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公民素质培养的调查研究
2012-04-29姜晓婷张弘政
姜晓婷 张弘政
摘要:志愿服务已成为青少年公民素质培养的实践学校,本文以广州亚运志愿服务为例,深入分析志愿服务在强化青少年公民意识、涵养青少年公民品质、提升青少年公民能力、拓展青少年公民视野、培养青少年公民道德情感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志愿服务; 广州亚运志愿服务; 公民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93-03
广州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从1987年的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发展到2010年近60万名志愿者参与亚运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高高飘扬。以“一起来、更精彩”为口号和“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号召的广州亚运志愿服务,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广州志愿服务的“世界影响、中国风格、广州魅力”以及当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
一、广州志愿服务基本情况
广州志愿服务开展20多年来,青少年始终是志愿服务的主要参与力量,打造了“微笑的广州”、“护花行动”、“青春暖流”、“情满中秋”、“助残行动”、“松柏工程”、“广州一家亲”、“大拇指行动”、“亚运志愿信使”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品牌,成为“文明广州”的亮丽风景线。据统计,截至2010年,广州市共有注册志愿者近110万人,志愿服务基地634个,志愿服务站1139个。目前,有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广州市巾帼志愿者协会、广州市红十字志愿者委员会等多个全市性志愿服务组织和对应的区(市)级志愿服务组织。广州市70%以上的街道、社区建立了志愿者队伍,初步形成了市、区(市)、街道、社区(村)的四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近110万名注册志愿者中,80%以上是青少年。
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是广州志愿者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服务领域之一,六运会、九运会、留交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广交会和亚运会等大型赛会会展中都留下了他们靓丽的身影,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亚组委志愿者部公布的数据,从2009年4月21日至2010年9月30日,志愿者报名人数超过150万人,其中青年大学生接近60%。按照服务内容的不同,亚运会志愿者分为前期志愿者、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三种类型,工作主要包括策划与宣传推广、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志愿者调配、志愿者支持与激励、志愿者文化遗产转化六大领域。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过程中,6万亚运会赛会志愿者、3万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50万城市志愿者分布在53个竞赛场馆、11个非竞赛场馆、17个独立训练场馆、20个专项工作团队和6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各交通路口、交通站场、公园景区及12个区(市)的街道、社区,提供了热情周到的志愿服务,倡导了文明风尚,创新了生活方式,弘扬了民俗文化,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参与,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调查表明,希望参加广州亚运服务的志愿者中,12~19岁和20~29岁的青少年分别占23.4%和69.3%。可以说,经过20多年发展,青少年志愿者已成为广州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具有极高社会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成为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的公民学校。志愿者成为广州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鲜艳旗帜。
二、在志愿服务中强化青少年公民意识
在开展亚运志愿服务中,广州注意创新建立工作机制。协调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组成亚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研究出台亚运会学生志愿者相关保障政策措施,在中山大学等53所驻广东高校建立亚运志愿者招募培训基地。成立亚运小记者团,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亚运小记者站100个。通过发动广大青少年在参与亚运会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能促使他们从参与中认识和理解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志愿服务自身的资源性、选择性、参与性和感染性,也使其成为青少年服务社会、他人过程中提升自身公民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最佳课堂。有利于“青少年在培养志愿服务热情,帮助他人生活时,逐渐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协调”,也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在关心人、服务人中获得人生快乐、感悟人生真谛”,从而“超越单纯的自我利益、自私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思想”。
可以说,在帮助与自我帮助中体会人生意义、培养公民意识是志愿服务带给青少年成长的精神礼物。而这种在实践中理解和认识的公民意识,才能持久和深化,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在志愿服务中涵养青少年公民品质
公民品质主要指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理解、尊重、包容他人并与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气度和行为取向。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需要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公民意识培育和公民能力积淀。志愿服务虽属自发、自愿,但由于涉及服务社会和他人,参与其中必然对参与者有了严格的自律要求。基于责任感、使命感、价值感的驱使,志愿者必须自觉、自愿遵守服务准则,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不能做出损害社会或志愿服务组织形象的事情;同时,志愿者通常不会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会设法实现最佳服务效果帮助服务对象,以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和价值体验。所以,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内在地强化了公民的道德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从而有助于真正形成负责任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取向。这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志愿服务,往往吸引青少年尤其是学生为参与主体的特殊社会原因。在组织开展广州亚运志愿者工作中,广州“坚持把开展亚运志愿服务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亚运城市志愿服务和赛会志愿服务练兵活动”,“坚持时尚化引领,紧扣时代旋律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亚运志愿服务活动,紧贴时尚潮流深化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亚运志愿服务文化内涵,紧跟时尚名人增强亚运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激发青少年和市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调查也显示,志愿服务是使青少年公民不断获得人生感悟的有价值的实践过程。受访者对“参加广州亚运志愿服务的动机”选择率前四位的是“锻炼自己”(68.9%)、“给自己留下终身难忘的回忆”(63.8%)、“社会责任”(48.6%)和“感到光荣”(47.1%)。远远超过其他方面的原因。可见大多数青少年公民在参与亚运志愿服务过程中,希望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同时,让自己获得锻炼,满足自豪心理,履行社会责任、感悟人生价值。
实际上,在广州亚运志愿者工作的带动下,广州也着力将“一起来,更精彩”的志愿者口号变成市民乐于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涵养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奉献社会的公民品质,促使亚运志愿服务的成果长久惠泽广州。据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负责人介绍,为广州亚运志愿者开发的志愿彩、志愿礼、志愿歌、志愿时、志愿报等一系列文化产品在亚运会结束后将保留下来,成为后亚运时代广州志愿者的标识符号。这些遵循时尚潮流、具有岭南特色又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志愿文化产品体现的是经营志愿文化体系、策划志愿文化品牌的过程,将志愿精神以产品为载体,并逐渐发展为品牌,最终形成志愿文化的标准体系,成为亚运会留给广州志愿事业宝贵的有形财富,将对识别志愿者身份,展示志愿风采,传递志愿服务理念,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这将为涵养青少年公民品质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
四、在志愿服务中提升青少年公民能力
公民能力是公民超越个人和直接功利目的,自觉从事关怀与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资源、公共财物等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行为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与青少年在学校学习时主要培养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不同,公民能力主要是在参与与体验中生成的。而志愿服务就是一种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社会生活和提升素质的直接便捷途径。尤其是让青少年充满自豪感与成就感的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为他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培养主体意识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
由于青少年对志愿服务的参与不是被动和机械的无奈之举,而是在学习、工作之外的自由选择,做一件既喜欢又有意义的事情才能长久坚持,这是志愿者持续发展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的根源。因此,相比其他社会活动,青少年在自己所乐于从事的志愿服务中会更加倾心投入,并从中挖掘出更加符合自我个性需要的潜能,青少年的智力、技能、自我调节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公民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得到有效提升,这与志愿服务本身的独特性有密切联系。志愿服务往往是从事社会“拾遗补缺”的工作,通常不是利用政府、企业等正式机构与设施开展服务,而需要志愿者亲力亲为、具体实践,这就要求青少年在改善环境和帮助他人过程中,充分调动思维、运用知识、开发智力和技能技巧。同时,与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原则和法律规范的约束不同,志愿服务更多地需要自律性约束,青少年不能用自己的个性、利益、兴趣来影响、支配对方,而是必须尊重被服务者的利益需求,并相应调整自己的个性、兴趣,在服务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这是青少年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交往语言能力、交往行为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提高,都使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在参与、服务过程中得到不断改善。
五、在志愿服务中拓展青少年公民视野
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志愿服务的合作与交流,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精神发展、公民素质提升提供了多样化的源泉,也大大拓展了当今青少年的公民视野,诸多超越国界的志愿服务信息沟通、行为交往,形成越来越大的全球志愿服务网络,为志愿者提供了互通信息、共同成长的平台,促使青少年改变封闭观念、狭隘眼光,培养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尤其是不以自身或单一的价值和视野审视其他地域、民族和国家,学会理解、体谅、包容、共存、共荣,超越自我利益约束、区域局限约束,更加能够适应未来开放、融合的世界。从地区到国家、从国家到世界,志愿服务全球化的发展,使青少年志愿者在服务空间、服务领域的扩大过程中,有更多机会与不同种族、地域、文化的人接触,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服务,使得青少年志愿者从一个更新的角度、更广的思维去审视公民角色的定位;各个国家地区间志愿服务经验的借鉴和吸收,拓展了青少年公民教育的视野。
广州在开展亚运志愿者工作中,注重坚持国家化合作,为亚运志愿服务开放——交流和提升提供有益的国际借鉴,“一是通过与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沟通联系,与联合国志愿组织等合作举办‘亚运志愿者·亚洲新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合作举办‘亚运志愿者国际交流营、合作开展‘亚运志愿服务文化遗产建设;二是发动各类志愿者,在参加联合国青年大会及前往世界各国观光交流的时候,宣传亚运志愿服务特色,吸引国际人士关心和支持。青少年志愿者在竭诚服务跨国性、国际性、全球性活动过程中,也培养了全球观念意识和参与社会、自我教育、开发能力的多样化机会。
六、在志愿服务中培养青少年公民道德情感
“80、90后”青少年视野相对开阔,个性和独立性强,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砺,不喜欢灌输、机械式、程序化的道德说教,可能表现得很自我甚至很叛逆,但他们内心有着很深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志愿服务活动这一恰当的、实实在在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方式,能较好地满足青少年奉献社会的心理需要,不像有些形式主义的活动容易让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将奉献友爱、助人为乐作为个体完善德行的重要途径。崇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与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注重私德而轻视公德不完全相同,志愿服务倡导的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即志愿者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同时实现自我发展,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建立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志愿服务实践对青少年公民道德情感的陶冶作用、教育作用意义重大。
道德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亚运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志愿性、活动的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是公民道德情感培养的有效实践形式。青少年的志愿服务行为作为不带有直接个人利益的体验,易于同公民道德规范相吻合、相融合,有利于产生积极愉悦的公民道德情感,因为摒弃了任何的虚饰,往往深入影响青少年的心灵,从而支持正确道德认识的深化和高尚道德情感的内化。虽然有一些志愿者是仓促或随大流而报名参与,但在真正投入亚运志愿服务时,他们被其他志愿者、被服务对象、被服务成效所感染,鲜明感觉到在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作出贡献,产生浓厚的自豪感、满足感,体验到人生的真正价值,道德情感由此而生,从事再平凡的服务工作也显得颇有乐趣。这也正是广州志愿者“我志愿、我健康;我志愿、我成长;我志愿、我快乐;我志愿、我美丽;我志愿、我成就”的追求理念的价值所在和“一起来、更精彩”的亚运志愿者口号精彩之处。
参考文献
[1]徐祖荣.中国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及制度改进[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59-64.
[2]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廖爱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与志愿体系构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116-118.
[4]广州市青年探索杂志社编.广州亚运年的青年参与——广州青少年与青少年工作调研报告(2010)[J].青年探索,2010(增刊).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