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
2012-04-29蒋宝贤
蒋宝贤
亘在北京西部的西山高大巍峨,是北京城一道天然的屏障。穿行于西山峡谷之中的永定河,水流湍急、险滩众多而且水位不定,难以用于通航,因此古人不得不在西山之中修建了道路,用于京城与西北之间的客货运输,这条道路便是著名的“京西古道”。
春风阵阵,乍暖还寒,行走在苍茫的京西古道上,不由地想起了元代著名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脍炙人口的散曲让多少远离家乡、四处奔波的旅人顿生思乡之情。遥想当年,从山西运煤至京都八百里之遥,健硕的牲畜日夜奔波至此早已瘦骨嶙峋了。行色匆匆的商人、疲惫不堪的骡马和肃杀威严的关隘,或许,当年马致远就是站在这里,咏出了“古道西风瘦马”。
过琉璃渠,来到水峪嘴村,沿着一条蜿蜒的水泥路向村子后面的山中走去。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条并不很宽阔的石板路。时间让这条路上的繁华与热闹早已成为了往事,但是这种繁华与热闹在这条路上所留下的痕迹却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古道上的石板几乎全都是光滑的,就像是被河水常年冲刷过一样,只是“冲刷”它们的并不是流水,而是曾经在这条古道上走过的商队,在一些比较大的石板上甚至可以看见当年商队留下的蹄印!看到这些蹄印,我仿佛看到了驮着沉重货物的马儿或是骆驼在这些石板上走过时的情景,耳边也像是响起了阵阵清脆的驼铃声。在古道边不时地还会出现一些房子的遗迹,这些房子也许曾经是一座驿站,抑或是一座酒馆,每天面对着热闹的古道,迎接着来自远方的客人。
牛角岭关城位于门头沟王平镇韭园村东的山岭上,是这段古道的最高点,亦是“西山大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城建在两山坡对峙之处,扼守着古道之要冲。站在隘口向东方山下望去,今日繁华的门头沟区街景历历在目,估计在天晴时,京城景色也会尽收眼底。低头搜寻,古道碎石间一串串蹄印蜿蜒东行,直赴京都。
现在这座关城就只留下了一个拱形的城门,从城门中穿过,抬头望望那斑驳的墙面,原有的白灰早已脱落,只留下了一点点的痕迹,这使得这座城门显得更加沧桑。这里阳光灿烂,也很暖和,对面的山坡上桃花正在盛开,空气中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在我沉醉于春色之中时,发现就在牛角岭关城的旁边多出了一条水泥路,这条路蜿蜒曲折,向东延伸到了山脚下,向西则像是要通向山谷中的一个小村子,不过却在半路戛然而止。
这段古道的终点是一个叫做桥耳涧的小山村。来到村口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一座小小的三义庙。这座青瓦红墙的小庙看上去显得很新,像是刚刚整修过。绕过一座影壁墙,到了庙门前,大门半掩着,推门进去,发现空无一人。庙中只有两座房子,东配殿和正殿,墙壁上画着几幅壁画,内容都是刘关张的故事。这座小庙中最值得留意的却是那棵高大的银杏树。
走进村中,很快便在一个普通的小院子旁发现了一块标有“大寨”的牌子,按照牌子上的文字介绍,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落难坡山寨”了。山寨的围墙很低,就像是一个破败的农家院落,没有牌子上所说的“坐井观天”的感觉。离山寨不远的农家院子旁还有一座金代的碉楼,也就是当时的“碉堡”,这是村子中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座金代的建筑,如果坐在其中仰头望去,倒是真有一些“坐井观天”的感觉。
古道在穿过一道人工凿成的山石垭口之后,很快便戛然而止,一座采石场把它截断了,只在古道上留下了一道悬崖。站在悬崖之上,远眺峰峦深处,隐没于荆棘丛林中的千古驿道隐约地现于眼前。
时光回转几百年,那时的北京城,天刚放亮之时,远山近水都在一片静谧之中。而城门一开,商旅出行,驼铃声声十里相闻,骡马嘶鸣缕缕飘传;店家迎来送往,商队络绎穿梭;山回人声,水返驼影。这样一幅京西古道图卷只能永远地封存在历史的记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