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农村习作教学之路

2012-04-29马威静

考试周刊 2012年29期
关键词:家乡习作农村

马威静

摘要: 改变农村习作教学现状,提高农村习作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是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任重而道远。作者从“走进乡村生活,寻找写作素材和利用网络手段,激发写作兴趣”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力求在农村的习作教学中有所突破。

关键词: 农村习作教学乡村生活网络手段

我来青海的格尔木工作5年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刻地体验到了本地学生语文素养和城市孩子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孩子们得习作还是毫无起色,让人沮丧。每次当我面对一堆习作,如同面对一潭死水。看不到孩子们朝气蓬勃的影子。如何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优势,帮助学生找到习作的活水之源,提高语文素养,进而达到以文育人,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呢?

一、走进乡村生活,寻找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明,一种享受。唯有生活才是作文的源泉: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因而只有“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这些使我得到了启发,格尔木神奇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底蕴,不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吗?为此,我决定从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入手,让他们走进广阔的乡村生活,用心体验美丽的青海西域风光,体验先辈精神,体验家乡变化,体验乡情亲情,体验纯朴民风,体验农活艰辛及收获的喜悦……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寻着了鲜活的习作素材,这样作文时才会文思如泉涌,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一)看家乡美景,抒热爱之情。这里有神奇的青海湖,无边无际的油菜花,美丽的鸟岛,湛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神秘的昆仑山……这些景观既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题材,又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思想情感、写出贴近生活的习作的素材。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去进行小练笔,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忆先辈精神,抒崇敬之情。革命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格尔木的建设者——慕生忠将军带领战士奋战在这片戈壁滩上,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我让孩子们去将军楼公园,参观烈士纪念碑,体会将军的不屈精神,查阅资料,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孩子们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激情,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学生们的感情,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三)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积极参加建校劳动。让孩子们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孩子们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重要的是更加尊重农民,这些又是市里的学生体验不到的独特的风情。

(四)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我们学校有藏族、回族、土族等,有一段时间的课间操学校安排跳锅庄,老师和学生都增进了友谊。而回族的开斋节时,学生的家长也把自家的馍馍带到学校来请大家品尝,真是其乐融融,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也成了大家写作的题材。

(五)体验家乡巨变,抒振奋之情。通过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生活在都市与农村的不同感受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想象家乡的未来……学生们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

二、利用网络手段,激发写作兴趣。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储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又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语文老师在面对一段段优美文字的时候,也会受到感染,多想要尽其美,广其义。然而任凭磨破“嘴皮子”,也难把那种美、那种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多媒体却能弥补这一遗憾,它赋予“言”更多的“文”,更丰富了学生对文字美的感悟。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儿,那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锦上添花,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

(一)渲染气氛,引发学生情感。学生置身于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能更自觉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所需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情的感染。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一开始使用投影仪映出周总理的遗像,同时用哀痛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1976年1月8日凌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遗像,听着老师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诵录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悲痛之情,而后在小练笔的环节中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趣化氛围,提高写作兴趣。电化教学根据自身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如《海滨仲夏夜》是峻青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海滨”、“仲夏”、“夜”等景物特征,写出了威海这座城市特有的风韵,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紧接着我让学生一边看投影片上仲夏时节海滨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海滨特有的优美夜景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由“单一传授型”转变为“教学科研型”,更使学生由“苦学”变成了“乐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主动探究精神,具有充分自由、独立的学习空间,有充足的时间动手动脑,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发展了能力。

总之,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只要我们认真践行叶圣陶先生“语文生活化”的主张,引领学生走进乡村生活,获得各种人生体验,品味乡村独特生活,便能在自己的身边寻找到写作素材。另外,还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帮助学生体验过去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相信农村习作教学一定可以走出一条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山西出版集团.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家乡习作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习作展示
夏天的家乡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