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全媒体融合服务的路径和动因
2012-04-29张芳宁陈鹰
张芳宁 陈鹰
摘 要:全媒体融合服务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融合互通的产物,表现为内容融合、平台融合、终端融合、网络融合等服务形态。文章分析了全媒体发展特征和图书馆新媒体服务趋势,归纳出全媒体融合服务的创新路径“文献信息中心”服务、“区域集群”服务、“终端融合”服务、“智慧图书馆”服务,提出融合服务已由多网络、多终端并存向更为集成、融合演进的关键时点,数字化+物联网+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是融合服务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全媒体 图书馆 融合服务 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3-0076-04
The Paths and Drives for Library All-Media Convergence Service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studies in all-media field,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all-media and convergence service, summarized four applicable methods for library all-media convergence service by analyzing the drives for all-media convergence service development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digitalization, 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cloud computing, and extended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by application cases.
Key words all-media; library; convergence service; digital library
全媒体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深刻影响图书馆的新一代传媒形态。国家文化部在2011年5月发布的《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通知》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其核心是建设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和分布式资源库群,借助全媒体提供数字文化服务[1]。文化部将“全媒体”写进重要文件,足以体现出全媒体在文化服务领域应用的重要意义。在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中,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边界将逐步消弭,呈现出一个内容融合、平台融合、终端融合、网络融合的全媒体服务形态。图书馆要重新设计自己,积极转型,走符合国家要求的全媒体发展道路。
1 全媒体融合服务概述
“全媒体”是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互通而发展起来的。2008年全媒体理念开始在国内传媒界崭露头角,有学者提出“全媒体战略”或“全媒体定位”,并呈现出两种发展方式:一种是注重媒体手段丰富拓展的“扩张式”全媒体;另一种是注重媒体手段有机结合的“融合式”全媒体。2009年传媒界对全媒体的定义出现了争议,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从“营运理念”角度认为全媒体是指媒体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南京政治学院讲师周洋则从“传播形态”角度认为全媒体是媒体走向融合后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随着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媒体内容、传播渠道、功能层面逐步融合,媒体形式的丰富多彩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概念,至此,“全媒体”的定义在这样的传媒环境中逐步清晰了。2010年武汉大学的罗鑫在《什么是“全媒体”?》一文中指出:“融合式”发展才能发掘出全媒体的真正价值,更符合其内涵。全媒体是在综合运用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便捷、更个性、更多视角的媒体体验。全媒体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随着众多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传统媒体网络化、数字化转型以及各种媒介、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全媒体的内涵与外延变得越来越丰富[2]。可见,“融合”是全媒体的核心理念。
图书馆全媒体融合服务是指在信息传播网络融合环境下,传统文献与数字文献深度融合产生的服务。将传统文献与数字文献有效结合,通过内容处理、资源共享、聚合衍生形成融合式信息知识产品,即可以通过多平台、多终端传播同一信息知识内容,也可在同一研究平台和终端获得跨媒体、融媒体的信息知识服务,是一种创新运作模式。信息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使网络传输系统兼容了文字、图片、影像等传统文献内容,超强的数据加载能力使新老文献信息深度融合繁衍,并精确链接融合传播,结出融合信息知识服务的新颖果实。
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不同载体文献之间鲜有交集,但是现在不同了,信息技术赋予传统文献新的传播方式,传统文献通过文字扫描技术实现数字化,融入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不仅拥有数字文献传播功能,还有导航功能,可进行知识发现、智能推理、跨媒体搜索,可为用户创建一种新的融合阅读研究平台,把传统文献与数字文献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图书馆全媒体融合服务,是传统文献与数字文献在资源体系、组织联盟、用户终端、智慧服务等方面的融合服务,具有立体化,互动性,同一性、聚合性,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鲜明特征[3]。目前关于全媒体融合服务的理论框架尚未形成,但它所影响的服务创新已悄然展开,图书馆面对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必须接受挑战。
2 全媒体融合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路径
近年来,图书馆在全媒体服务领域有所拓展,正在积极构建全媒体服务体系和传播平台,但尚处在实践和探索时期。笔者试将全媒体图书馆融合服务归纳为四条路径,它们都处在发展和完善阶段,具有“融合”特性,是全媒体服务形态的初级阶段。
2.1 “文献信息中心”服务
国家、区域、行业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将资源、网络、组织、服务共建共享,是打造全媒体融合服务新业态的重要基础。国家文献信息中心即“国家数字图书馆”,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将构建覆盖全国的数字文献资源体系和服务网络,截至2011年6月,数字资源总量达560TB,服务全国二十多个省区。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是由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及学术团体共同建设的多学科、多类型、多语种的教育数字文献信息中心,可提供跨媒体一站式知识服务。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于2011年7月, 提供的云图书馆解决方案实现了国家中心、省中心、图书馆之间的三级互联互通,资源总量约7千万条,为1251所高校提供服务。目前,在我国还形成了以中央党校为核心的党校数字图书馆系统,以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为核心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系统。各级数字图书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知识的普遍存取,使任何群体、任何个人都能与人类的知识宝库近在咫尺,使图书馆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成为没有围墙、没有边界的“文献信息中心”。
2.2 “区域集群”服务
组织融合的“区域集群”模式体现了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理念,实现了图书馆由单馆到多馆的融合服务,达到文献信息资源由孤岛到共享的理想目标。珠江三角洲图书馆联盟是以广东图书馆为中心的集群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其文献数据库和元数据仓储范围覆盖了国内外著名图书馆馆藏,平台操作简便,可实现跨库检索。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是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的区域图书馆联合体,成员达261家,打造完成了六大服务品牌,即: 文献共享的“一卡通”服务,远程检索的“e卡通”服务,联合知识导航服务,网上委托借书服务,馆际互借服务,讲座延伸服务,形成了跨行业的共建共享新机制;2010年末,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实现“一卡通”全市区基层服务点全覆盖,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图书馆集群服务系统,开创了将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融为一体的图书馆服务新形态,体现出全媒体时代图书馆融合服务的新颖、多样、融合、交互、人本的全新理念。
2.3 “终端融合”服务
媒体传播的最终展现需要各种终端,终端是解决信息服务的最后一环——信息呈现。终端融合是指使用不同终端如电脑、电视、手机、手持阅读器对同种或同类文献内容或数据库进行查询、检索、阅读而获取文献知识的方式。杭州图书馆是“终端融合”服务模式的先行者,尝试了门户网站、手机、电视三大服务终端的融合。该馆是国内首家实现三网(宽带城域网、数字电视网、移动多媒体网)融合、三平台(网站、手机、电视)运行的数字图书馆,读者通过网络或电视可以进行书目查询、图书预约续借、电子书刊阅读、音视频观赏,也可以通过手机在线阅读期刊,在网站上可以免费获取涵盖多学科的数据库资源服务。杭州图书馆注重多种传播终端的全媒体融合服务,前瞻性地把握了全媒体时代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4]。如今各种类型的终端层出不穷,自从Michael S. Hart 于1971 年推出电子书以来,其后四十年间承载人类文明的载体已经从纸媒悄然进入到了数字化平台,各类电子书、电纸书、手持阅读器层出不穷。在2011年第七届文博会上推出的有声图书,实现图文、声音以及影像等跨内容形态的精确链接,能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终端上看到与之关联的影像内容,实现通过纸媒、网媒、掌媒等载体个性化选取纸质文本、电子文档和音、视频内容,使用户享受同步阅读的乐趣,让奇妙的全媒体融合阅读成为现实。
2.4 “智慧图书馆”服务
物联网通过技术手段的扩张融合,赋于图书馆新的含义,让图书馆变得聪明起来,达到智慧状态,实现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相融与互动。深圳图书馆是国内第一家全面使用物联网RFID技术的图书馆,通过 Internet 达到物理图书馆任何文献的互联,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可识别任何文献,使文献成为附有动态信息的“智能产品”。在此基础上深圳图书馆开发研制成功“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集办证、借书、预借、还书、查询等多功能为一体,使得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街区,该系统又被称为是“知识银行”的ATM机,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完美融合。2010年台北市立图书馆采用RFID技术建设了一个无人值守的智慧图书馆,通过感应装置验证用户身份和图书RFID标签,自助借还机协助用户完成无人值守的借还操作。无锡新区图书馆于2011年8月建成依托网络融合技术,基于RFID+Web2.0的智能图书馆,既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借阅传统物理文献,又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文献数据库数字资源。
3 全媒体图书馆融合服务动因分析
全媒体融合服务的根本动因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瞬息万变,使得不同媒体间的依存关系、功能边界发生变化,催生出许多新概念。“全媒体”是从多媒体-跨媒体-全媒体发展而来的,最近又出现了“融媒体”、“云媒体”等新概念。新媒体技术还将催生什么概念,我们无法预测,但促使图书馆融合服务发展的动因,我们有能力展开分析。笔者认为:数字化+物联网+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是全媒体图书馆融合服务的主要动因。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数字化、物联网、云计算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3.1 数字化
数字图书馆,从技术视角理解分为两个范畴,数字资源和网络系统,一是将传统文献信息转化为数字文献信息, 二是构建泛在的数字文献信息存储、交换、传播系统。国外图书馆数字化进展卓有成效,大英图书馆于2011年6月公布将版权过期约100万册图书的数字化计划,并和搜索引擎谷歌达成协议,目前已将25万册图书扫描成数字版推送至互联网上,时间跨度为1700年至1870年,可以对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提供服务。谷歌已和世界40家图书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扫描图书1500多万册。国内图书馆数字化进展也如火如荼,由浙大牵头,人大等16所国内高校图书馆参与的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China-America Digital Academic Library, CADAL)项目,拥有17个扫描中心,扫描仪150余台,月加工能力1500万页以上,可以扫描图书、缩微胶片和大幅地图,2010年该项目技术智能服务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大力支持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计划到“十二五”末,构建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核心,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主要节点,覆盖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网络,数字资源总量将达到10000TB。2011年数字出版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列入“十二五”重大工程项目,“电子书包”上升为国家战略:还提出到“十二五”末,在全国形成8至10家具特色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我们若站在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战略储备的高度来看待数字化图书馆的意义,上述事实正是发展全媒体服务的最大推动力量
3.2 物联网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概念由于受到物联网领域观点分歧的影响,出现了两种研讨倾向,一种是基于RFID的智慧图书馆研讨,一类是基于RFID+Web的智慧图书馆研讨。在物联网领域争议的焦点是:物联网究竟能否与互联网融合?一种观点认为,物联网的本质是专网业务和应用。另一种观点认为物联网本质上是互联网的延伸,能将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具备数字处理功能,它不仅仅局限于传感功能;目前物联网的确是专网专用,但从长远来看,彼此隔阂状态会被互联互通所取代,信息孤岛只是物联网发展初期的表现。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马建认为:物联网就是互联网的延伸,是走向国际化的全球的网,是可扩展的;物联网真正的应用不仅是物理事物的管理,要与其它网络具有互操作性,网络融合也是一个重大的体现[5]。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认为:物联网各模块和技术的综合集成,将提供巨大的信息空间,我们可以随意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将自己的信息随时传递出去,物联网使人机或能结合,变成“脑脑互通” [6]。如何把物理实体和数字信息相互关联起来,是物联网核心研究之一。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将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愿景划分为三个维度:①更透彻地全方位感知和度量图书馆的本质和变化;②与互联网、移动网等实现更广泛的互联互通;③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真正达到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的对话[7]。如果说物联网是迄今为止最广泛的网络,它可以将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传感网等各种异构网络整合再造一个超级网络,那么基于未来物联网基础上的智慧图书馆既有RFID物理图书馆服务功能,也有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由此产生的融合服务,正是全媒体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3.3 云计算
有专家预测今后两年人类所产生的数据将是过去五千年文明的总和,云计算与数字化、物联网是息息相关的,其扮演的角色对网络应用有很大影响。因为运行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庞大信息将创造出浩瀚的数据海,云技术可将数据海信息完善储存、处理、流通,图书馆应用云计算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未来智慧图书馆所创造出的数据,不仅有感知、定位、描绘物理文献的数据,还有海量的数字文献和知识信息数据,在这片数据海上,可以诞生许多“数据云”,当“数据云”飘进图书馆时,如何将文献资源与读者需求匹配,服务方式将出现颠覆性的变化。云计算有超强的计算能力,优化了IT基础,以互联互通的智能网络作为支撑,使得“云图书馆”无需配置庞大的基础设施,将资源分布在“云”上,便可整合、组织、关联、导航,甚至可视化服务,让用户实现“云中漫步”之美妙体验。云计算的本质是数据共享,与全媒体共享理念不谋而合,融合服务的更多精彩或在未来五年或者十年。
4 结语
随着新旧媒体的不断冲撞整合,新媒体连续上演着媒体传奇,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大多数纸质文献将寿终正寝,这一观点显然是带有激进色彩的媒体进化论。事实上,现在的新兴媒体流淌着传统媒体的血液,而传统媒体也不断生长着新兴媒体的元素,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缺陷。全媒体融合服务作为学术概念,它的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作为历史现象,其发展也还刚刚起步。创新才能创造生命力,创新意味着变化万千,创新意味着推陈出新,全媒体融合服务以“数据库”为中心,以“用户”与“服务”为基本点的研究探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玮.两部门决定“十二五”期间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EB/OL].[2011-05-31]. http://www.gov.cn/jrzg/2011-05/31/content_1874168.htm.
[2]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82-83.
[3] 张芳宁.“全媒体”视野下思考图书馆服务的未来[J].情报资料工作,2011,(7):74-76.
[4]叶辉.杭州图书馆的数字革命[EB/OL].[2011-02-11]. http://www.wenming.cn/qmyd_pd/hddt/201102/t2011021
1_67070_2.shtml.
[5]马健.全面集中发展物联网 实现整合多元创新[EB/OL].[2011-12-01].http://it.sohu.com/20111201/n327586717
.shtml.
[6]潘云鹤.物联网时代数据为王[EB/OL].[2011-05-23].
http://tech.sina.com.cn/t/2011-05-23/09535557715.shtml.
[7]董晓霞.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杂志,2011,(3):65-68.
作者简介: 张芳宁,长安大学图书馆馆员;陈鹰,长安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