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心习以为常的教育误区

2012-04-29武凤霞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惩罚名师同学

武凤霞

经常听到老师们说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没有用处,说读的教育理论除了写文章的时候拿来装装门面,在实践中也没有多少用处。于是,我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既然这么多的理论书籍赐予我们的方法、理念毫无用处,那么教师是用什么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的?班主任又是怎样完成自己由当学生到带学生这一身份的转变的?毋庸置疑,是经验和自己的感觉!——这经验也许来自自己做学生时教师的做法,也许来自同事,而同事的很多经验也多来自于他们各自的教师。于是,很多教师就在这样的传承中一步一步成长,这样的起步和成长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一些心理和行为误区。

一、相信“理直气壮,义正词严”教育效果好

观察班主任和犯错误的学生的对话(严格意义上不能称其为对话,因为学生往往是不说话的),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绷紧的脸,昕到的是声色俱厉、义正词严的批评:

“看看你的作业,怎么好意思拿出来?”

“在课堂上不听讲。坐在这里干什么?”

“连队都站不好,你还能干什么!看不见就你一个人在晃来晃去吗?”……

如果把批评学生的语言做一个语文分类。你会发现教师对祈使句和反问句情有独钟,甚至有的教师自始至终都只用感叹号和问号,有时还会把这两种符号融合在一个句子中以加强语气。

为什么会这样?毫无疑问,祈使句和反问句是汉语言中感情表达最强烈的句式,当然,也是“极其耗力”的语言形式。教师之所以不辞辛劳地接连使用,无非就是想在学生心灵深处引发震撼,让教育的效果更好而已。

但是,那些毕恭毕敬站在我们面前的学生真的能和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吗?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去探究,都一定不会!即使从教师谈话的内容上来看,也一定不会!因为这些理直气壮说出来的话大都是正确的废话,是学生自己就能说出一大箩筐来的话。如此,想要震撼他们的心灵,只能是天方夜谭了。

每当看到正在接受批评的同学,我总是会产生一种欲望,一种想了解此时此刻他们内心里真实想法的欲望。女儿初中时曾告诉我,他们班一个常被批评的同学在又一次从教师办公室出来以后,面对全班探寻的眼睛,若无其事地说:“没事,又借了一次耳朵给老师。这也是咱爱老师的表现吧。”

理直气壮、义正词严的批评带给学生的竟然是“虚无”,这是我们很多老师在雷霆震怒之时怎么也想不到的。

二、相信教育会立竿见影

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孩子要一点一点地成长,甚至是在我们毫无感觉的情况下一点点变得懂事、明理。就如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变老的一样,我们无法为孩子的成长画出一个个明显的界线。但是,很多教师只能接受自己的一点点变老,无法等待学生的一点点长大。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在一次教育之后期盼学生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直接的表现有二:一是对屡犯错误的同学痛心疾首,批评中常常不自觉流露出悲观、无奈的情绪:二是在交流经验时习惯地用到“从此以后”——“从此以后,这个孩子作业能够按时交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玩电子游戏了”,甚至“从此以后”成了教师在汇报经验时习惯性地挂在口头上的总结语,以强调教育效果之好。

其实,教育没有“从此以后”。教师说“从此以后,我的学生变好了”,就等于农民在一次除草后说“从此以后,我的土地不长杂草了”,这怎么可能?农民了解草的再生力,所以,他们不说做不到的事。我们教师也应该明白:学生是在反复的变化与经历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自身约束能力的,我们的教育是在点点滴滴的累积中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改变着学生的行为的。无论多高超的教育。都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刚刚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苏州吴中区一私立学校的教师因班里学生表现不好,让孩子们互扇耳光。事情发生后,教师在承认自己“做得不太好”的同时,还一再强调她这样做是为孩子们好,她只想让孩子们自己惩罚一下自己。

又是惩罚惹的祸!

走遍乡村、城市的所有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梳理一下教师处理问题的手段,不难发现,虽然教师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包括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教学时间和经验的差异),但是,惩罚一直是大家不约而同使用最多的教育手段:作业没写好——重写:课文不会背——站在教室外面背:值日不认真——罚值一周:和同学打架——罚写2000字的说明书…,太多的惩罚,太多的项目!不由我不思考:为什么大家如此青睐惩罚?惩罚这不可阻挡的魅力到底源自哪里?我想,一是因为惩罚操作简单,不用讲究多少教育艺术,随口一说就可以完成,很适合懒得费心研究或没有时间研究教学艺术的人使用:二是因为惩罚之下学生立竿见影的改变——即使这改变是装出来的:三是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地认为“惩罚是为学生好,总有一天他们会理解”的认识。

其实,在惩罚中“简单”常常和“无效”画等号,因为,教育是使心灵转向的技巧,没有心灵醒悟的惩罚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当他明白,集体为什么这样要求他和要求他做什么的时候,他才能规范自己的言行,发生本质的改变,教育也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

至于教师相信的“学生以后会理解”的期盼,纯粹是自己的一相情愿。有人专门作了一次调查,让同学们都写出和老师交往过程中让自己最难忘的事情,结果大部分同学写的都是被惩罚的经历(自己被惩罚或看别人被惩罚),有的同学甚至在很多年过去以后,还能详细描述当时的细节以及自己的感受。可见,惩罚是学生不可忘却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会变成唯一的回忆。甚至,他已经记不住自己被惩罚的原因。而只为自己的遭遇感到难过、委屈甚至愤怒。

这也不怪孩子们,因为,人最容易原谅的就是自己。最不容易原谅的是别人。我们成人也一样。

四、以未来教育学生

“你今天不好好学习,明天怎么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个好工作呢?”“你看现在社会的发展,名牌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很多单位都只要‘海归了。等你们长大以后,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从小养成的……”

很多有耐心的教师在和孩子们推心置腹地谈话时,常常说出和上面相类似的话语,情真真、意切切。我把这种教育方法称为“未来教育法”。我知道,教师是想在孩子们心中勾画出一个美好的愿景,期望这个愿景能激发他们上进的欲望。且不去探究这些话语到底能在孩子们心中荡起多少涟漪,或者荡起的涟漪能持续多久,还是先说说在未来感召下的年轻教师吧,

作为一个所谓的名师,常常有年轻教师虔诚地向我咨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师?”“如果现在就开始努力,成为名师的路到底有多长?”每一次,我都认真回答:“把每一篇课文当做公开课去思考和研究,把每一节课当做公开课去严格要求自己的语言、动作和其他教学行为,在每一节课后写下你的教学成败,如此,三个月的时间(此时间的确定由我自己的成长而得来,不是猜测)你就能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变化;一年下来,你一定会成为学校里出类拨萃的教师:坚持三年,你也许就可以成为省市级名师了。“每一次,老师们都开心而归,因为三个月、一年、三年,这时间并不算长,他们望得见这时间的尽头。有的老师还信誓旦旦地向我承诺:三个月以后向我汇报自己的成长状况。结果,几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再打电话向我报喜。不是方法无效,也不是时间太短,而是这些老师不能够牢记那曾经的承诺,不能够持之以恒地为承诺而努力。

我们作为成人在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面前尚且不能自始至终地努力,何况是一个孩子?何况他前面的路要走10年、20年,甚至更远!

所以,用明天来教育孩子们。用学生不明白的未来制约他们的当下是一件很靠不住的事情。

以上所谈的几种教育方法都是我们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做法,这些做法也许是我们从我们的老师、从老师的老师那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因为是传承,因为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们没有想过去审视它们存在的合理性有多大。今天,我做一次简单、肤浅的审视,希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的审视与反思之后。

(责编:卢丽君)

猜你喜欢

惩罚名师同学
神的惩罚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Jokes笑话
名师简介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