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在像框中的历史

2012-04-29方宁

中国摄影家 2012年3期
关键词:摄影展百姓文字

方宁

迄今为止在人类用文字所书写的历史中,图像似乎都是一个可以被放逐的角色。因为人们自认为娴熟地掌握了文字叙事之“术”,足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谓“名垂青史”亦不过是形诸文字的过程,或勒其石碑,或刻于简册,写者以文词叙述历史,读者凭字句诉诸想象。正如面对一部皇皇《史记》,或读或诵,任何图像的摹写在这个时候都已经演化而成了“蛇足”。更不用说那些浩如烟海的史著,足以惊绝后世的文字典籍,记录下来的所谓“文明”与“文化”的印记了。人们已经太久地习惯于在文字中寻找历史,在言辞中辨析古今,似乎任何其他的方法与手段都无法成为刻录时间或洞悉历史的依据。

尽管摄影术诞生于今已经超过了170年,其记录并追溯历史的手法也早已达至宏大精湛和无所不能的地步,但是我们却难以看到由摄影所组成的堪称系统地对于人类历史的图像叙述。这也许恰恰是人类过于迷恋文字的证据。

2011年5月,在《中国摄影家》杂志启动“百姓·百年”摄影展照片征集仪式中,我曾经发表了一则感言,对于有一天能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展示图像所记录下来的人文历史,心存着一份厚望。我提出:影像所展现的历史,如果叙述与阐释得当,应该成为人类乃至一切事物最直接、最本质的历史。在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活动中,建构历史的冲动常常成为无所不在的力量。人们用文字书写历史,用图画摹写历史,最终又创造了用真实的影像来记录历史。影像作为载体,它对于历史的呈现,常常又会因为视角与立场的不同而出现极大的差异。对于历史与生活,对于创造历史的人物,影像似乎一次次地担当着历史主体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未经记录的生活无法进入历史,未经呈现的时间只能坠入荒漠。在这里,影像的选择最终成为人们难以忽视的权利。但是,它将以怎样的方式,选取怎样的瞬间来感动世界,也将成为影像创造力的一次值得期许的发现与研究之旅。

2011年11月,四百余张展于北京炎黄艺术馆的“百姓·百年”老照片携带着历史的创痕与遗迹如期面世。如果从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所藏的托马斯·查尔德拍摄于1870年前后的《颐和园石舫》和《街头小摊前的人们》算起,至中国摄影家姜铭林拍摄于2011年4月《第11届昆明国际车展》作为收束,这次“百姓·百年”摄影展所涉及的影像文献,差不多有长达140余年的记录。通过这些图像所组成的叙述,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桑塔格曾经表述过的观点:一张照片不只是一种影像(就如同油画是一种影像一样),还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诠释,它同时也是一种痕迹。

事实上,当数百帧照片共同组成这段长达140余年中华民族生活景观的时候,它所表达出的历史的诠释力量,或许是其他任何一种语言文字力量都难以企及的。“百姓·百年”摄影展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作为百余年来中国人文历史的图像见证(痕迹),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文献价值,将使这次展览成为一次重要的学术发现与艺术发现:以图像的历史验证了历史的图像与生活的真相。它所重构的历史叙述,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胜利—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创造者是人民;而且,一些在文字历史的叙述中丢失的文化线索,在图像历史的叙述中得以回归,并由此弥补了文字史料的缺憾。

通常,人们会对伴随自己成长的事件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于自己民族的成长史及流传中的故事,都会怀有矢志不渝的热情。这也许就是我们看到那些即使是来自中国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生活,都会产生似曾相识亲切感的原因。同时,那又是唤醒我们灵魂痛苦的时刻,百余年中国的历史,恰恰揭示了这个民族记忆中太多的苦难意识,太多的心灵重负,太多的惨痛经历,太多的悲怆体验。当然,这些苦痛既是一个曾经落后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所必须偿付的代价,也是这个民族终而崛起必经验证的前提。因此,它的历史叙述注定不会是一部平淡如水的账目,而是对一个民族慷慨悲歌与自新之途的重新定义。

相对而言,从“百姓·百年”摄影展所呈现的后50年社会生活变迁的叙述中,我们更多地是以亲历者的身份参与了其中大部分历史的建构,因此面对我们共同经验的那种感觉会油然而生,尽管其中也仍然深刻地记录着令我们悲欢交集的诸般感受。这让我想起美国艺术史学者约翰·拉塞尔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时代发生的事,抱着时而欢迎,时而反对的态度。时代的风貌即我们的风貌,时代的趋向即我们的未来,我们和时代共命运。”事实上也是如此,无论你对于经历过的当代中国的历史秉持怎样的价值判断,它最终还是构成了你整个生命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始终伴随着你的灵魂与精神成长的不解之缘。我相信,站在这组照片之前,很多稍具年纪的中国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曾经沧海”般的时刻与感受。

从1870年到今天,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期间,人类社会出现了一次次足以震动世界的革命(社会意义与科学意义上的革命),并涌现出了无数推动革命、改变人类发展轨迹与历史进程的“风流人物”。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更多的时刻,在汹涌的革命浪潮与漩涡之外,生活却依然展示着在旧轨道上前行的节奏—它的改变是悄然发生的,是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另一种平衡世界动荡的力量。借助“百姓·百年”摄影展所提供的影像,我们得以重温中国人所经历的近代以来的历史,并亲身感受那些不亚于人类社会任何一次革命的过程。而展览所提供的影像化的文本,不仅向我们揭示了中国社会既宏大且深刻的变化之道,更重要的是,那些写在像框中的历史,向我们传达出远不止于直观所见的社会事件与时间背景,同时还表达了置身历史变局中的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诸般感受。这或许意味着,“百姓·百年”摄影展将会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文化史以及中国摄影史的一次不可多得的范本。

责任编辑/阳丽君

猜你喜欢

摄影展百姓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热爱与坚持
张超摄影展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最初的面孔 肖全摄影展
百姓看家“风”
公益摄影展《走进走近》福州开展
布达拉宫外的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