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初探
2012-04-29谭民强
谭民强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传授知识的过程,课堂提问的形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材主导作用的表现,是联系教与学的重要环节,甚至课堂提问的设计成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数学教学正确使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准确掌握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成为大多数数学教师的共识。
如何进行课堂提问,问题串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简便实用的方法。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运用“问题串”进行有效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设置情境“问题串”,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每堂数学课都让学生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求学生在面对矛盾时,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理解内容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认为函数是代数里比较难学的一块内容,所以这一轮,我在函数的引入时,非常注意学生的接受力。我是以一个“问题串”的例子引入:小明同学的妈妈去菜场买菜,青菜2元钱1斤,妈妈买了1斤,要多少钱?2斤呢?3斤呢……(学生抢着回答)那如果买x斤需要y元线,则y与x有什么关系?这里非常显然,y会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这里的y与x都是在变的,所以是变量,(这里学生的兴致很高)于是我马上转入函数的概念。
二、“问题串”提出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激发求知欲
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问题串”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易知问题入手,进行层层推进提问,从而引入新课或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后,教科书上有这样一个例题:
已知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这个问题学生很快能够解决,我们可以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设置如下的“问题串”:
问题一:如果把上题中的四边形ABCD改成矩形ABCD,那么四边形EFGH是不是还仅仅是平行四边形呢?那四边形EFGH又会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呢?如何说明?
问题二:如果把上题中的四边形ABCD改成菱形ABCD,那么四边形EFGH又会怎样呢?
问题三:如果把上题中的四边形ABCD改成等腰梯形ABCD,那么四边形EFGH又会怎样呢?
问题四:如果把上题中的四边形ABCD改成正方形ABCD,那么四边形EFGH又会怎样呢?
问题五:由以上问题是否可以发现四边形EFGH的形状与四边形ABCD的什么有关?
问题六:当一般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满足什么条件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
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设置“问题串”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的中位线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也学到了一些新知识,使学生对解决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
又例如:在讲授新课“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提问:1.过一点可画多少个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提出这些问题并得到解决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问: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A、B、C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A、B,圆心在哪里?这样的圆又要过B、C,圆心在哪里?若同时经过A、B、C,圆心又在哪里?4.这样的圆可画多少个?这样,分层设疑提问,学生动脑、动手,把自己作为“研究者”,逐步深入,将已有的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学得轻松,记得也牢。
三、设置“问题串”,切忌随意性,没有条理
设置“问题串”要能促进学生有序思考,启动思维,开拓思路。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串,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问题一: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
问题二: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
问题三:还可以怎样做?
通过老师的点拨启迪,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四、“问题串”的提出,要尽可能的开放
老师上课离不开提问题,没有问题的上课那是最无效的课,但问题如何提,这又有讲究了,不能提得太难,学生都不会回答;又不能提得太容易,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会回答,这样的问题又是没意义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上课的时候不直接提问了,而是把问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把问题尽可能的开放。
例如,我在上到全等三角形这一块内容时,讲到这样的一个题目:如图,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以AB,BC为边在AC同侧作等边△ABD和等边△BCE,AE交BD于点F,DC交BE于点G。
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当时有个别学生想到了△ABE≌△CBD,从而就引出了线段相等、角相等等好多相关的结论,这样就由一个问题背景而引出了一个问题串,从而达到了解决问题的另一高度,凡是和这个问题有关的问题,学生都经历过了,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其实这是数学当中的一种变式教学,这是变结论,当然也可以变条件,可以把上面问题中的等边三角形变成正方形,那又是一个新的题目了,但所用到的知道还是一样的。把问题背景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看问题,或是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改变其中的条件或结论,这样就可以把一个问题挖得更深、更透,便于学生更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
总之,课堂上设置“问题串”要抓住知识的递进性、连贯性、准确性,由浅入深,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提高数学能力,对“问题串”的设置不宜过易,尽量避免学生简单用“是”与“不是”来回答,也不宜过难,过难会使学生出现畏惧心理,更有影响教学过程的现象,所以“问题串”的设置应适人、适时、适度进行,达到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