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股的悖论(上)

2012-04-29钟林

股市动态分析 2012年28期
关键词:新股悖论投资人

钟林

悖论之一:十年走势与GDP严重背离,无人对“世界一流论”喝彩

上月底,证监会郭主席在上海浦东的一个金融论坛上,有过一次洋洋洒洒的高谈阔论,包括首次提出:“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第一”等宏大的目标。但喝彩者却寥寥,尤其是几大官媒没有跟进与唱好,这才是有些意外,喝倒彩的倒是不少。

股市天天都是漫漫熊途,牛短熊长,投资人的持股市值及财富大多是反复缩水至已经麻木。在这种凄惨的大背景之下,如果硬是要指望还会有人唱好郭主席的“世界一流”资本市场论,恐怕那才是不正常的反应。此外,郭主席曲高和寡,投资人绝大多数都是“下里巴人”,怎么可能与郭主席的恢宏目标有着共鸣呢?

平心而论,笔者并未觉得郭主席的这一番宏论有何不妥,感觉上大体还是可以接受。但却也在自我思忖,为何市场上会有这么多人对“世界一流论”喝倒彩的?表面上的原因,大致有几条:

一、发言者与听众和围观者的角度不同。郭主席是证监会的一哥,也是中国股市的大管家,他所考虑和顾及的问题当然会相当的宏观、所处的角度和层面也要高的多;他作为国务院主管部门的负责官员,考虑的问题自然非一般投资人可比。说他的高论算是一种规划愿景、务虚或者远大目标,都不为过。同时在很多问题上,通常这种级别的高官,大多不会涉及比较具体的细节。

二、郭主席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官员,有指在学术圈内,有人曾经评价为一位“理想主义者”。对此,笔者的浅陋理解是,这是一个双关语,或可两面解读。一是显示喜欢追求尽善尽美的风格和习惯;二是暗含在考虑问题时,通常务虚较多、务实较少,所考虑问题之方案、路径或方法等,常常与现实的差距较大。正像内地一句耳熟能详的流行词所说的那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然就是指其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过大。

三、争创“世界一流”的高谈阔论,在当下完全没有回答及解决投资人亟待期盼的现实难题,几乎就是“鸡同鸭讲”。沪指最近十年的涨幅归零,不仅是国人皆知,更是与同期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辉煌严重背离。过去十年,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以沪指为代表的A股累计涨幅却为零、多数投资人长期颗粒无收。

市场的极度绝望者,甚至悲怆的喊出,这宣告了“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彻底失败”。而这种可悲的结局,主要是人为因素多、政策诱因居多,市场本身的因素并不多。

站在一个普通投资人的角度,面对一个长期没有确定投资回报的萧条市场,而去空泛的、虚无缥缈式的奢谈如何登上“世界一流”,意义何在呢?当然只会让人以为,只是依旧在玩“政绩挂帅”的游戏罢了。

悖论之二:新股IPO其实仅占股票扩容的三成左右

大约是在1992年10月26日之后,新股IPO就变成了监管当局调控股市指数升跌之极其有效的一个政策工具,并一直延续至2009年中期。因为在近20年前的那一天,是国务院设立证券委(证监会前身)的日子。

据证监官员近期透露,该会从2009年中期开始,就不再以股市指数的升跌为调控目标。但因为新股IPO的发与不发、多发与少发,快点发与缓慢发等,竟然会有如此神奇、犀利的调控功能,还是屡屡成为市场叫停及喊痛的焦点问题。

实际上从2007年起,三大致命因素,如新股IPO、再融资增发和大小非以及大小限解禁等,直接导致沪深两市的总流通市值在过去5年多持续高速膨胀,致使市场上股份的整体供求严重失衡,让二级市场不堪负荷。

“大小非”解禁源自“股权分置改革”。当年这些解禁是经由流通股股东投票同意过的。尽管这些大小非分为若干年逐步上市套现,一则,既然是流通股东同意其解禁的事情,没有人再有理由可以反对;二则,大小非解禁对二级市场的实际扩容压力,异常巨大且持续经年。无奈股民都是极其短视的,当年投票表决时,几乎无人意识到今天这种灾难性的后果。

而上市公司的再次融资,已经由过去所流行的对全体股东配售股份,改为现在大多采取“定向增发”的新方式。上市公司找来几家定向的大户,双方谈好发行认购条件之后,后者就可全部吃下股份增发的额度。

定向增发再融资与大小非、大小限等股份的解禁流通,其实都让二级市场投资人无话可说,或者根本就说不上话。但后者却又要不折不扣地承担这些巨额股份上市流通的实际扩容压力。而二级市场能够出声喊痛的,也仅只局限在新股IPO这一个部分。实际上,新股IPO扩容的流通市值规模,大概仅占上述三种股份扩容中的三成左右,大头其实都在后两者。

猜你喜欢

新股悖论投资人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不妨以平常心来看待新股破发现象
“帽子悖论”
投资人最爱
美妆悖论
新股破发是价值回归第一步
新股频频破发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