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航运重塑我国西南外贸版图
2012-04-29龚玉和
龚玉和
湄公河,我国境内称澜沧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经西藏东部进入云南,在西双版纳的关累港出境后才称为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至越南注入南海,全长4880公里。
2011年12月10日,中、老、缅、泰四国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首航仪式在我国云南关累港举行,自此,湄公河国际水域的四国联合巡逻执法正式启动。巡逻队采取重点地段驻扎、巡护方式,为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以下称“澜湄航道”)上的客货船舶护航。
促进西南地区外贸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此次随着多国联合执法巡逻任务的实施,笼罩在湄公河上空的阴霾有望随之扫除,重塑湄公河各国经济,以及我国西南地区的外贸版图指日可待,潜在的商机不可估量。
显而易见,打通西南地区的外贸通道,与我国经济由东部向西南部倾斜的总体战略决策吻合。特别是地处云贵高原的几个省份,或处西南边陲,或处内陆腹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沿海各省。从地缘经济角度观察,澜—湄航道的恢复通畅将有助于西南边陲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向外拓展,首当其冲的是我国西南大门的西双版纳。
云南虽属内陆省份,可是水资源较为丰富,位列全国第三。全省河道总长14200公里,其中可开发利用航道8000多公里,构建长江、珠江两条出省及澜沧江、红河、伊洛瓦底江等出境水运大通道优势突出,拥有“两省、三境”水运大通道格局,北进长江、东入珠江,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南下红河、湄公河,西进伊洛瓦底江,沟通印度洋、太平洋。
如果利用澜—湄航道直入中南半岛的通道开发成功,采取水陆联运方式,可缩短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据估算,我国中西部和东南亚国家间的往来,如果利用澜沧江—湄公河国际通道实行水陆联运,比绕道华南沿海港口缩短1500~3000公里,运费可降低40%~60%,航运时间可节省50%以上。
因此,发展利用这些水运优势对于云南建设“国际大通道”和“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发展战极具战略意义。
我国的寒温带水果、冷藏蔬菜、花卉等已经成为湄公河的“宠儿”,我国各省区的建材、日用百货、五金电器等也将顺风顺水抵达东南各国,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也避免了公路运输的一系列障碍。
与此同时,东南亚各国的热带水果、饮料更容易地进入我国市场,棕榈油、轻工产品、橡胶、大米、木材等也能便捷地进入我国西南地区,继而,进一步延伸到中亚内陆地区。
自2006年5月始,澜—湄国际航运开通了景洪—泰国清盛集装箱运输,跨国航运格局稚形已经形成,从事国际航运的中国籍船舶近百艘,年货运量达40余万吨,货运方式从件杂货运输逐步扩大到集装箱、冷藏、大件运输,出境货种呈现多元化趋势。
湄公河流域各国经济各有互补
湄公河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并有潜力成为东南亚、南亚和东亚间重要的大陆桥。大湄公河次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原油、天然气、宝石等,以及巨大的年轻、勤劳而富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资源。
尽管具有如此诱惑的潜在能力,迄今为止,区域内发展程度仍不平衡,贫困现象普遍,城乡之间还存在巨大差异。人均收入从250~2000美元不等,平均约为800美元。加上多年来该地区政经不稳,资金、技术匮乏,开发利用不足,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此次湄公河航道恢复,各国可利用技术及资金支持沿岸地区进行资源开发。可以说,这是历史赋予澜—湄流域各国的多羸互利机遇,不能轻易错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