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2012-04-29文尚卿
オ
[摘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文化宏观管理;二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三是逐步完善产业政策,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依法加强监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五是着力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六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76-02オ
1 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从小到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1052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22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4%上升到2010年的275%。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总印张6047亿印张;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复制业总产出为12698亿元,实现增加值35034亿元。2010年全年制作广播节目681万小时、电视节目274万小时,生产电视剧14685集,国产动画产量超过2205万分钟,电影产量526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总收入达到2302亿元,电影综合效益达到15721亿元。2010年我国艺术品成交总金额达1694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互联网和移动网游市场规模达到349亿元。
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统一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赢利模式逐步得到认可,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为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2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
21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按照结构优、布局佳、效益好、可持续的要求,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二是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养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发挥其对产业的整合和示范带动作用,使文化企业尽快做大做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三是着力打造文化知名品牌。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打造蕴涵中国文化元素的自有品牌,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四是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文化产业要积极借鉴其他领域发展成果,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开发新型文化消费终端,提升文化产业的装备制造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工业产品以及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中融入文化元素,通过开发产品文化内涵、加强工业设计、提高产品艺术品位等举措,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延长文化产业链条。
22 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一方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直营、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牢牢把握决定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文化领域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有利的政策条件,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打造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23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现代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文化艺术的新形态,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是推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抓住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课题,加强科技创新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等的研制和自主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装备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三是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24 扩大文化消费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扩大文化消费尤其是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一是要着力培育文化消费习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增加学校文化艺术课程安排,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消费习惯和艺术欣赏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要对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培育文化消费潜在市场。二是要积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文化市场是扩大文化消费、满足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要立足扩大内需,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文化消费渠道和平台,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服务消费。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要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扩大文化消费信贷,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优化消费环境。三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托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实现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的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3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举措
3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文化宏观管理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切实履行政府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管理,完善分类标准、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不断改进完善宏观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文化科技研发、创新和应用,发挥政府投资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32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形成符合现代企业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逐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33 逐步完善产业政策,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快完善针对文化产业的各项经济政策,及时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对已有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进行修订或延续。进一步落实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34 依法加强监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正确处理繁荣市场和加强监管的关系,依法加强监管,适应文化产业主体日益多元化的变化趋势,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业务建设和装备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维护文化市场秩序和国家文化安全。强化版权保护,加强版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增强全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
35 着力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文化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出台、修订完善规范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政策措施,上升为内容明确、条理清晰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鼓励地方根据自身特色开展文化立法。加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消费的主体、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状况,完善文化产业内容监管、市场监管和惩戒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规范。
3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积极培育文化高端人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积极支持高层次人才创办文化企业,完善实施知识产权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层优秀人才发现培养机制,对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予以重点扶持。建立完善分类培训的人才培训机制,积极支持民间人才队伍发展,建立完善文化领域职业资格制度。オ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国情研究学科建设一般项目课题《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课题负责人:文尚卿;课题编号:12gqyb17。
[作者简介]文尚卿,江西吉安人,1986年南昌大学毕业,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