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2-04-29任丽静王守庆王惠芳

科教导刊 2012年27期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任丽静 王守庆 王惠芳

摘要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高等职业院校现行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借鉴国内外课程体系开发的典型方法,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自动化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需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开发要实现职业教育目标,首先要保证课程体系是源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并经过系统的总结、归纳、提升,最终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转化为学习领域。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开发出符合高职专业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其根本目的是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1 现行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测控技术的融合与渗透,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均采用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些都急需自动化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调查发现,市场竞争使得各行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大,专业技术需求增强。然而,一方面大量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自动化专业人才。这一现象表明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同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相对陈旧的课程体系,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1 强弱电融合问题

我国自动化技术主要分为电气自动化、过程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强电为主、单机概念,观注的主体是加工机械装置运行状态、以“电动机”作现场驱动设备为主的逻辑控制、时序控制;“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为弱电方向,强调自动化核心,关注的主体是流程生产设备热工量状态、以“调节阀”作现场驱动设备为主的流程控制。传统认识与课程设置上,电气自动化与过程自动化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强弱电并重需要解决两者间融合问题。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化,自动化技术改变了制造业传统的生产模式企业要求自动化技能人才具有“强弱电并重”的职业技能,对岗位工人要求一岗多能,强调职业技能的复合性。

1.2 课程设置沿袭知识领域分科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但更多的经验与成果是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并未突破知识核心课程体系。由此导致课程标准不明、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在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同时,考核评价标准仍停留在对知识了解多少、理解多深、掌握多牢的框架内;课程内容选择与序化更多地考虑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完整性,不能体现职业活动过程的连续性、完整性;课程内容方向抉择强调对知识、原理的阐述,实验与实训目的及操作模式在本质上体现对知识的强化与巩固、规律与关系的验证,不能充分体现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

2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能力培养,知识“适度、够用、会用”,其课程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

(1)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即针对现有职业,按照学习理论和人的发展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这是一种典型的从普通教育移植的素质教育模式,被很多发达国家采用,在美国,它是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一般行动能力和个性发展,其结果是学习内容与职业活动联系不够紧密,职业教育提供的只能是一种职业预备教育。

(2)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即我国大规模实施的CBE模式。这种建立在职业和工作分析基础之上的方法,能较好把握和分析工作行动中的客观因素,但存在忽视了工作的整体特性和经验,从而忽略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3)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必须能够将职业工作的内容在主观上作为一个整体化行为并付诸实施;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完整的学习过程;同时强调创新素质的培养中,统筹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3 构建基于职业活动能力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结构与职业标准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职业领域中的工作任务是课程改革的主导线索。

3.1 “宽口径、强弱电并重”的实施途径

强电类如电气自动化技术、弱电类如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构成了工业自动化技术主体应用领域:流程生产控制与离散生产控制。虽然两大领域中生产形式、状态参数、执行手段、控制策略不同,但系统构建与控制技术本质具有同一性,大多涉及生产运行状态检测、操作、自动控制及联锁保护三大任务。

工业自动化技能人才的职业活动实践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维护单体自动化设备、装置;(2)组织与维护相关设备、环节,构建系统完成自动控制;(3)实施与维护系统、环节间信号传递、协调工作;(4)调整控制策略、优化系统控制参数。整体职业能力结构:(1)基础层——保障职业活动必需的基本能力;(2)设备层——对构建系统的各环节设备、装置操作维护能力;(3)系统层——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的综合能力。

“宽口径、强弱电并重”的关键在于选择典型自动化设备,构建典型的工作系统,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从自动化技术主体应用领域出发,主要涉及流程生产控制领域、生产机械电气控制领域、自动化生产线控制领域及特定行业内的测控领域。对不同应用领域,同功能环节的具体设备不尽相同。在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根据培养方向、定位领域的不同,对上述工作任务所涉及工作对象有所侧重与取舍。

3.2 专业课程设置与内容的归属

闭环控制系统,由各具特定功能的设备装置、环节在信息流作用下,经过“传感检测、控制运算、驱动执行”三个主体过程,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也就是说闭环控制系统包含了自动化技术的全部知识领域,各环节及相应闭环系统必然是自动化技术知识的载体。

(1)充分体现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核心——“系统”、“信号”、“控制”。“系统”概念,是通过各环节的组合、系统构建,并通过信号联络各单元环节并协调各环节间的动作; “信号”的概念,需要通过各环节信息传递与表达、环节间的信号关联与耦合,才能突出“信号”在自动化技术中的重要作用;而要体现“控制”概念,则需要通过承载有控制信息、指令的信号,驱动相应的环节按信息与指令要求动作。即应突出表达各环节或系统的任何动作必受相关信号支配。

(2)突破传统的电气设备、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的概念,从自动化的思想高度去认识、理解相关设备与装置,按照在自动控制系统的中作用与地位、单元环节、系统功能的任务属性进行归类,不仅有利于“宽口径、强弱电并重”的实施,也可以避免课程间的内容重迭,符合基于工作任务构建的课程体系。

(3)基于自动化技术的工程应用为线索,以自动化设备、装置为基本工作对象,以典型系统为构建对象,通过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等课程形式,将实际工程实践中所需的相关设施、技术与知识融入其中。

闭环控制系统包括传感检测、过程操作两个基本子系统。如图1所示。闭环控制构建在两个子系统基础之上,通过控制装置、系统构建技术为桥梁得以实现。

由此可以按单元环节功能、用途与工作任务属性将相关工作对象归属到传感检测与显示技术、执行与驱动技术、控制装置及系统构建技术三大主体技术系列中:

自动检测与显示、报警装置及系统——涉及信号获取、传递、处理及基本应用技术、附属装置;

自动操作装置及系统——涉及控制指令及信号输出、转换、驱动与执行技术、附属装置;

控制装置、线路及系统——涉及控制装置、关联装置、系统构建综合技术。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应用类专业,是培养实施自动化技术规范、图纸、方案,并对自动化设备及系统实施维护、运行操作、检修的自动化技能型人才。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紧密围绕三大主体技术系列进行分析与归纳,有效融合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出适合高职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出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规律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电仪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课题编号:YS0714),主持人,任丽静

参考文献

[1]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8.

[2] 刘焕平.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3):122.

猜你喜欢

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与实施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