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012-04-29耿明叶
耿明叶
摘要: 本文作者从新课改对教学方式的要求出发,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 新课改数学教学有效性
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是按学区直接升入初中,因此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在农村中学,很多都是留守学生,加之有家务,所以课后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数学又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没有兴趣,农村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过去都是靠学校上课时间加课,课后老师再加以辅导来实现。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经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因地制宜,巧设情境
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不感兴趣或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也许是由于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而导致了无效教学。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巧妙设置教学背景,提高教学有效性。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五节《里程碑上的数》,我是这样处理的:我校乌江中学是农村学校,附近的学生有的是骑自行车来的,有的是坐校车来的,但由于靠近安徽,有些安徽的学生在我校就读,则是靠父母骑摩托车送来的,基于以上情况上课前我就设问:今天大家是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到学校的?此时学生热情高涨,举手发言是怎么怎么来的。我接着提问:有哪些同学是坐摩托车来的?然后选择班级里一位学生为实例套用书本上的例子,既自然过渡到教材,又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也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联系实际,“用活”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最经典的基础知识的范本,不可离开教材去追求教学目标,但也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所以我认为在保证书本基础的前提下,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做适当改变,用活教材。例如: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100万有多大》,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分析了教材以后觉得书上几个例子联系不大,连接也不够自然,所以我做了如下修改:引例:2009中考来临之际,让人闻风丧胆的台风有可能卷土重来,省教育厅紧急通知为了安全起见,全省100万考生将放在一起中考,为了安全,参加中考的你决定走路去考试,尝试古人徒步上京赶考的滋味,已知你从家里到考场一共走了100万步,请估计你家离考场大约有多远?(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每个小组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了。)故事继续往下发展:在进考场以前每位考生都带了一本数学书在复习,请估计把这100万本数学书摞在一起有多高?这100万名考生在一起考试,请估计约占多大的地方,有几个教室大?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情绪越来越高涨,兴趣越来越浓厚。本节课的教学也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教材绝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高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用活教材”是每一个现代教育者的基本要求,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适度整合,有效可靠
近年来,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每个地区都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现在很多课堂教学评比都把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一项教学评估的指标,甚至有些优质课的评比已快演变成课件评比了,对此我个人认为是一种认识的误区。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确实能改善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但绝不是万能的手段,不宜盲目夸大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使用时要一定注意适度、适当,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城市有城市的特点,农村有农村的优势,不可强求一致,绝不是每节课上的每个知识都非用信息技术不可。首先,农村学校的实际是不允许的;其次,信息技术要巧用而不能滥用,在该用的时候使用,否则不但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会增加教师的负担,适得其反。
例如:我开设过一节《黄金分割》的市级公开课,这里面有介绍黄金比的部分,我是把一些五角星做成素材,提供给学生,当堂自己测量和计算各边的长度与比值,让他们得到五角星中黄金分割的真实经验,而有的教师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来演示,测量线段的长度,计算比值,得出黄金比。可是我在教学中发觉这样做,但对于城市的学生也许比较适用,对于我们农村地区的学校效果并不好,因为好多学生并不知道几何画板,上课时学生更加关注为什么这个软件可以测量出长度,而且能够自动求出线段比值,而忽视了课程的目标。而且由于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参与,因而学生对于知识的感受不深。所以有时不用现代信息技术,效果或许会更好一点。
四、触动心灵,破解学困
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又很高,为了提高升学率和考上重点高中的比率,很多学校都是按照成绩来划分不同的群体,甚至分班,这样就使学生间的差异愈加明显。如何转化学困生,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得到应有的提高,一直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做到从“我不行”到“我可以”的自我认识转变,科学评价学生变得异常迫切。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个必要品质。”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要给学困生以展示和参与的机会,成功失败都不重要,教师的赏识会大大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兴趣,有时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老师也应该给予宽容。例如,前几天在教授“有理数的加法”课上,有这样一个例子: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比如,赢3球记为+3,输2球记为-2。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那么全场共赢了5球。也就是
(+3)+(+2)=+5①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②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
(+3)+(-2)=+1③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④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⑤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⑥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⑦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请根据这些算式,尝试归纳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在提问时,一位同学无法归纳出结论,就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这个规则在足球比赛中是不实际的,比赛就是以胜利为目的,这个例子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我也就无法归纳出其中的法则了。虽然觉得很意外,但我还是很平和地解释:我们这位同学比较热爱运动,对于规则比我和教材更加了解,我们这里主要是讨论规则中的实质,而关于规则的实际意义,我们课后再个别讨论。课后,这位同学主动来向我道歉,感谢我给他的面子,向我解释他上课走神而又怕在同学面前丢脸,最后没有办法才给出这个“歪理邪说”,并向我保证以后一定用心用功,我肯定了他的品质,事后他学习比从前刻苦许多,从一个学困生转变为了数学尖子生。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尊重的时候,才有可能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自己的价值,也才能避免自暴自弃的现象发生。有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才是素质教育的新课堂,也才能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充实自己,在当前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环境下,用心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真正为学生构筑未来全面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屠丰庆.例题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分析和思考.数学教学研究.
[2]王胜林.新课程理念下的生产性教学.中小学数学.
[3]范丽娟.新课标下数学课设计方式.中学数学教育.
[4]王志亮.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中学数学教育.
[5]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