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尽是祥林嫂吗?

2012-04-29张洵

考试周刊 2012年29期
关键词:五四

张洵

摘要: 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女性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相应改变,其活动范围远远大于闺阁的家内领地,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是巡游的女塾师的出现。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这种社会性别关系的转变,与传统思想对女性的要求和人们对封建时期女性形象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反差,因此传统的“五四”妇女史观有其局限性。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既与明末江南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关,又与当时社会等级松动相关,重新审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女性的角色和地位,有助于相对客观地评价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江南地区女塾师“五四”妇女史观女性教育

关于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女性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这类问题,在上“女性学导论”这门课之前,我很少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也不甚了解。在“女性学导论”中的“女性与历史”、“女性与教育”这两个专题学习的指导下,我检索出诸多相关题材的书籍文献,其中一本《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①给我较大的启迪。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讲述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富裕地区和都城周围的职业女塾师这一阶层的产生和发展,这些巡游的女性通过为上流人家的女孩儿教授儒家经典、诗歌艺术和绘画而谋生”②。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江南知识女性群体与我之前所接受的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形象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我的观念里,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女性是受压抑的、不自由的,她们没有受教育和追求自身理想的机会,甚至被剥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权利,而为所谓的“三从四德”所压迫,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然而,在读《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及其后翻阅相关的古代女性教育情况的文献资料后,我才发现自己的认识偏差,在看待问题时犯了以偏概全、不加分析的错误。关于古代封建社会女性受教育情况这一问题,不应笼统地以儒家理想的妇女史观替代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实际社会发展情况,以及这一社会背景下女性受教育的具体变化,对此类问题应具体分析。

传统的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是“五四”妇女史观,然而“五四”妇女史观能否概括封建社会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妇女史却是值得商榷的。那么何谓“五四”妇女史观?其实,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五四”妇女史观的产物,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祥林嫂依然是“传统中国女性”的代表,一个受害的妇女形象。然而,《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的作者高彦颐却反问:“封建社会尽是祥林嫂吗?”这种带有批判反思性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之前所持的传统封建女性形象正确与否。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很受启发:“受害的‘封建女性形象之所以根深蒂固,在某种程度上是出自一种分析上的混淆,即错误地将标准的规定视为经历过的现实,这种混淆的出现,是因为缺乏某种历史性的考察,即从女性自身的视角来考察其所处的世界,我不赞同‘五四公式并不全因其不‘真实,而是‘五四对传统的批判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国妇女史的研究必须对特定阶段和个别地区予以更多的关注,重视妇女之间的社会、阶层背景差异。”③

有了这种新的研究视角,即抛开“五四”脸谱化的女性形象,具体而微地分析明末清初这一特定时期和江南地区这一特定地域的女性文化,会看到和儒家传统“男女有别”之类的规定十分不同的社会情况。江南地区在明末清初之际日益城市化、商品化,其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对社会等级的冲击,士、农、工、商社会界限的松动,对“男外女内”观念的动摇。正是江南的这种特殊性,给了女性较之以往最大程度地参与社会活动的可能性。一如书中记述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诸多才女,如“来自常熟的著名诗人归懋仪(约1762—1832年)就出版了大量诗歌,其中包括与她的母亲(也是一位诗人)的一个合集。作为一位塾师,归懋仪游历于江苏和浙江……另一位诗、画塾师曹鉴冰,是清朝早期的一位多产作家,她与其母和祖母出版了一本诗歌合集,还写了一部传奇戏剧。另一位18世纪的作家苏畹兰,是浙江仁和一家穷塾师的妻子。她做塾师非常成功,并且最终开办了自己的女‘家塾”。④这些女塾师在当时社会上的声誉也很高,因而常常受到高官的雇佣,教授他们的女儿或妾学习一些基础的识字、绘画或诗歌艺术等知识。一般她们报酬很高,诸多文献资料均提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女性的文学声望对其家庭来说,可能是一笔经济财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部分女性的经济独立性,对她们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的提高影响较大。

结合现实生活,我不禁感到:“一份工作的意义对于女性而言绝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工作”给了女性参与社会的机会和融入社会生产的经验,工作报酬使女性在经济上更独立、更自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建立的人际关系使女性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工作给了女性一份社会价值。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的闺塾师们如此,当今社会亦如是。一如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沉思良久:“作为儒家传统的精神后裔,闺塾师们获得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尊重。”⑤而“尊重”,对女性而言意义深远。

注释:

①[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

②[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134.

③[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4.

④[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134.

⑤[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135.

参考文献:

[1][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3]杜芳琴.女性观念的衍变[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4]陈东原.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猜你喜欢

五四
“五四”前后的罗家伦与顾颉刚
论“五四”乡土小说“失意”的启蒙
论五四反传统与当下提倡传统文化的关系
“五四”前夕的鲁迅
“五四”时期蔡元培爱国思想的启蒙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