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地主们的用地哲学

2012-04-29吴晔

国土资源导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宋书谢灵运司马光

吴晔

有了土地,地主们自然也不会任由闲置,农业开发往往是不二选择,“多元化农业生产”也是势在必行。

“农妇,山泉,有点田。”

这个从某广告衍生出来的小段子,据说是前几年许多年轻中国男性对于生活的终极梦想。在我看来,这个小段子最有意思的是“有点田”那三个字,这种调侃或许很容易被理解为中了小农意识的“流毒”,但却再一次鲜活展现了土地(不论大小)所带来的安全感,实际上是国人与生俱来的“遗传基因”。翻翻故纸堆,各朝历代对于土地有近乎偏执热爱的知名人士,似乎并不难寻。

南北朝时期,出生于豪门氏族的大地主谢灵运,拥有“左江右湖、南北二山”(《宋书》卷67);比之稍晚的另一个著名地主孔灵符,则拥有一个周围十六公里的庞大庄园,包括二百六十亩农田,两个山岭和九所菜园(《宋书》卷54);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先生,在山阴、诸暨、剡县也都有田园。而在唐代,官职不算太大的白居易,也愣是在洛阳置了十七亩地皮,“家有池塘,可泛舟” (《穷幽记》)。宋代的四朝元老司马光,虽然接受过仁宗、英宗两代领导人赠送的房子,却依然在西京洛阳建了独乐园,在嵩山逍遥谷建了迭石别馆……

有了土地,地主们自然也不会任由闲置,不过他们一不搞房地产开发,二不炒卖地皮,除了盖上几栋房子自己住,农业开发往往是不二选择,而由于面积庞大,土地类型多样,“多元化农业生产”也就势在必行。

譬如孔灵符不仅雇人种树,而且还养猪;谢灵运的田墅则更不得了,稻田、麦田、蔬圃、果园、林场、鱼池兼而有之,一年下来,不仅一家子吃喝都有了,恐怕还得拿到市场上卖卖,毕竟,“绵亘田野”所产的谷物、“北山二园,南山三苑”所出的蔬果,百来口人是吃不完的。

不仅如此,多元化农业生产还使得景致更加丰富而有变化,颇有游赏怡情的功能,据说该地主便经常登山来观看自个家里的风景,并因此发明了著名的“谢公屐”牌登山鞋——一种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端的齿钉,下山取掉后端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能做这么个吃好、喝好、玩好的地主,想来实在是美不胜收。

不过相对于那些大地主们对土地的粗放利用,司马光先生就显得集约节约多了。

熙宁六年,司马光在洛阳东南郊买田20亩,(一说在洛阳尊贤坊以北)修建了一处名为“独乐园”的小别墅,园中建有一个读书堂,收藏图书5000册;又开辟了一间编辑室,把著名的《资治通鉴》编辑部搬到了此处,让助手们在里面编书。由于夏日酷热,他还命人在编辑室内挖了一个地下室,等于安了一个天然“空调”兼储物柜。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个园子面积虽小,却被司马光他老人家倒饬得山山水水一样不缺:竹亭茅屋,短桥小溪,翠竹青藤,花卉药草……每年农历三月,园中牡丹盛开,附近百姓都来看花,由此形成小型牡丹花会。据说当时园中有一个老花工,多少有点儿经济头脑,他见游客众多,就卖了一点儿“门票”。这事被司马光知道后,他严厉地批评了老花工。老花工只好用这些钱,在园内建了一座赏花亭,供游客避雨和小憩,也算是将功补过,把“门票”钱用在了园林建设上。

既不耽误居住,又有利于工作,还顺带着满足了当地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看来这位从小就会“砸缸”的宰相大人,财商和智商是一样高的啊。

猜你喜欢

宋书谢灵运司马光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一顶花草帽
我的新伙伴
司马光砸缸之谜
司马光砸缸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UP THE MOUNTAINS
My Winter Vacation Plan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司马光“警枕”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