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大学生网络文化批判意识

2012-04-29孙阳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构建大学生

孙阳

【摘要】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大众性的积极一面,又有虚拟性、不可控性和极端性的消极一面。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必须把其负面影响消解到最低。笔者认为最有效的途径是构建网民的网络文化批判意识。文章就提升大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对多元文化的批判能力 、掌握网络文化批判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网络文化批判意识;构建

党的十七届六中会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问题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这充分反映出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及对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与最新要求。然而,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大众性的积极一面,又有虚拟性、不可控性和极端性的消极一面。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必须把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笔者认为最有效的途径是网民的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构建。学生是网民的主体,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实践的教师,责任使然,对怎样构建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批判意识作了积极的探讨。

1 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信息时代的人类文化,具体的说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倾向、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它具有三大特征:(1)开放性。网民不分高低贵贱,网络内容无所不包而且不受时空限制,网民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各取所需,资源共享。形成高度开放、高度自由、高度平等与不拘地域的网络世界,没有疆界,没有关闸,没有任何的约束和教条,这种极大的宽容与绝对自由形成了在网络文化形式与内容上的开放性特征。(2)虚拟性。网络行为具有鲜明的隐匿性,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网络世界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了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网络醉迷等大量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危害社会秩序、妨碍社会安全的重大因素,而这些网灾正是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的负面结果。(3)补偿性。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获得尊重、友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现实世界表现的有限性与内心世界倾泄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网络世界中迎刃而解。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实生活中难有这样的机会。因此,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特征 。(4)极端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群体讨论,无论最初的意见是哪一种倾向,其观点都会被强化,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人们普遍有着从众倾向,并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突出,于不知不觉中把原有的观点推向极端化。网络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无边界性,使得在极短时间内,数量巨大的人群卷入到讨论之中。人们相互攀比、逐步强化,会产生极其强大的群体极化效应。(5)大众性。网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使得任何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只有在网络上,他们才能畅所欲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6)不可控性。目前网络文化是无法用行政命令、简单的道德伦理以及法制规范来控制的。这种不可控性代表了网络文化所有特征的实质,人们利用这一载体不受限制地发泄人性内在的多元性、复杂性、隐蔽性。(7)自我性。网民在网上不仅可以享受个性化的自我服务,而且网络文化尊重个性化的自我创造。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都可因创建者个体的意愿在网上进出。因特网就像一条任人涂鸦的信息大河,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自我个性可以毫无阻碍地流入这条大河中。

2 网络文化批判意识构建的战略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催生的网络及其网络文化,一方面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获得信息的快捷、迅速的方式或渠道,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须臾离不开网络之感觉;另一方面,网络、网络文化的种种负面效应也令人十分忧虑,大家都感同身受,可谓“爱恨交加” 。可以说,自从网络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爱恨交加”的心态便一直延续至今。当下,人们已经非常理性地认识到了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但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无可奈何,甚至无计可施。对此,可从学术研究的视角予以学理剖析会发现,网络是虚拟的,然而参与网络、创造了网络文化的主体不是虚拟的——人不可能是虚拟的。因此,构建一种批判意识,尽最大可能消解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是完全可能的。显然,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建构,对消解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2.1 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构建,既能帮助人们提高抵御不良文化乃至腐朽、反动文化的侵蚀,也能起到制度规范,乃至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不少学者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进行过研究,主张通过制度层面的建章立制、网民和网络经营者的道德自律、技术上“加固防火墙”等,进行多方位防范、监控。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无边界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常常让各种管束机制、手段苍白无力。也许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明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构建能够彻底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但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养成,对于广大网民、网络经营者来说,应视为必备素质之一。因为,网络文化的参与者、经营者具备什么样的文化鉴赏力,具备什么水准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我约束力才是决定性的。事实已经证明,只有具备了文化批判意识,才能逐步实现网络的“清洁”、“绿色”。

2.2通过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构建,可以弘扬优秀文化,从更深层次认知优秀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的新型文化形态。由于网络是一个自由的、无边界的虚拟世界,在这里,传统文化、主流文化、高雅文化被网民边缘化,遭遇解构;在网络世界里精英、崇高等意识、概念被人蔑视,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大打折扣,取而代之的是,网民自己那种近乎随心所欲的文化及其行为。网络及其文化的各种负面效应差不多都与对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消解有直接关系。网络中许多看似荒诞不经的内容,不仅是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颠覆,更是对真正意义上的是非曲直的混淆。因此,有学者不无忧虑地指出:“‘颠覆传统成为网上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面对林林总总的负面效应,以及人们对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的批判,实际上揭示了重构,尤其在网络世界重构优秀传统和道德的重要性。”学术界早已有人倡导通过网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道德。但是笔者认为,假如离开了文化批判意识的构建,网络及其文化依然会我行我素。批判意识尤其文化批判意识的建构可以从不同层面予以解读,但着眼点应放置在是非观和价值观。当下中国的网民以青少年居多,以大学生居多。青少年网民许多时候在网上“恶搞”,热衷“黑客”行为,主要原因在于是非价值判断观念模糊,自我道德约束较差。因此,倡导网络文化批判意识可增强青少年网民对消极文化的“抵抗力”。

2.3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构建,可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生态环境令人忧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网民批判意识的淡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生态环境的净化、优化最终取决于网民文化批判意识的养成。网络生态环境不同于其他生态环境,这里的生态主要是指人文生态环境。网络空间内的自由化,不仅挑战、颠覆了主流文化,也造成了广大青少年网民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而使网络生态环境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进步。为了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一些地区专门设置了“网络警察”,一些地区还推出了“虚拟警察”、“报警岗亭”等,目的是减少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也是强化文化安全意识的具体体现。这些措施对净化、优化网络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这些措施属于外在的,或者通过外在的约束力制约网民的行为,真正净化、优化网络环境还必须依赖网民自身素质,尤其是文化批判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人们曾经强调过的观点:网络是虚拟的,而人永远不是虚拟的。网络生态环境的净化只能依靠网民自身的道德规约、自我约束能力的提升来达到目的。

3 大学生网络文化批判意识构建的路径

3.1 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

网络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大众性的特点,给学生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全新平台。但由于它的虚拟性和不可控性,使网络上不负责任的批判攻击,以及低级恶俗的言论,对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极为不利。因此,大学生一方面对网络上的信息要具备审视和判断能力,分清良莠,不被垃圾信息所淹没,善于辩证思考并做出甄别,把有用的信息进行有意识和有目的的应用与归类,把信息加工成为真正的知识,并且懂得不把已取得的知识成果作为发展的终点,而是发展的起点,使他们从知识传递中找到的不仅是已有的结论,更主要的是找到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树立变革的观点和革新的精神,实现以辩证法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为指导的思想解放;另一方面,要懂得承认差别,在对待网络不同文化时,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学会尊重有差异性的他人和有差异性的文化,从而使大学生们能放眼世界、接受差异、见贤思齐。

3.2培养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批判能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交锋,在网络领域表现得最为充分。当代大学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先进青年群体,但他们在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能力,在文化的互动和交流中,由于利益和经济实力的不平衡,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并不总是和谐、公正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表现为西方文化处于强势,而中国文化处于弱势。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民族、国家的价值认同。现代西方文化往往披着商业的包装,通过市场化的渠道涌入,迎合青年人的娱乐心态,其渗透的价值观念悄然地影响着中国大学生的思想。伴随着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进人,种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美国大片和日本动画片的影响之广泛,许多不利于道德健康的游戏软件令国内大学生沉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文化依仗其雄厚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强势推进到发展中国家,文化单向传播趋势日益彰显。在西方文化强势面前,捍卫中国文化的尊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理性的认识和切实的行动。要使大学生既利用网络资源,又养成一种抵制、远离西方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的自觉性。我们必须充分让大学生认识创新并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文化自主性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举起中华文化的旗帜,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文化对国家安全、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文化作为国家、民族发展软实力的价值,同时要求大学生既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与外来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同时使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受干涉,保持价值观念、民族风格、生活方式的独立性。让每个大学生学会从世界文化的视野看中国文化,帮助大学生构建文化辨别意识,远离那些不健康的、黄赌毒等腐朽文化。

3.3 引领大学生掌握网络文化批判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价值观正处于过渡时期,长期接触网络文化,易受网上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对欧美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并最终被异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这种倾向必然动摇其存在的根基。当然,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理念、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并非都是赤裸裸地呈现在网民面前,而是通过“包装”、甚至“伪装”之后,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传达给网民。比如,生活方式、宗教观念等。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网民如果文化判断能力、是非辨别能力不强,便有可能上当受骗。一些大学生将网络上的欧美文化糟粕视为精华,以及对西方大民主、生活方式的盲目推崇、追随,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抵制类似属于文化渗透的种种负面影响,我们要引领大学生掌握网络文化批判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大学生在思想上筑起“防火墙”,自觉抵制西方消极文化的侵蚀。

3.3.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能够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航向,消解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网络的无边界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可以同时在网上呈现,网络因此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然而人们在享受这种“文化大餐”的同时,往往陷入文化选择的茫然,有时甚至被无形的文化霸权主义所左右。选择的茫然,是因为指导思想上的缺失,无辨别是非的能力;选择的力量,来源于科学指导思想的武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现今健康网络文化的构建,已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武装我们的思想,就是使理论“掌握群众”,使我们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认同,从而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时能够做出批判性正确选择,从而构建起网络文化批判意识。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引领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消解网络文化的不可控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具有不可控、杂乱、无序等特征,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接受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多时候就沉浸在浏览无聊、八卦等信息中,或沉浸在游戏的梦幻世界中,只注重当下的感受,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特别需要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以理想凝聚力量。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让我们大学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自己对国家、民族所追求的未来美好的发展愿望的价值认同,使我们大学生认识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幸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3.3.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神价值能够为我们大学生提供崇高精神境界,消解网络文化的无边界性引发的负面影响,从而构建起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批判意识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网络文化往往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网络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表现上截然不同。网络的快速传播,使其对于其他媒介在传播具有属于地域特色的文化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建设中国特色的健康网络文化需要在我们大学生中大力倡导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3.3.4 “八荣八耻”荣辱观能够帮助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杆,识别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引发的社会问题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以及受利益的驱使,网络文化的发展良莠不齐,一些腐朽的、反动的、低俗的网络文化充斥网络,网络暴力、网络盗窃、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病毒传播、侵犯隐私、黑客攻击等网络不道德、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严重影响着我们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项针对大学生“关于互联网信息问题”的调查显示,有31.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可信度不高,难辨真伪”,25.1%的大学生认为是“低俗信息多,网络环境差”、还有23.7%的大学生认为“信息浮于表面,缺乏深度”。[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道德标杆,更是对每一个大学生规定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大学生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则要求其做到“择其善者”,明辨是非,不轻信不盲从,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从而形成一股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和谐文明的网络力量,从而构建起我们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批判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柳亚 .网络时代: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3(2).

【3】林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

【4】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调研组.2010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1/18/c_12994378.htm.

猜你喜欢

构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