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预习这个重要环节
2012-04-29徐持明
徐持明
预习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教学早日进入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从而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为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预习这个重要环节。
一、根据年级段的差异,提出预习要求
教师应依据各年级段学生基础知识与自学能力的不同,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如三年级侧重选择字的义项和分段:四年级侧重略说段意和略说主要内容:五年级侧重抓住课文中心和提出较深刻的问题:六年级则要求学生深入预习。对字、词、句、段、主要内容及中心全面领会,侧重提疑难问题,教师应在把握年级侧重点的同时,对学生预习能力的训练采取螺旋式推进,使之逐步提高。
事实上,即使同一年级的学生,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各具特点、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不必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次都全部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只要他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就行了。实践证明,预习要求越是尊重差异,预习的效果就越好。
二、规范常规性步骤。细化方法指导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要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一般要求中高年级段学生的预习按照“初读一查问一朗读一摘抄一思考”的步骤,低年级段学生则放低要求,不要求做笔记,在书本上标记即可。中高年级预习具体方法、要求如下:
1.初读
拿到一篇新课文,通常会有一些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点: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的句子。
2.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工具书,或问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要求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3.朗读
生字解决了,再读就要诵读了。“默读三遍,不如朗读一遍”,大声诵读,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很有好处,又能对学生身体各器官的发育起到促进作用。
4.摘抄
把课文中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抄写下来。动手抄写的过程时常会脑、眼、手并用,可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同时,写的过程也无形中帮助了记忆和理解。写哪些,不写哪些,又会让学生有初步的思考与判断。
5.思考
参照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或教师给出的预习要求再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从而达成预习的目标。
诵讨以上长期训练,学生边查边读,边写边思,也就形成了相对规范的预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之后,教师还要强化其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1.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教师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落到实处,促使学生养成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如分层分段的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指导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前预习中去,逐步掌握预习、自学的技能。
3.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帮互学,互相督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交流彼此的预习经验,做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四、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加上预习大都是在家里进行。因此要争取家长的参与和配合。教师可要求家长抽出时间检查子女的预习完成情况。提醒家长应善于发现子女在预习中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孩子预习出现问题时。要求家长配合教师进行耐心的教育和指导。
(责编: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