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2-04-29李敏
李敏
摘要:商品交易市场是我国商品流通的一种重要业态形式,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10个年头,商品交易市场在很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搞活流通、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支持“三农”发展服务;增加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形成价格、引导生产等。本文在收集整理2002年以来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年成交额亿元及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规模及效益情况进行了回顾,并展望交易市场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在找准市场定位、培植市场特色,积极推进营销创新、促进亿元市场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完善市场服务功能以及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数量;摊位;面积;成交额
中图分类号:F724
商品交易市场是我国商品流通的一种重要业态形式,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10个年头,商品交易市场在搞活流通、促进消费、形成价格、引导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在收集整理2002年以来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年成交额亿元及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一、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一)市场数量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2002年以来,我国年成交额亿元及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亿元市场)持续快速发展。2002年末,全国有亿元市场3258个,到2010年末已发展到4940个,增加了1682个,年均增速5.3%。由于亿元市场数量的增加推动了市场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的快速增长,2010年末全国亿元市场摊位数约319.3万个、营业面积近2.5亿平方米、年成交额突破7万亿元(见表1),分别比2009年增长6.6%、6.9%、25.4%;比入世初期(2002年,下同)增长45.8%、1.4倍和2.7倍,年均增速分别达4.8%、11.6%、17.6%。
随着亿元市场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平均规模也在增大。2010年亿元市场摊位平均营业面积达77.8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0.2%,比入世初期增长65.2%,年均增长6.5%;摊位平均年成交额达227.7万元,比2009年增长17.6%,比入世初期增长1.5倍,年均增长12.2%。亿元市场平均规模的增长,也推动了亿元市场经济效益的凸显,2010年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29277.8元/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17.3%,比入世初期增长52.2%,年均增速5.4%(见表2)。
(二)批发市场规模、效益优于零售市场
从规模看,2010年以批发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数、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分别比以零售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高出39.6%、84.3%、2.3倍和4.2倍。以批发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平均摊位数、摊位平均营业面积和摊位平均年成交额分别约为719.3个、92.2平方米和294.4万元,比以零售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高出32.1%、80%和 1.8倍。
从效益看,2010年以批发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31944.9元/平方米,比以零售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高出56.4%。同时,以批发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的年均增速达4.8%,比以零售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高出1.6个百分点,特别是近5年来这一年均增速更是高达10.7%,比以零售经营为主的亿元市场高出7.5个百分点(参见表3)。
(三)专业市场规模、效益超过综合市场
2010年综合市场数、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分别为1341个、116.8万个、0.6亿平方米、1.5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4.8%、7.5%、3.2%、26%;比入世初期增长4.9%、12.8%、82.1%、1.2倍。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25773.2元/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22.1%,比入世初期增长21.2%,年均增速2.4%。
2010年专业市场数、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分别为3599个、202.5万个、1.9亿平方米、5.8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5.6%、6.1%、8.1%、25.3%;比入世初期增长39.8%、75.3%、17倍、7.6倍。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30331.5元/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15.9%,虽比入世初期下降52.5%,但近5年来年均增速达10.4%。
从规模看,2010年专业市场数、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比综合市场高出1.7倍、73.4%、2.3倍、2.9倍。特别需要说明的是:2002年以来专业市场数和摊位数虽然远远高于综合市场数和摊位数,但是专业市场的营业面积和成交额在2005年以前一直低于综合市场营业面积和成交额,2005年至2010年的6年间,专业市场的营业面积和成交额均高出综合市场营业面积和成交额2倍以上,反映出亿元市场的发展趋向专业化。
从效益看,2010年专业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3万元,比综合市场高出17.7%,但同前些年相比,增幅有所回落(参见表4)。
(四)交易环境改观,推动经济效益提升
从交易形式看,亿元市场由露天式改进为顶棚式,再到楼层式、商场型的高档次市场,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2010年露天式市场有881个,占亿元市场数的17.8%;封闭式市场有3419个,占69.2%;半封闭半开放式市场有640个,占13%。2010年露天式市场成交额达1.23万亿元,占亿元市场成交额的16.9%,封闭式市场成交额达4.8万亿元,占66.4%,半封闭半开放市场成交额达1.22万亿元,占16.7%。
由于交易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市场形象,迎来了更多的商机,在成交额逐年扩大的同时,也推动了市场经济效益的增长。2010年露天式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为19567.5元/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17%,比入世初期增长1.4倍,年均增长11.8%;封闭式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32671元/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22.4%,比入世初期增长22.9%,年均增长2.6%;半封闭半开放式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达32131.5元/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22.1%,比入世初期增长77.6%,年均增长7.4%。2010年封闭式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比开放式亿元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高出67%;比半封闭半开放式市场高出1.7%(参见表5)。
(五)城市市场的规模和效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36个大城市亿元市场数量达1981个,比2009年增加86个,比入世初期增加742个,年均增速6%,超过全国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随着市场数量的增加,2010年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分别达124.7万个、1亿平方米、3.7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5.3%、0.5%、26.9%;比入世初期增长了56.8%、2倍、3倍,年均增速达5.8%、14.8%、19%。
36个大城市亿元市场数量占全部亿元市场数量的比重由入世初期的38%增加到2010年的40.1%;摊位数的比重由入世初期的36.3%增加到2010年的39.1%;营业面积的比重由入世初期的30.6%增加到2010年38.3%;成交额的比重由入世初期的46.1%增加到2010年50.4%。2010年36个大城市亿元市场摊位平均年成交额294万元/个、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38605.3元/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20.5%、26.3%,比入世初期增长1.6倍、33.3%,年均增长12.5%、3.7%。2010年36个大城市亿元市场摊位平均年成交额增速和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增速分别高出全国亿元市场2.9和9个百分点(参见表6)。
二、市场发挥的作用
(一)搞活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商品交易市场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在搞活流通、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促进地方和全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深刻认识到商品交易市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高度重视对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内外部环境的综合整治,为商品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商品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拓宽了商品流通渠道,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些地区甚至把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列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项目。按照2008年经济普查有关资料推算,2010年亿元市场成交额达7万亿元,已占全部批发零售业销售额的26.7%,比2004年高出8.9个百分点。在河北、重庆、江西、湖南、浙江、江苏、山东、广西、安徽、辽宁等地其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随着市场的发展,有效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商品交易市场可以发挥资源共享、规模经济的优势,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产业与区域有效的结合,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形成“带动一片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人民”的经济效应。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了提升经济效益,一些市场坚持以一业为主、多元化开拓,按上下游加工链或与辅助产业形成市场集群,或是按物流渠道在市场之间形成有机的市场网络,培育和发展了大批为生产企业经销、代销为主的经营大户和公司,一批流通中介组织如经纪人、协会等也随着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手段也进入交易市场。商品交易市场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专业生产为基础,发挥区位优势的作用日渐明显。
(三)与国家相关政策联动,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支持“三农”发展服务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和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商品交易市场中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支持“三农”发展方面的商品成交额快速增长,为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2010年与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和出行有关的扩大内需的商品成交额增长超过了总成交额的增长,石油及制品类、家具类、金属材料类、汽车类、五金电料类等商品比2009年分别增长了78.7%、44.3%、38.4%、33.8%和32.9%,比入世初期增长3倍以上。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加大,亿元市场中农业生产资料类的成交额增幅显著,2010年农机类成交额147.5亿元,比2009年增长33.8%,比入世初期增长近4倍;种子饲料类成交额108.9亿元,比2009年增长22.8%;化肥类成交额96.4亿元,比2009年增长11.9%。
(四)增加了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商品交易市场属劳动密集型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资金投入少、可持续发展障碍小,为解决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国就业压力。如果按照商品交易市场每个摊位平均需要2.5位从业人员数推算,2010年亿元市场有出租摊位数319.3万个,拥有从业人员近800万人。据1999年对商品交易市场快速调查显示,亿元市场数仅占乡及乡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的4.5%,由此,可以看出商品交易市场对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不可小觑。
(五)起到了形成价格、引导生产的作用
商品交易市场中的商品价格由供求双方协商议定,政府和市场管理者对市场中商品价格不进行干预,商品价格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原则,真实反映商品市场供求状况,对商品生产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些地区的商品交易市场管理者利用自身优势、采集商品价格信息以服务商户和生产者,使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商品交易市场不仅起到商品集散的功能作用,而且成为了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区域经济中心。
三、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关联度小,信息化水平不高
目前多数亿元市场仍处于自我循环的发展阶段,市场间的沟通联系不够紧密,对外交流少。同类交易市场大多千篇一律,市场内的交易和结算主要采取摊位式的谈判交易和现金交易方式,统一结算、信息传递以及运输、保管、包装、加工、配送等服务功能较欠缺。加之管理粗放,缺少稳定的商品生产基地,难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大大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产品趋同,低价位竞争
部分亿元市场长期存在产品趋同与低价位竞争,造成了规模经济欠缺,核心竞争力弱化,影响了亿元市场的利润和服务功能的提升。亿元市场内相当多的经营者是城乡个体经营户,经营的品种以低档次的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为主,商品质量不高,加上市场管理不到位和经营环境差等因素,直接阻碍了大企业及名牌商品的进入,也阻碍了交易市场商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仍比较突出
10年来,东部地区亿元市场数、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始终占全部亿元市场的60%以上。在东部地区中亿元市场又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地带,三大地带的亿元市场数占东部地区亿元市场数的65%,摊位数占60.1%,营业面积占58.4%,成交额占77.2%。亿元市场过度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亿元市场发展速度缓慢的趋势10年间未有根本性改变,在有的年份还出现不平衡加剧的情况。
(四)与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相关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生产资料、粮油、肉食禽蛋、服装、鞋帽等市场受经营者实力、经营方式和融资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规模普遍偏小,交通、通信和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自我发展能力落后于其他市场。数据显示:2010年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粮油市场、肉食禽蛋市场、服装市场、鞋帽市场等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比2009年分别下降了15.1%、5.5%、5.7%、7.1%、4.9%。
(五)市场秩序需进一步整治、规范
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管理工作,开展了多次集中整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的专项行动,成效突出。但由于商品交易市场点多面广、经营形式复杂,管理人员少、工作不到位,市场中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缺斤短两、不平等交易等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四、市场未来发展展望
(一)找准市场定位,培植市场特色
我国亿元市场数量多、类型杂,应结合不同市场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培植市场特色。从产业化发展要求出发,整合各种资源优势,针对规模小、经营品种相近的问题,进行资源配置、优化组合、引导不景气的市场兼并重组,还可强强联合,逐步发展股份制市场。
通常交易市场离不开辐射能力和交通、通信等条件,因此,发展物流配送功能应成为交易市场的主要手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多数小商品市场建立时间早、规模大、位于城市中心造成交通拥堵的现象,应依托加工、集散、消费需求,建立与传统交易市场地理上相分离的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由批发商及其所连接的生产厂家、采购商自行分散的物流业务,改由专业物流企业集中经营,以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和社会成本。二是农产品交易市场在依托种植与养殖业的同时,应建立加工、配送、检测、仓储、冷藏保鲜、展示销售、停车场和后勤服务等功能完备的物流配送中心,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基地生产、市场交易、批发中转、净菜加工、物流、配送、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经营。三是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依托原材料的产销关系,积极向第三方物流转型。
(二)积极推进营销创新,促进亿元市场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
亿元市场属于产业关联度较高的行业,不仅与住宿、餐饮、旅游、交通等服务行业密切相关,而且需要咨询、法律、中介代理等专业服务配套支持。因此,亿元市场要提升市场地位,必须完善相关服务功能,拓展服务产业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和批发零售业等现代服务业,因此,亿元市场应推进营销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空间,积极引入连锁超市、特许经营、代理直销、拍卖、专业展销等营销方式,通过办分市场和连锁经营,实行总经销、总代理等形式来丰富市场交易模式,扩大亿元市场内已有的品牌和声誉,使之享有更高的知名度,进而逐步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市场产业体系。
(三)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亿元市场的管理者不能仅停留在以收取摊位租金为主要目的市场物业管理上,而应完善市场的服务功能。亿元市场的技术装备包括计算机管理系统、物流配送、仓储、加工、检测设备和运输设备。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现代化的流通效率,而且,通过计算机查询商品、结算电子票据、实现网络交易等现代化营销手段,能够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多方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此,亿元市场一要加大技术装备的投入,改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建立现代化的电子报价、信息发布、统一结算系统,引导市场向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二要强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三要完善商品交易、交割、运输、质量保证以及生活服务等服务功能,提高市场的知名度,扩大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亿元市场应学习和引进连锁超市等管理经验,提高对市场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的调控能力。一是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亿元市场内的经营户实行资质审查和档案登记,把好入门关;二是要建立投诉监督机制;三是严格控制商品的进货渠道和发票管理,严防假冒伪劣和偷税漏税。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 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1.
[2]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经济普查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编辑: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