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董必武关于辛亥革命的记忆

2012-04-29张继才张倩

理论月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董必武辛亥革命记忆

张继才 张倩

摘要:董必武曾参加辛亥革命,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其是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也是辛亥革命的扬弃者。在后辛亥革命时代,董必武具有深厚的辛亥革命情结,在孙中山逝世后的几十年间,董必武对孙中山及辛亥革命依然一往情深,他参加了各种纪念活动,发表了大量文章,不仅表达了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纪念,而且深刻总结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伟大精神和失败原因、经验教训,并使之为现实服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董必武:辛亥革命;记忆

中图分类号:D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3-0096-03

一、情结深厚:董必武关于辛亥革命的丰富记忆

在孙中山逝世后的几十年中。作为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董必武。并未忘情于辛亥革命。而是对此有丰富的记忆。他的辛亥革命情结是非常深厚的,辛亥革命在其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董必武参与了中国几十年来举行的各种纪念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的重大活动。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对辛亥革命及其领袖孙中山的纪念。孙中山逝世后的第四天,中共中央发表《为孙中山之死告民众书》、《中国共产党致言中国国民党》等,《向导》出版《孙中山特刊》,对孙中山逝世表示哀悼,对孙中山表示敬意。次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孙中山先生纪念日宣传大纲》,开始了孙中山的纪念活动。1927年中共中央发表《为纪念辛亥革命告民众书》。此后,中共举办的纪念活动因大革命失败、国共处于长达十年的内战而中止。抗战时期,中共恢复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纪念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辛亥革命及孙中山也时有纪念,直到建国后才形成固定的形式。纪念活动围绕孙中山诞辰日、忌日及10月10日武昌起义日开展。中共中央及人民政府基本上每十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纪念活动,且逐步形成为一种传统。1951年是辛亥革命四十周年,因为开国未久,百废待兴,加上新解放区土改和抗美援朝,当年没有举行纪念活动。1955年中共中央及人民政府举行大规模的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的纪念大会,这是建国后举行的第一次纪念孙中山的活动。1956年又举行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纪念。1961年全国政协举行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这是第一次全国性的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1966年首都万人集会,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1971年是辛亥革命六十周年,因为林彪“九·一三事件”而未能举行纪念大会。1981年,全国举行了第二次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此后,每十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当然,国民党也一直举行类似的纪念活动,大革命时期,在国共合作的形式下,中国共产党曾参与举行的纪念活动。

董必武参与的最早的纪念活动,是1926年的湖北省纪念孙中山逝世周年大会,他是筹备大会的总负责人。也就是说,在中国最早的纪念大会中,董必武就是其中重要的角色。他还参与了1927年3月湖北举行的纪念孙中山逝世二周年大会和1927年4月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举行的孙中山总理纪念周。此后,在中共举行的纪念活动中,董必武参与较多。在建国后的举行的全国性的纪念活动中。董必武不仅都参加了,而且一直是纪念大会的主角。在1955年的纪念活动中,董必武以政协副主席身份发表讲话。在1956年的纪念大会中,董必武则为纪念大会的主席团成员。成员中还有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1961年纪念活动中,董必武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在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会后。董必武以国家副主席身份宴请辛亥革命老人,政协主席周恩来也出席了宴会。1966年,董必武在纪念大会上宣布大会开始,并致开幕词,周恩来、宋庆龄、何香凝等发表了讲话。

其次,董必武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演讲、诗词,纪念辛亥革命及孙中山。这些纪念诗文绝大多数都以辛亥革命为主题,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回忆第一次谒见中山先生》、《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的惩罚——纪念辛亥革命三十六周年》,建国后的《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写在辛亥革命回忆录前面》、《在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开幕词》等等。只有大革命时期在湖北省国民党党部举行的孙中山总理纪念周上的讲话《我们目前的两个大斗争》,几乎没有涉及辛亥革命或孙中山的内容。可以说,董必武在每个时期,都有相关文字问世。这些文章、讲话、诗词都是为纪念而发表的,属于纪念性诗文,对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辛亥革命的光辉历程、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等,进行了阐述。

二、记忆深刻:董必武关于辛亥革命的系统阐述

董必武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不仅丰富,而且深刻。

首先,他全面地阐述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董必武说:“辛亥革命伟大的成绩,是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年的清朝政府。辛亥革命有历史上特殊的意义,不仅在推翻了清朝政府,而且在葬埋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统治形式——帝制,而建立起中华民国。”第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它进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共和思想,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人民要求民主的情绪是日益扩张的,这种情绪因自由思想的传播和民权主义的宣传,从此愈益普遍而深入。”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等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都被民主共和的潮流所涤荡:“这都是受了辛亥革命建立民国的影响。”正如在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大会上。董必武所指出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它在广大的人民中造成了民主精神的高涨,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今天在座的人有不少是辛亥革命时代的活动家,一定都还记得,把皇帝从他的宝座上面一脚踢下来,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共和国,对于身受专制统治的人民,曾经是一个多么令人兴高采烈的事件。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皇帝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辛亥革命把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一下子打倒了,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胜利。皇帝可以打倒,还有什么反动的东西不可以打倒!”

其次,他充分地肯定了孙中山的伟大功绩。第一,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手”,在反帝反封的革命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比同时代的其他革命家具有更远大的眼光。”“中山先生的道路,是革命家的道路。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的发展,说明他确实是卓越的政治家,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的伟大的民族英雄。”第二,孙中山为中国革命矢志不渝、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前行的动力。1914年,董必武第一次谒见孙中山时,就为孙中山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所折服,他回忆说,当时二次革命刚刚失败,革命党人亡命海外,不少人心灰意冷,孙中山毅然建立中华革命党,力图再举。董必武奔赴日

本,跟随孙中山革命,得到孙中山鼓励:“特别鼓励我们在失败后不要灰心短气,要再接再厉地努力去干,革命不是侥幸可以成功的,只要我们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错误,想出好的办法来,继续革命,胜利的前途是有把握的。”对孙中山的革命精神。董必武多次给予高度的评价:“孙中山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组织和领导革命运动。他曾遭遇过许多次的失败。但是他对自己的事业的正义性抱着坚强的信心,任何失败都没有使他退却。”

再次,他高度地赞扬了伟大的辛亥革命精神。在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和各界群众表现出勇敢卓绝的斗争精神。在《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中,董必武回顾了三十年前他亲历的武昌首义中的生动情景:“当时我们在汉口三道桥看见的革命军和清军作战的英勇,以及武汉市民男女老幼对革命军的帮助,那种自动馈粮食,送子弹,抬伤兵,踊跃欢欣的情形,是难以笔墨和口舌来形容的。守藩库和官钱局的是学生军,真是秋毫无犯。妇女投身革命者虽不多而能努力看护伤兵。参加革命队伍者都抱持着推翻清朝政府争取革命胜利的一颗纯洁的心。”他认为,“这自然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他热情讴歌辛亥革命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高度赞扬学生、革命士兵、农民、华侨的革命业绩:“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成千上万的志士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争得来的,他们的英雄的业绩,将永远为后人所尊崇!”

最后,他客观地剖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第一,不敢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董必武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许多活动家,并不认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甚至还天真地认为。由于他们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走过的路,所以西方资产阶级会帮助他们,把中国建设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国家。他们不相信劳动人民,并且害怕人民的革命会引起帝国主义者的干涉。他们对帝国主义者依然存在着幻想和畏惧,因此,他们在行动中就力求避免去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武昌起义以后,各地革命政府为了争取外国的承认和支持,纷纷表示承认清朝反动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董必武的结论是,“辛亥革命几乎完全没有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帝国主义仍然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第二,不敢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董必武指出,“当时资产阶级活动家,对封建主义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他们大多数人把清朝统治看作唯一的敌人,把‘反满当作唯一的口号。他们不懂得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统治的主要支柱是地主阶级、汉族官僚和由地主阶级、买办阶级的代表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单是反满,不能消灭中国的封建势力;而且,中国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当中有一部分人,是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当时孙中山先生虽然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但还没有像后来那样明确的‘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实际斗争中根本没有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反而在‘反满的口号下向封建地主势力妥协。袁世凯之流的汉族大官僚大军阀,本来是清朝的走狗,他们看到推翻清朝的革命浪潮已经不可抵挡了,就想牺牲清朝王朝,来维持整个封建势力,并且实现自己的个人野心。我们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不但不敢揭露这些封建余孽,反而说什么‘咸与维新,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同盟者。”其结果,正如董必武所总结的,“麻痹了自己,模糊了群众的视线,使自己陷于软弱无力的地位。”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派存在着如此重大的弱点呢?董必武认为,这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本性使然:“新兴的资产阶级想在中国实现独立和民主,发展民族工业,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的革命主张符合于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要求。但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又是一个很软弱很幼稚的阶级。他们不能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集中起来,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也不能最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首先是农民群众的力量。”董必武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深入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动因和阶级根源。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三、以史为鉴:董必武辛亥革命记忆的特点

为现实服务是董必武辛亥革命记忆的显著特点。董必武的辛亥革命记忆不是简单的情景再现,也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学理的阐释,而是以现实为旨归,也就是说,董必武的记忆服务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

首先,以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提供借鉴。1926年,董必武发表《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纪念十月革命九周年。在文章中。董必武对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进行了比较:“以前从事革命工作的人,多半偏重上层的改造,而忽视民众的组织。辛亥革命,虽然颠覆了满清统治,而民众的势力太薄弱,民众的组织太不完备,不能够拥护革命政府而铲除反革命势力,所以不久便与反革命派妥协而终于失败了。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被压迫民众自由解放的先声,也是世界民众势力表现发展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董必武提出,中国要借鉴十月革命的经验,依靠民众,实行革命:“所以十月革命,在方向上,在方法上,都予中国革命以深厚的影响。”在这里,董必武阐述辛亥革命的目的,是阐述重大的现实问题,即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道路。在1961年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大会上,董必武总结辛亥革命的宝贵经验,阐述中国选择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但它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经验,使得中国人民有可能进一步找到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鉴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得到了一个结论,就是中国革命要想得到胜利,必须‘走俄国人的路,就是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而不是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辛亥革命的战士们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这个希望,由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胜利而终于实现了;辛亥革命的战士们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现在我们有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这种希望也一定能够实现。”

其次,以辛亥革命的精神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注入精神动力。抗战中,董必武特别重视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挖掘其现实价值。在《回忆第一次谒见中山先生》中,董必武回顾了他第一次谒见孙中山的情景,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坚忍不拔的革命斗争精神,并以此激励民族的抗战。他说:“现在我国正在进行抗日民族自卫战争,我们因为军事政治经济上有严重的缺点和弱点。在抗战过程中,自然容易遭受暂时的部分的挫折,有些意志薄弱的人,难免不因此受‘敌人的威吓和软化。在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今日,我们说起先生这几句训言,使我们抗战的意志更加坚定起来,贯彻到底。”文章发表时正是全民族浴血抗战之时,当时,日寇铁蹄肆意践踏我国土,而国民党中却弥漫着悲观气息,亲日派甚至散布着投降论调,董必武的文章不啻暮鼓晨钟,极具现实针对性。在《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中,董必武大张旗鼓地宣传辛亥革命精神对抗日战争的意义:“缅怀先烈奋斗的艰辛,眷念中原板荡的沉痛,吾人纪念

辛亥革命,吾人驱逐日寇之心将更坚强千百倍!”以辛亥革命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鼓劲,则是建国后董必武纪念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主要目的。

再次,以辛亥革命的启示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董必武利用三民主义的历史价值,阐述民族抗战的正义性:“七七抗战,我国系进行正义的民族革命战争。这是实践和扩充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已获胜利的民族主义。为着争取这一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须动员全民和团结各种抗日力量,这就要实行民主,这也就是把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未能实现的民权主义付之实施。”在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董必武以辛亥革命为参照,阐述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的进步性。他认为,国民党背叛了辛亥革命事业,背离了辛亥革命精神: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就时间上谈,前十六年是帝制余孽北洋军阀篡窃了革命的果实,后二十年统治着中国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内反动集团。中国人民的民主解放,中华民族的独立,一直没有真正实现。”“蒋介石反动集团的统治,是封建的和法西斯的统治……与满清一样凶恶。一样腐败,一样卖国,一样反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孙中山革命事业及革命精神的继承者:“我们真正发挥了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在这里,董必武的辛亥革命记忆成了批判国民党反动性的武器,也成为证明共产党进步性的依据。建国后,董必武多次阐明:“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是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创立了我们自己的事业的。我们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董必武的辛亥革命记忆充分体现了其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7][12][13]董必武,辛亥革命三十周年[A],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6][8][10]董必武,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R],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15]董必武,在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董必武副主席的闭幕词[N],人民日报,1966-11-13

[5][11]董必武,回忆第一次谒见中山先生[A],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董必武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A],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董必武,历史的惩罚——纪念辛亥革命三十六周年[N],人民日报,1947-10-13

责任编辑文嵘

猜你喜欢

董必武辛亥革命记忆
董必武严律教子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董必武清廉为政
记忆中的他们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董必武家训:跑龙套的人生也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