼年生活的圣安娜市,被称为“太平洋的灯塔”。“火山”对于阿莱格里亚来说,便是故土的符号,是依恋而非定时炸弹。在她的很多作品中,“火山”被反复提及(《诗艺》、《乌鸦之眼》、《你跟随我》、《蕉叶玉米粽子》、诗集《火山之花》等等)。火山是萨尔瓦多这个中美洲小国最具特色的自然风貌,体现了大自然无穷的力量,也隐喻了人民在军政府压迫下必然爆发的巨大能量。
阿莱格里亚的纪实文学最大限度体现了她对中美洲政治和人民权益的关切。《他们无法活捉我》(1983)和《索摩查之死》(1996)通过人物访谈、历史记录以及有依据的推测,分别记述了萨尔瓦多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中一位女战士的战斗生涯和阿根廷左翼游击队在巴拉圭暗杀尼加拉瓜大独裁者阿纳斯塔西奥·索摩查的历史事件。
诗歌《乌鸦之眼》(1996)是阿莱格里亚现代主义的书写。诗中她化为乌鸦的双眼,目睹了贫穷、饥饿、死亡、战争、环境污染、种族灭绝、独裁等当代世界的弊病,悲怆的诗句是诗人的哀叹。这首诗歌也反映了诗人逐渐跳出地区主义的藩篱,将目光投向全人类。
二十世纪的美洲文坛可以用“轰轰烈烈”来形容。阿莱格里亚并非一鸣惊人的天才,而是通过笔耕不辍,在六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记录了拉美民族和社会的曲折发展。她的作品为读者开启了一扇窗户,于细微处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情感和社会担当。令人敬佩的是她的民族性和对中美洲乃至全人类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Claribel Alegría,Pueblo de Dios y de Mandinga,Barcelona:Editorial Lumen,1986.
[2]Claribel Alegría,Luisa en el pais de la realidad,Zacatecas:Universidad Autonoma de Zacatecas,1987.
[3]Claribel Alegría,Cenizas de Izalco,Managua:UCA Editores,2006.
[4]Claribel Alegría,Ojo de cuervo,México,D.F.:Colección Pico,2010.
[5]Claribel Alegria y D.J.Flakoll,No me agarran viva,Managua:UCA Editores,1987.
[6]Claribel Alegría.诗歌之剑.当代世界文学,2008:113-122.
[7]Sandra M.Boschetto,Claribel Alegria and Central American Literature:Critical Essays,Ohio:Ohio University Press,1994.
[8]马尔滕·凡·德尔登.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纽斯塔特文学奖与世界文学共和国.当代世界文学,2008:132-139.
[9]乔治·埃文斯.索摩查之死.当代世界文学,2008:16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