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海林:偶像剧的白银时代

2012-04-29夏城南

电视指南 2012年3期
关键词:海林流星雨偶像剧

夏城南

曾经写过《铁齿铜牙纪晓岚》、《卧薪尝胆》、《神医喜来乐》、《吕

布与貂蝉》的编剧汪海林,竟然也会染指偶像剧。2009年暑期档的《一

起来看流星雨》是他作为编剧和湖南卫视合作的第一部偶像剧。这部剧

自问世以来,就饱受争议,吐槽声一片,有网友调侃道“干脆就叫‘雷

星雨吧。”

“雷”字表达了一部分观众对这部偶

像剧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它的收视率却又是

节节高升。借着巨大的影响力和不容小觑的

收视率,汪海林与湖南卫视乘胜追击,于次

年暑期档又推出了《一起又看流星雨》,结

果又重蹈上一部的覆辙——收视率在吐槽的

声浪中不断攀升。这种矛盾关系并非特例,

它似乎代表了中国当下偶像剧的一种普遍而

尴尬的生存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呢?我们采访了该剧的编剧汪海林,请他和

我们一起为中国偶像剧把脉。

电视指南:首先我想知道,你是怎么定义

偶像剧的?

汪海林:偶像剧其实是一个舶来品,最早

是日本传过来的。到了中国,我觉得偶像

剧是一种青春剧,是一种以年轻人为收视

人群的青春剧。

电视指南:这个范围太大了,照这个定义

的范畴,《宫》、《步步惊心》、《倾世

皇妃》这种古装戏、穿越剧也算偶像剧?

汪海林:是的。我认为像《宫》、《步步

惊心》,甚至《还珠格格》都是偶像剧和

历史剧的一种嫁接。此外还有一些红色

剧,例如《恰同学少年》也是一种中国式

的,本土化的嫁接。

电视指南:你是怎么理解偶像的?

汪海林:偶像,其实是一种人造。它通过

一种包装来把演员推广出去。比如像日本

一个偶像男演员泷泽秀明,他的五官非常

英俊,但他的身高最多只有1米7,所以在

包装这个演员的时候,编剧、导演、摄影

都要意识到这个问题,扬长避短,在拍摄

的过程中只展示这个演员最好的一面。

电视指南:这种“包装”,具体到编剧层

面,应该怎样操作呢?

汪海林:作为编剧,我们就要把这个偶像

塑造成一个让人们都喜爱的角色。所以不

管你用谁来演,那个角色本身就是讨喜

的,会被崇拜和喜爱的。其次,编剧还要

为这个偶像量身打造一些适合他的戏,比

如他曾经是一个游泳健将,那么我们会在

规定的情景内,让他充分展现这种特长。

最后编剧还要考虑一个实际的问题,就是

当你在写这个人物的时候,一定不要对这

个偶像演员的表演期待过高。作为一个偶

像剧编剧,你是绝对不能依赖一个偶像的

演技来为你的剧本增色的,相反你要围绕

着他写戏,你是这个庞大的造星集团的一

个基础部分而已。这么说并非刻薄,因为

绝大多数的偶像演员都很年轻,都是新

人,他们几乎都没有从业经验,这是一个

很具体也很实际的问题,那么这个担子落

到编剧的身上,意味着编剧要设计一个非

常讨观众喜爱的人物。观众一旦喜欢这个

人物,就会原谅他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他

演技的不足。

电视指南:听上去,这种包装更像是一种

“技术活”,尽管精密,但并非不可复

制。事实上,中国台湾和韩国已经把这套

技术拿来己用,并且用得都不错。为什么

中国内地却始终没把这一块做起来?

汪海林:我们内地当然可以找到很多青春

靓丽的演员,他们的五官、身材、气质一

点不输日韩和港台,但问题是我们的幕后

团队还不尽成熟。就像刚才说的,偶像和

偶像剧的成功需要大量的包装和制造。像

日本它作为一个发达的娱乐产业,它的造

星机制非常健全、成熟而稳健。比如它会

用最专业的人士去训练一个演员如何成为

偶像,包括行为举止、神态礼仪,甚至如

何和媒体打交道等等,巨细无靡。

电视指南:虽然我们本土没有这种造星机

制,但是10年前的《将爱情进行到底》至

今依然是最经典的中国偶像剧之一。

汪海林:《将爱情进行到底》是比较聪明

的作品,它也吸收了很多日本偶像剧的经

验,但我认为它的成功多半是靠着“天

时”——它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来

大量的跟风作品涌现,但电视台已经开始

不买账了。中国的偶像剧曾经一度迷失,

因为太迷恋外部的包装,比如MTV式的拍

摄手法,大量的名牌时装,再塞进去最流

行的音乐,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如

何去塑造一个偶像。我们只把别人的盘子

端过来,却把里面的寿司换成了菜团子。

电视指南:最近几年,中国偶像剧卷土重

来,尽管口碑参差不齐,但产量居高不

下。为什么这个时候会大量涌现呢?

汪海林:如果说《将爱》的成功多半靠着

“天时”,那么当下偶像剧的大量涌现就是

“天时”+“地利”——抛开整个电视剧市

场的繁荣不说,内地许多大城市像北京、上

海已经越来越有国际大都会的感觉——这是

偶像剧的土壤。如果说《将爱》是青铜时

代,那么当下偶像剧算是白银时代。

电视指南:说到“天时地利”,其实还差一

个成熟的条件就是“人和”。尽管经济的繁

荣促使我们的大都会越来越有模有样,但同

时贫富差距也造成了大众的仇富心态。而偶

像剧似乎必然会出现灰姑娘,即便是骑着白

马的王子其实也象征着财富和地位。日韩和

港台都是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全民生活

环境达到了一个非常和谐的状态,因此不会

对剧中的“富二代”之类的事情产生抵触和

反感。在中国的大都会里还有那么多的贫

民、下岗职工和低收入者,在这种前提下,

你认为观众能接受《流星花园》的四个男主

角皆为“富二代”的故事吗 ?

汪海林:正是因为你说的这个原因,我在

刚接到《一起来看流星雨》这个项目的时

候,我其实是拒绝的。我认为它跟我的世

界观和写作倾向都不太搭调,另外我也

不希望去把“富二代”塑造成一个“人见

人爱”的时代英雄。但事实是,这跟我想

不想塑造完全是两回事。它是不会根据我

的意志来转移的。这件事我不做也会有别

人来接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还要抵触

呢?——如果我能通过这部剧来向大众输

入一些更有价值的舆论导向——比如我在

人物的设置上,我会把“富二代”的父亲

设置成医生、IT精英或其他技术型人才,

这其实代表了我的一种希冀和立场,同时

也暗示了这些财富的来源是合法的。

电视指南:怎么听上去有点像打补丁?

汪海林:可是你看《流星雨》播出以后,

就出现了大S和“富二代”汪小菲的“当

代童话”。不管你影视作品去不去表现,

这一群体正在抢滩公众的注意力,并逐渐

成为这个时代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

电视指南:我完全同意你刚才说的观点,

合理化财富的来源并且倡导普世价值,但

这都是创作的初衷,出来的效果并不尽如

人意,你怎么看对《流星雨》的争议?

汪海林:我觉得这是一种评价体系的割

裂。我在这行经历过很多,知道被媒体夸

得一朵花似的戏,很多其实是垃圾,被

媒体骂的一些戏,反倒有些是很好的。因

此,与不健全的评价体系相比,我更为关

心的是客观数据。你知道江苏卫视2011

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是哪部吗?——

《红槐花》。我相信很多媒体都不知道这

部剧。《流星雨》取得当年全国第一的高

收视率至少比吐槽更能说明什么。我发现

许多吐槽的都是80后,而真正喜欢这部戏

的是90后。因为我国的都市情感类电视

剧主人公大多是大龄青年,几乎没有针对

青春期后期的观众制作的电视剧。《流星

雨》之所以能有续集我也是寄希望于90后

观众,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被媒体建构,

他们的观影活动更依赖自己的直觉判断。

电视指南:中国当下的偶像剧越来越耐不

住寂寞了,纯爱剧越来越少,为什么会出

现这种状况?

汪海林:偶像剧愈发“重口味”确实算是一

种客观的事实吧。以前我们写戏,男女主人

公都是到了最后一集才接吻,现在写戏男女

主人公第一集就要上床。抛开时代背景和人

们对于情爱方式的变迁,偶像剧愈发“重口

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播出体制的不同。国

内的电视台和韩国不一样,如果前几集收视

率不好直接就被撤下去了,非常残酷。所以

如果你的故事在前几集的事件量过不了关,

很可能就再也无缘观众了。

电视指南:你认为未来几年偶像剧的发展

前景如何?

汪海林:随着限娱令和限广令的落实,理论

上,我认为未来几年将是偶像剧的黄金时

代。第一,偶像剧足够娱乐;第二,偶像剧

有广阔的植入广告的空间,大量的高端的消

费品可以放进去。但要想达到盛世没那么简

单。首先它需要我们审查体制的宽容,比如

你写校园里的早恋就不行,还有它要怎样体

现时代感,怎么接地气,这些都是需要探索

的。最后,我们还需要有几部更成功更赚钱

的偶像剧问世,把这个市场做大。

猜你喜欢

海林流星雨偶像剧
偶像剧&生活剧
一起来看流星雨
埃及迷妹 为中国偶像剧痴狂
年终操作
指点
酒兴未尽
为什么会下“流星雨”
如何靠谱地观赏流星雨
中韩泰的偶像剧对比
谁丢下的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