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不完看不够的安东尼

2012-04-29杨伟民

上海戏剧 2012年3期
关键词:佩特拉恺撒安东尼

杨伟民

弹指间,岁月如流,昔日美艳的“克莉奥佩特拉”早已香消玉殒,英姿勃发的“莎剧王子”也已满头白发……今天的演出,让我们见识的不仅是老艺术家的童子功力,更是目睹了他们充满韧劲的艺术生命强度。

高一层次的安东尼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前两次公演皆因资金、剧场等诸多条件限制,整台戏的布景、服装、道具、灯光略嫌简单,只能强调神似。这次演出有了突破性改变:象征辽阔大海的升降平台、代表双方阵营的巨大族徽;展现威严罗马的恢宏门廊、强调奢华埃及的灵动吊灯;暗示恺撒性情孤高的蓝紫冷光、代表女王内心多变的烟雾效果,为启迪观众想象力,可谓费尽心机。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戏剧冲突表面是罗马三执政:恺撒、安东尼和莱必多斯的权力之争,实际是通过欢乐的埃及与冷酷罗马间的尖锐冲突,表达纵情尽管危险,无情更可怕的人性主题。该剧融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于一体。悲剧的两个主题——爱情和战争,相互交融,却又不是前者注入后者的关系,而是后者与前者汇合,后者衬托前者。故事情节大致可分成两条主线: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的情感纠结;罗马各派政治力量的权利争斗。前后3次海战、陆战,为全剧启承转合起到了通连效果,不可或缺。如果说三十年前首演的格外精彩在于“旷世绝恋”的情感挥洒,那么今天的华彩篇章当属“英雄失意”的哲理阐述。焦晃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全然已是经过多年切磋琢磨、重在表达心理内容的安东尼。

安东尼是罗马帝国受人尊崇、雄心勃勃的主帅,埃及之行后,他日夜狂欢、不思进取。一开场,焦晃将角色演得很低调,用普通百姓般的语气邀请克莉奥佩特拉上街走走,让观众先入为主地接受将帅同样是凡人,同样有七情六欲的构思想法,为莎翁的人性主题鸣锣开道。

当安东尼得知庞贝企图推翻三执政时,立即意识到事态严重,赶忙离开女王,准备携手恺撒,共同平叛。安东尼此时贪图事业功名的虚荣,不得不违心答应与恺撒妹妹成婚。焦晃此时演得既风度翩翩,又注意收敛,外部适度松弛,内心节奏极其紧张。摆平罗马后,安东尼赶紧重返埃及,临行前斩钉截铁的那句“我的快乐在东方”!到达后如释重负的一个举手礼,惟妙惟肖映衬了埃及艳后“才是自己灵魂无上主宰”的心理动作。观众心领神会,相对于事业,安东尼更痴狂于真爱。

安东尼在与恺撒的背水一战中,不断摇摆于江山还是美人的两难选择之中,逐渐失去理智,心神大乱,错下“在海上、在海上面对敌人”的决策,草率允诺艳后同上疆场,最终吞下自取灭亡苦果。

语汇独特的安东尼从战争场面开始,直到悲剧最后结束,安东尼有4处饱含人生感悟的精彩独自和动作设计,值得回味:1、安东尼与埃及王座安东尼作为罗马统帅、作为女王情人,潜意识中存在着两种不同身份的复杂认定,不断变换、不断平衡……焦晃将角色此时此地的意乱情迷、恼羞成怒,把握得颇为自然、本色。只见他微低着身子、疾言厉色直指对方,情绪始终不稳定:忽而咒骂、忽而痴迷……终于狠狠一脚踩在了女王的宝座上。这是对整个埃及王室的莫大亵渎。焦晃的全新设计十分大胆,演出了人物的激烈情感、刚毅秉性,让观众活生生体验到安东尼人格美的深沉意蕴。

2、安东尼的怒骂当女王率埃及舰队投降,海战结束时,焦晃先是双目失神,脸色惨白,停顿数秒后喃喃道:“什么都完了!这无耻的埃及人断送了我……”接着声音由低而高,渐渐吼叫起来,连珠炮式的发问,句句撞击着观众的心弦,致使巨大的同情心油然而生。焦晃用介乎“京白”和朗诵之间的语调,将这场戏的台词念得句句上韵,抑扬顿挫,克制中进发出的激情,极具平衡感,将帅风采呼之欲出。

3、安东尼与爱洛斯的告别

焦晃在这场高潮戏中,通过动作强调情感,在平实中彰显技巧。爱洛斯倒下时,焦晃慈父般直冲而下的拥抱、颤抖着的轻声召唤、双手捶胸、满含热泪的高呼低语,给观众以丧子之痛的切肤痛感。此刻的他,像是曾在古埃及呼吸过一样,活脱脱就是中世纪史中的“那一个”,自然随意、不着痕迹。

当安东尼恍然大悟,诚实和忠厚“不过是句空话”时,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说出“我是我自己的征服者”的大段感慨。他还将自己比作浮云,在造型有致的形体动作配合下,观众瞬间感觉到,这不是临阵脱逃,更不是变节叛变,而是一种看破红尘后的洒脱和率真。焦晃若没有对“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参悟,很难使言语动作在下意识的指挥下完成得如此帅气漂亮。自杀时,安东尼张开双臂,猛地转身,定格数秒,哪怕在轰然倒下时,仍然充满古罗马雕像的苍凉美感,神乎其技。

4、安东尼最后的留言

安东尼行将离女王而去,昔日的部下将他平躺,高举过头。刹那间,台上、台下所有视线全都聚焦在这具一息尚存的躯体上。此时主人公已经失去用“语言”表达的条件,可是焦晃仍在用形体姿态演绎完美的告别:四肢叉开却不垂落,躯体绷直而略带前倾。最后的语汇似乎是在向观众诉说:这对痴男怨女终于走到了彼此包容,彼此接纳的相知境地。观众感叹:我们的情圣能得到的最后安慰,也不过就是人类所公认最悲伤的那一种: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同穴合葬、共居一墓。

安东尼被情欲所俘,丧失理性思考和认知判断,必然陷入自我迷失的景况,最终只有死亡和毁灭才能消弥两者的冲突。焦晃将安东尼的性格底蕴——不断摇摆于事业功名与情欲爱情之间,作为角色的心理依据,演绎性格决定命运的最高任务,创造了安东尼式的语汇逻辑,是他获得大成功的关键。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能引起我们对英雄,更是对普通人的怜悯同情之心。焦晃忠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立足生活,从普通人入手体验人性,又在体现上精心设计,他在我们面前展现的大悲大美,催人泪下。

编者按:1984年,在胡伟民的导演下,焦晃携手李媛媛成功演绎了莎士比亚经典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28载岁月悠悠,“莎剧王子”焦晃重披战袍,并在如今演出前言上写下“仅以此剧演出纪念已故著名导演胡伟民先生”,不禁令人感慨,于是编者找出胡伟民导演当年的创排心得与读者分享。

1984年,莎士比亚420周年诞辰日,我们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了他的著名罗马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花腔喇叭声中,公元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复活了。古罗马统帅安东尼与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双双携手走向中国观众。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观众,对这个遥远的故事发生了浓郁的兴趣。

什么力量使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如此震撼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答案只能有一个,莎士比亚本身的力量。是的,不是罗马军人英武的服饰,不是埃及宫廷奇异的礼仪,而是主人公悲剧性命运中蕴含的永恒哲理,引起了人们深切同情和良久思索.正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马克思语)的天才创造,吸引了中国观众。

猜你喜欢

佩特拉恺撒安东尼
恺撒:拒绝王冠的人
嘲弄的笑声
走进安东尼·布朗的幸福博物馆
走进佩特拉,漫游玫瑰城
约旦佩特拉古城
约旦古城佩特拉
法医出手,恺撒瞑目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克莉奥佩特拉——一切因为爱
安东尼的小平底锅
恺撒应对罢战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