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利用分析的馆藏图书评价与优化

2012-04-29熊鹰林绮屏

图书馆界 2012年3期

熊鹰 林绮屏

[摘要]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作为研究案例,以翔实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作为研究方法,从馆藏图书总量、新购图书比率、馆藏图书借阅情况、预约与委托借阅情况等方面对馆藏图书质量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馆藏发展政策和文献建设细则的调整方案,以实现馆藏图书优化的目的。

[关键词]馆藏评价;借阅率;馆藏优化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3-0072-03

1、引言

馆藏资源评价是对图书馆的资源数量、结构、利用率及读者满意度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做出评价的过程,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馆藏资源评价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深入探讨。胡振华认为“馆藏资源质量的适用性评价主要包括资源保障指标、资源利用指标和读者资源满意指标3个基本内容”;郭强提出“要从馆藏信息资源保障能力、信息资源质量评估、信息资源共享能力、资源利用效果四方面建立新的馆藏资源建设评价体系”;雷顺利开发了“基于用户满意度的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评价模型”,认为应从“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借阅环境和网络信息服务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不管何种评价体系,笔者认为馆藏资源的利用是其中核心也是最客观的评价指标。

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完成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文献采购中的突击与井喷现象也宣告结束。为了让文献资源建设回归理性,2006年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制定了“馆藏文献资源发展政策”及一整套文献资源建设细则,图书采访工作基本上是按以上规章进行的。五年来,情况如何呢?本文主要从图书利用方面对馆藏图书进行调研和评价,为图书馆制定新一轮的馆藏资源发展政策、文献资源建设细则、经费预算分配等一系列资源建设规章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优化馆藏的目的。

2、馆藏图书总体情况及新购情况分析

2.1中外文图书的总体状况

截至2010年12月,我校两校区图书馆纸本图书总量为280万册,其中外文图书约10.7万册。2006-2010年,图书馆购书经费保持平稳态势,平均每年采购中文图书约3.5万种,13万册,外文图书5500多种,7000多册。在总藏书中有60%以上的图书进入流通,其中外文图书实现全流通,中文图书近五年来购买的图书90%以上进入流通。生均图书超过100册,生均年购新书超过4册。

2.2馆藏图书的大类结构

图1显示出馆藏中外文图书各大类册数占总册数的比例。馆藏中文图书中排名居前五位的学科依次为:I类(文学)、T类(工业技术)、F类(经济)、G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K类(历史、地理)。中文图书总的来说是社会科学类多于自然科学类。馆藏外文图书中排名居前五位的学科依次为:O类(数理科学和化学)、T类(工业技术)、H类(语言、文字)、I类(文学)、G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其中O类明显高于其他大类。

2.3新购图书情况

2006-2010年共入藏中文新书60多万册,外文新书3万多册。图2是2006-2010年中外文各类新书入藏比率。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外文各类图书入藏率大致相同,位于前三位的都是I类、T类、F类,自然科学中除T类和O类外,其他各类新增图书量都较少,新书入藏量总体也是社会科学类大于自然科学类,这与我校的学科发展特点大致吻合。G类中文图书每年出版量占各类图书之首,教育科学也是我校的重点学科,但新书入藏率只排在第4位。Q类中文图书出版量少,但却是我校的重点学科,科研实力强,师生人数多。我校图书馆对该类图书一直维持着较低入藏率,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3、馆藏图书利用情况统计与分析

3.1图书外借率总体情况

笔者统计了2006-2010年我馆外借图书情况,并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按照“图书借阅量÷可借图书量×100%=图书借阅率”,得出2006-2010年中外文图书总体利用情况,见表1。“新书”是指2006-2010年新人藏的图书。

由表1可以看出:1)借阅率变化幅度不大,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读者相对稳定,读者需求的文献类型也相对稳定集中。2)中文图书借阅率高于外文,说明读者的阅读量受语言能力影响较大。3)新书的借阅率明显高于总借阅率。4)借阅率普遍不高,2010年图书的借阅率比前三年有所下降,图书馆要深入分析,找到原因,对症下药。

3.2学科借阅率分析

2006-2010年各大类图书借阅率,如图3所示。

中文图书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类图书的平均借阅率分别为29.6%、17.1%、17.2%。外文这三类图书的平均借阅率分别为13.6%、3.1%、6.0%。两大学科的图书借阅率相差较大,这说明我校文科专业占相对强势,文献需求量比较大。中文图书借阅率位于前五位的分别是:B类、H类、G类、J类、c类;外文图书借阅率位于前五位的分别是:J类、I类、G类、H类、B类。中外文图书借阅率前五位中有四类是相同的,中外文图书各学科借阅率的波动有很大的相似性。

借阅率是评价馆藏质量最直接的指标,新书入藏率就是目前购书情况的具体体现,所以新书入藏率与借阅率之间的关系尤为值得关注。中文图书方面,借阅率前五名的均不在新书入藏率前三位之列,新书入藏率前三位的I、T、F类借阅率分别排在第6、第13、第10位。外文图书方面,借阅率前五名中只有排在第二位的I类图书新书入藏率排在第一,而新书入藏率排第二的T类、第三的F类借阅率分别只排在第18位和第7位。自然科学中的O类、Q类、T类是我校的重点学科,也是我馆外文图书建设的重点,但是外文图书的借阅率却很低,值得思考。

3.3馆藏图书预约、委托借阅情况分析

图书预约是指读者对已经外借的图书读者进行预约,该图书一还回馆,图书馆即通知预约读者前来借阅。委托借阅是指不同校区间图书的借阅,该项服务是要通过图书委托程序完成的。这两项服务也可以部分反映出读者对图书的需求情况。2006-2010年间,中文图书预约和委托借阅前五位的分别是I、T、G、H、K类和I、T、G、F、H类,外文图书这两项指标分别为H、I、G、B、T类和O、T、I、F、H类。预约与委托借阅量的多少与图书典藏规则有关,可以通过调整典藏规则得到有效控制。

4、馆藏图书综合评价及优化

4.1数据综合分析及馆藏图书优化方案

将馆藏图书总量、新书入藏量、借阅率、预约委托率四项指标分为三个等级,位于前5位的定为高,第6—10位的定为中,10位以后的定为低。收藏级别是指图书馆某一学科或专题领域文献收藏的完备程度。3、4、5级分别代表学习级、研究级、完整级收藏。5级为最高级收藏。表2是在数据综合分析基础上对馆藏图书所做的重点优化方案。

4.2分级采购,突出重点

对于重点收藏的学科,如哲学、教育、艺术等学科,除做好常规的采访工作外,最好增加专业采访人员,加强其书目的收集与整理,经常性地进行查漏补缺,以保证收藏的完整性,降低图书的缺藏率,同时适当增加复本量,降低预约与委托借阅量。对于馆藏量大、出版量大而利用率一般的法律、经济、计算机类图书,可遴选出一些重点出版社或重点作者,保证其重点图书的收藏率,此外则应严格学科匹配,减少复本量,以缓解书库压力。对于非重点收藏范畴,只需收藏必备图书即可。

4.3合理组织、典藏图书,提高馆藏利用率

纵观我馆的图书借阅率,总体来说还有待提高。原因和办法如下:1)由于本科教学评估有生均图书100册的要求,所以多年来我馆藏书只进不出,书库却没有扩容,书架饱和、库室空间拥挤现象日趋严重,这势必易造成图书错架乱架,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因此应尽快建立二线书库,并通过提高图书加工深度、合理布局馆藏与排架,还读者一个自由取阅的宽敞空间。2)新书的复本量有限,每种图书可能对应多个馆藏地点。因此,新书典藏工作不仅要对分编的质量严格把关,更重要的是根据校区的专业设置、科研任务、读者层次的不同,使图书在各个馆藏地科学统筹,合理分配,满足各个校区教学、科研、重点学科的建设需要。3)由于学科设置的改变、图书分配不当、读者群借阅倾向发生变化等原因,使原来藏书的布局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应及时进行二次分配。二次分配工作应根据流通、阅览工作人员的反馈信息、馆藏结构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如对预约率高的图书,在没有增加复本量的情况下,可考虑将其从流通书库调拨到非流通书库,保证多数人能阅览到此书。对委托借阅率高的图书,要考虑在不同校区之间合理调拨。通过典藏调整使藏书布局日趋科学化、合理化,便于读者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小的精力,迅速查找到所需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