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对和谐家庭建设的启示
2012-04-29冯梅
冯梅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和谐家庭思想,对于实现家庭和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时期面对家庭和谐意识的缺失,我们应继承和借鉴传统和谐家庭思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创新和谐的家庭教育,更好地推动和谐家庭的建设,从而实现家庭和谐与幸福。
关键词: 传统文化和谐家庭思想启示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古人历来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的基本生活群体。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成长的摇篮,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家庭和睦是保证社会稳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必须从营造和谐家庭开始。“家和万事兴”,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家庭思想,对于促进家庭和谐,提高家庭成员素质,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的特点
(一)强调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体系中,家庭伦理实体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模式,只有“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古代家庭夫妇、亲子、长幼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看,慈、孝、贞、悌是其道德规范标准。中国古代家庭伦理关系的主干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其他家庭关系是在这三者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因此,中国古代的家庭和谐尤其重视夫妻关系的和谐、亲子关系的和谐和兄弟关系的和谐。
一般而言,“家和”乃是“人和”的基础,故俗语有所谓“家和万事兴”。传统家庭追求数世同堂的大家庭,因此必然以追求和谐为治家之要,换言之,对和谐的追求乃是传统家庭伦理不断完备的动力源泉。在古人看来,只有“家和”,才能家道昌盛;只有家庭内部成员做到和睦相处,才能实现“人和”,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和谐乃是中国传统家庭能够存在和生生不息的价值核心所在,只有家庭和谐才被古人看做是家庭生活中至真、至善和至美的。此外,还需强调的就是在传统家庭生活中,家庭的和谐与血缘亲情密切相关。家族的血缘亲情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它能将血脉相连的人们联结成一个群体。家庭中的亲情乃是维系和稳固家庭的感情纽带。
“在儒家的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是对父子伦理的根本要求,它是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中修以孝慈,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和睦家庭”。[2]传统家庭伦理提倡“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父母必须履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并与子女建立亲密的感情。“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3]是说父母对子女态度严明而慈爱,子女才会言行谨慎而产生孝心。同时注重“孝”,子女要赡养父母,尤其要尊敬父母,即“孝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古人提倡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相互信任,忠于对方。“悌”作为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兄友弟恭”,兄长应该爱护幼弟,幼弟也要尊敬兄长。在传统家庭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促进和维持家族的内部和睦,使得本家族兴旺发达。为了做到“人和”、“家和”,家庭成员必须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等,只有明确了父子、兄弟、夫妇等在家庭中的角色及与之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才能自觉安于各自所处的等级地位,有效地减少家庭纠纷,达到促进家庭和睦的目的。
(二)重视品德教育。
我国古代家庭注重早期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塑造子女的和谐人格。儿童的可塑性性极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必须及早施教。《颜氏家训》:“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行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明朝吴麟郅教育子女:“人品须从小做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4]这说明了早教的重要性。
古代家庭提倡传统价值观念教育,并将诚信、友爱、勤俭、宽容等品质作为个人必备的美德。慎重择友,“善人相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性。”(《后汉书·爰延列传》)是说与善良的人相处,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训导;与险恶的人相伴,每天都会生出邪恶的念头。对待朋友要“言而有信”。与邻里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日常生活中多行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此外,传统家庭意识到家长的身教对子女道德品德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因此,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三)注重励志教育。
志向是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是人生道路的选择。古代家庭教育子女要从小确立志向,孔子把志向比作人的灵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汗》)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是说缺乏深沉志向的人,就难有明察的智慧;不在默默无闻中孜孜不倦地努力,就不会获得赫赫丰功。只有志存高远,人的行为才有明确的方向,才能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信心。三国时嵇康在《家训》中说:“人无治,非人也。”宋明理学家王守仁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命不续则人死,治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王文成公全书·示弟立志说》)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志向,古代家庭认为子女要志存高远,才能不断激励人奋发图强。张载说:“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子全书·学大原》)此外,实现志向必须持之以恒,坚定不移。
传统家庭教育子女不仅要志存高远,而且要勤学敏思,学以致用。《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察之,笃行之。”“颜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伎之易学而可贵者,莫过读书也”。(《颜氏家训·勉学》)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家庭思想对当代和谐家庭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家庭思想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家庭伦理道德中的精华,对于实现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加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5]我们必须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对传统和谐家庭思想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借鉴,不断挖掘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
(一)借鉴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传统家庭注重家庭成员的亲情,个人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是围绕“夫义妇顺、夫慈子孝、兄友弟恭”展开的,其他家庭关系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和谐家庭主要指家庭成员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妯娌、婆媳等关系。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反映,如果每个家庭把家风搞好,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价值观念冲突,导致家庭价值观混乱,家庭暴力、离婚率上升,婚外情、婚外恋蔓延,家长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子女虐待老人,兄弟反目成仇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因此必须借鉴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家庭成员履行各自的责任,形成“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男女平等”的家风,从而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继承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创新和谐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传统家庭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形成“身教重于言教、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这些思想对于新时期形成和谐的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无限的智力潜能,能否成才,关键是看孩子的智力和潜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开发。现今孩子身上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当。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将中国传统的和谐家庭伦理思想与当今时代的特征相结合,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轻松、民主、健康和谐伦理环境;注重家庭伦理实体的建设,使家庭环境成为孩子道德启蒙和道德养成的第一课堂。家庭的伦理和谐是促进孩子身心和谐的关键因素,家庭成员的道德和谐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楷模,要让家庭成为孩子道德认知和伦理规范教育的每一寓所,让孩子从小就具有丰富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使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从而进行和谐的家庭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家庭的和谐不仅对家庭成员有利,而且对国家和民族也有利。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和谐家庭思想,从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有选择地吸收,有鉴别地运用,做到古为今用,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伦理制度和道德规范,赋予其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对当前的和谐家庭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7.
[2]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14.
[3]颜之推著.曹惠民编.颜氏家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28.
[4]吴麟郅.家诫要言[M].丛书集成初编·第97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7.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