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分析
2012-04-29张国启朱学良
张国启 朱学良
摘要:精神动力机制本质上是指精神动力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所具有的全部活动方式及其运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反映了各种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传统特色的精神因素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行方式。“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良性运行,有助于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有助于解决“为谁建设,为什么建设”的问题,有助于贯彻科学发展的理念。同时,该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必须正确处理黑龙江人的发展需要与利益满足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公民个人三大主体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精神动力机制; 社会精神气质; 科学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76-03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在振兴黑龙江、构建和谐黑龙江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仅因为这一地区是黑龙江经济发展的龙头,更重要的是,在这块黑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了影响一代代黑龙江儿女为之奋斗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闯关东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等黑龙江优秀精神文化资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与发展的新构想,即“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实践,要为黑龙江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示范带头作用,既要为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要为黑龙江社会的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与实践经验。因此,探究“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问题也就提上了日程。
一、精神动力机制运行的学理解读
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而开始,并且同样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1]在这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精神动力这一概念,但却指明了人们的行为必须经过人的大脑并且在头脑中形成反映和意识,进而影响和推动人们的行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实际上已经把精神动力的要义阐述出来了。在随后的阐述中,恩格斯批判旧唯物主义时明确指出:“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2]在恩格斯看来,精神动力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客观存在和物质利益的反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既要承认精神动力的作用,也要分析精神动力的运行动因。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明确使用“精神动力”概念的是邓小平。他在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在邓小平的论述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尽管这里还能看到作为动力的信仰是“人”的信仰,但是,这里强调的却是“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换句话来说,精神动力的研究层面由“人”而转移到了“革命事业”,既然“革命事业”需要有精神动力,因此,探究“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精神动力机制运行问题,就成了一个客观的现实问题,而不是一些人所评说的“假命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指出:“所谓精神动力,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4]这里既强调了精神因素对人产生影响,也分析了精神因素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从本质上说,精神动力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精神的能动作用的集中体现。精神动力体现了一种特殊意识经过抽象升华以后所展示的巨大力量,它对个体存在方式的形成和社会精神气质的塑造具有重要价值。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及精神动力的概念,但是他却从多个层面论证了“某些宗教观念对于一种经济精神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或者说一种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ethos)”[5],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间接肯定了精神动力对社会精神气质形成的独特价值。
精神动力机制本质上是指精神动力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所具有的全部活动方式及其运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反映了各种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传统特色的精神因素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行方式。“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分析,就是研究黑龙江省优秀精神资源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形式。换句话说,“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分析,就是要探究“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的构成要素如何发挥作用、如何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这种精神动力机制既要引导黑龙江人实现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通过引导人们在发展中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代利益与代际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贯彻经济发展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建设理念。
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价值分析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过程,体现了黑龙江人把社会进步与自我发展的美好理想逐步变为现实的实践历程。在这一建设过程中,物质建设的成果以社会的繁荣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为特征,较为清晰地展现在人的生活世界。但其精神建设的成果如何展现、如何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为振兴黑龙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又必须深思的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正是紧密围绕黑龙江人的全面发展的这一根本任务,使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以理论的自觉形态体现在黑龙江人的精神诉求之中的有效机制。因此,其精神动力机制的良性运行,有助于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有助于解决“为谁建设,为什么建设”的问题,有助于贯彻科学发展的理念。
首先,“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有助于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所谓黑龙江优秀精神,“就是指黑龙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黑龙江人民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7]。无论是和谐黑龙江的构建,还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黑龙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必须深刻挖掘黑龙江的优秀精神文化资源,以黑龙江精神文化资源的开发为载体,不断提升黑龙江人的科学发展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早日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预期目标。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正是提升黑龙江人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把“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成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精神辐射的高地的重要途径,并将为黑龙江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其次,“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有助于解决“为谁建设,为什么建设”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不以为然,答案似乎很明显:“哈大齐工业走廊”当然是为黑龙江人及其子孙后代建设,建设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促进黑龙江的繁荣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出现了价值取向功利化、物质化的倾向,一些人为了物质利益可以丧失立场甚至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学术上出现了钱学交易、商场上出现了假冒伪劣、官场上出现了钱权交易的现象,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漫天飞,而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正是为了促使人们形成高尚的精神情操、良好的精神风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精神境界,真正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之所在,这实际上解决了“为谁活、为什么活”的人生目的问题。因此,“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必须重视精神动力机制的良性运行,为黑龙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和谐黑龙江的构建服务。
最后,“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有助于贯彻科学发展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应该成为贯彻科学发展理念的示范工程,这就必须建立和运行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精神动力机制,把反映黑龙江人民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源源不断地注入建设者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促使他们在投身改革实践、积极建设家园的过程中,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源源不断的工作热情,既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又能够建设美好家园;既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的繁荣进步,也有利于实现黑龙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策略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良性运行,有助于黑龙江人振奋精神、建设美好家园,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和研究“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策略,尤其是要正确处理黑龙江人的发展需要与利益满足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公民个人三大主体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运行,必须正确处理黑龙江人的物质发展需要与精神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这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运行能否良性运行的逻辑起点。需要和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也是精神动力机制产生的现实起点,任何一种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如果不考虑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根本不存在运行的逻辑可能性。为此,有学者指出:“精神动力主要来自人的精神需要”[8],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而且精神需要是在满足物质需要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一起,逐渐成为人们行为和追求的利益之所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本质上是为了满足黑龙江人的发展需要,但是,如果我们仅仅重视建设物质成果和“GDP”效应,忽视人们的精神需要,很难实现黑龙江的和谐发展。因此,只有引导黑龙江人正确处理物质发展需要与精神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才能真正实现良性运行。
其次,“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运行,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公民个人三大主体的关系。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人作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主体,都承担着各自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规划者和指导者,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与发展负有领导责任、宏观责任,企业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直接承担者,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与发展负有直接责任,公民个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既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与发展的具体主体,又是建设成果的享受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良性运行,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主体的关系,否则就会“各唱各的调,各跑各的道”,最终难以形成发展的合力,更谈不上对黑龙江其他地区的示范作用和充当精神辐射的“灯塔”了。
最后,“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运行,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提升黑龙江人的生活质量,更好地促进黑龙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其建设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形成人民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应当充分发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作用,在精神动力机制的作用和引导下,人们会进一步认清自身的行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多做有利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际融洽的事,使自身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越来越高尚化、合理化,从而不断作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行为。反之,如果“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不重视精神要素的投入和精神动力的激发,不重视精神动力机制的良性运行,人们难免会做出一些破坏环境、危害社会和损害他人的事件,甚至个人的生活也会陷入空虚、烦躁之中。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248.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4]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6-17.
[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7]董鸿扬,张洪兴.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学习读本[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32.
[8]徐冰.人之动力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210.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