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间的语言偏见

2012-04-29赵欣

理论月刊 2012年3期

赵欣

摘要: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可以微妙地反映人们的思维结构,在内群体对待外群体的时候最为明显。当描述一个内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或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时,人们往往使用更为抽象的语言;而当提起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或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时,人们则使用更加具体的语言,这便是群体间语言偏见。群体间语言偏见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研究议题。这项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本文依次观照Anne Maass、Wiliam von Hippd、Denise sekaquaptewa、Pattick Vargas,Guen R.semin、Lorena Gil de Montes、Jose F.Valencia以及Karen M.Douglas和R.obbie M.Sutton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的研究,先后缕述群体间语言偏见的提出,群体间语言偏见的内隐特征、传播目的与群体间语言偏见的关系以及与话者的语言抽象性及其推本溯源,目的是探讨缘自群体类别不同的语言偏见。

关键词:群体间语言偏见;语言的抽象性;内群体;外群体;积极行为;消极行为

中图分类号:HO-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3-0084-04

一、群体间语言偏见研究的兴起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可以微妙地反映人们的思维结构,在内群体对待外群体的时候最为明显。当描述一个内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或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时,人们往往使用更为抽象的语言;而当提起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或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时,人们则使用更加具体的语言,这便是群体间语言偏见。群体间语言偏见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研究议题。这项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目的是探讨缘自群体类别不同的语言偏见。

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偏颇的种族歧视已经渐渐消解,但仍有许多研究显示,种族歧视远未消弭,只是被另一种更隐蔽的形式一现代种族主义所取代而已。很多人都具有很强的平等主义观念,他们需要支持平等、正直和无偏见的自我影象,并且在外显水平上表现出无偏见、无歧视的态度。但是,此类态度与对待刻板群体所持的真正的积极态度不能混同,因为它们只是表明人们力图让反应与平等主义的影象相一致。人们拥有平等主义的行为特征的同时。仍然表现出对种族成员的消极情感或观念,这种现象称为厌恶性种族主义或称规避性种族主义。偏见来源于基本的社会范畴化过程及区分不同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的认知加工,同时一旦群体性质得到确认,则可能出现不同的态度模式。那些拥有厌恶性种族主义(或规避性种族主义)意识的人,努力使得个体对种族群体交替表现出积极或消极态度。具体的反映倾向依赖于反应情境中的社会规范结构和产生种族判断的潜力。若情境明显地唤起一个无偏见反应,或者参与偏见反应的判断合理化过程无法产生,则具体反应是积极的;当社会规范比较模糊或者刻板判断易于操作,则厌恶性种族主义者(或规避性种族主义者)的消极反应倾向将上升到外显水平。此时,他们的偏见反应却往往不为自我所承认,因而虽然其偏见情感乃至观念都与平等主义价值结构相冲突,但是这种冲突必然由于自我影象一致性的下意识维护而不会在意识状态中浮现,并且这种在模糊情境下浮现的微妙的偏见反应所涉及的认知过程是自动的。在此理论背景下,群体间语言偏见即是厌恶性种族主义(或规避性种族主义)这种双重态度模型的一种微妙且习焉不察的体现。如此一来,这个议题便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领域。

语言的抽象程度(abstractness of the language)最早由Semin和Fiedler提出,他们使用一种心理语言学模式一语言范畴模式(linguistic category model)来加以阐释。这种语言抽象程度的差异由四个水平构成,根据抽象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最为具体的描述性行为动词(DAVs)、解释性行为动词(IAVs)、状态动词(SVs)和最为抽象的形容词(Adjs)。语言大体可分为抽象语言和具体语言。抽象的语言描写着从具体的可观察到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性情和持久的状态,如诚实、创造性、信念和嫉妒等。具体语言描述着具体的、可观察到的、有始有终的行为,如亲吻、拜访、帮助和威胁等。与抽象语言相比,具体语言没有那么多语义内涵,可以说,抽象语言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语义信息,抽象的描述是稳定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试想甲挥起拳头在打乙,那么可以用四种不同抽象水平的表达方式来描述:(1)甲打乙。“打”这个描述性行为动词,是在特定情境下对特定行为的客观描述,没有积极或消极的内涵意义。(2)甲将乙打伤。虽仍特指某个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行为,但在描述之余提供了加工和解释,使其在语义上具有消极的内涵意义。(3)甲憎恨乙。“憎恨”是没有动作的起始和终结的状态动词,它在描述以外提供了阐释。(4)甲有攻击性。“有攻击性的”隐含着相对稳定的性情特质。这种特质除体现在当前的时间和情境下外,还可泛化至其他时间、与其他人交往的情境,故而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征。使用“有攻击性的”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甲这个人,就将甲的行为与其他“有攻击性的”行为(如踢人、向别人吐口水和扯别人头发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地,使用描述性行为动词时,不会轻易使人得此结论。

一旦描述语言的抽象程度提高,信息的接受者对行为人性情特质的推本溯源便随之增加,而对情境的推论则愈来愈少。就“甲有攻击性”这个抽象表述而言,信息的接受者不难就此推断甲的人格特征,究其原因,“有攻击性的”是一个跨情境的性情特质。而当信息接受者面对“甲打乙”这个具体表述时,就不会轻易做出类似的判断一甲仅在特定情境下,对特定的对象“乙”有此行为,当情境有所改变,对方也不是“乙”时,很难说甲还会有类似的举动。就此而论,与话者语言的抽象程度影响着信息接受者对行为人的印象。

二、关于群体间语言偏见的理论及演进

关于群体间语言偏见的理论最初由Anne Maass提出,在其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学者们不断验证或试图提出新的观点,呈现出各个阶段的动态演进。现将一些代表性人物和观点累述如下。

(一)群体间语言偏见的基本理论

群体间语言偏见最早由Anne Maass筚路蓝缕提出,她关于群体间语言偏见的基本理论模式是在这一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其主要观点体现在《群体间语境下的语言使用——群体间语言偏见》(Language use inintergroup contexts:the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群体间语言偏见——语言对刻板印象的保持》(Linguisticintergroup bias:stereotype perpetuation throughlanguage)、《语言与刻板印象》(Language and stereo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