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改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
2012-04-29吴秀娟
吴秀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4-01
“四步立体式”复习教学模式属于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学校推行课改教学已经两年的时间了,我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我与学生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这种变化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但同时也有诸多的困惑与迷茫,望得到同仁的帮助。
收获是巨大的。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
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第一节课,我信任他们,他们回报给我一份惊喜。
在讲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这节课时,我按照以往常规的教学方式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十分钟,干什么呢?书后题目是 “想象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我想就让学生写篇想象作文吧!为了调动他们的热情,我将题目改为“一个北京人的一天”。五分钟过去后,一个学生举手了——“我写完了。”之后不断地有人举手表示完成。到下课时,全班绝大多数完成了作文,而收上来的作品,令我格外惊喜。很多学生的文章新颖、非常富有想象力。这一节课学生们的杰作,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它也鼓励我再大胆些,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
二、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新的历史教材,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
三、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四、教研活动更重要了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困惑也是颇多的。
一、受传统教学思维、教学习惯的影响较大,教师、学生很难“动”起来。
现在,大部分教师在安排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时,基本上都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教材进行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仍然很浓。这样忽略了教材仅是“读本”的事实,背离了“课改”的方向。加上某些学科作业负担较重,历史学习基本上只能通过课堂完成。让学生去查找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高而效率低,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困难。
二、课堂表面热闹,教学任务难完成
课堂讨论激烈,但能真正把问题回答清楚完整的不多,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是相对固定的那几个人。因此,老师要重复再补充讲解,加之虽现在的学生课后看了许多书,但他们的知识更多是零散的,只有通过老师课堂的讲述,对知识的衔接,学生才能了解问题的实质,才会上升到对问题的理解与运用。有些课改模式明确老师只讲10分钟,学生除了解课本上有的,其他深入的东西知之甚少,显然背离了课改的目的。同时为多启发更多学生参与,一节课短短40分钟时间,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加之初中每周只有2节课,经常拉账。学生明显觉得做起作业来除了会做选择题,其他大题无从下手。
三、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很少提出问题。
新课标要求“学会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交流思想、合作学习”,改变单一个体的学习方式。广大教师正把这一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但却存在不足:其一,单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而且分组方法单一,总是规定前后左右4位同学一组,不顾学生是否愿意。其二,每节课的容量较大,给学生真正讨论的时间太少。学生往往抓不住中心问题,表面热烈,但实际上并没有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间的合作就徒有虚名,流于形式,学生也就很少能达到课标中要求的“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别说自己探究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华而不实,效果不理想。
新课标提倡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学过程设计的成败,不仅看形式,更关键的是看这一形式能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如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合作程度、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的熏陶等。为体现新课程理念,有些教师努力采取一些“新”的教学设计,但效果不佳。如采用角色扮演,很多只是让学生念一下教师事先写好的稿子,学生根本就没有角色体验,华而不实,给人以作秀之感。
五、评价手段单一,缺乏有效评价机制。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还是沿用传统评价模式,只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回归传统教学,课改精神得不到落实。有些老师也在试着用课改的理念进行评价,但却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落实,效果不佳。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的改变也没跟上,教师倍感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