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民主发展问题新论
2012-04-29刘常喜王家榜
刘常喜 王家榜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东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发展更多的是模仿美国式的选举,美国也以援助、制裁等手段影响甚至控制东南亚的民主之路。文章以泰国民主发展为例,从政治学角度分析东南亚的民主发展问题及泰国式民主的形成与发展所催生的影响。
【关键词】选举政治 泰式民主 东南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民主化进程发展很快,但对东南亚各国的统治者来说,制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该如何寻求统治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泰国1932年6月发动政变的军官与文官用“民主”的方式取得了统治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从此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但是从1932年至2006年的74年里,泰国共发生了24次政变,其中军事政变20次。由于泰国的民主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突出性,本文以泰国民主发展为例对东南亚民主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东南亚的民主问题:选举就是民主吗?
2007年可谓是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大选年,5月菲律宾的中期大选和以往一样,从国家高层到地方的选举依然是混乱不堪,甚至造成100多名人员的死亡及大量受伤者;之前东帝汶也举行了选举活动,5月20日,若泽·拉莫斯·奥尔塔当选东帝汶的第二任总统;越南、马来西亚、巴布新几内亚等也同样举行了选举活动。泰国从2007年末举行选举,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政局动荡中,直到2011年国会下议院选举才举行。
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大选普及程度并不表明这些国家就是民主国家,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第三波民主浪潮》中也表明了此种观点。民主的精髓不仅仅是选举,选举仅仅是民主的一个形式,但是缺少选举也同样不是民主,人民的力量是民主的保障。西方人喜欢评估发展中国家的民主。美国“自由之家”组织通过色彩来定义“自由”:红色代表的是“不自由”,蓝色代表的是“有限自由”,而绿色代表的是“自由”。由于2006年的“9·19”事件,泰国被列入红色区域,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都属于这区域;蓝色区域有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布新几内亚;绿色区域有印度尼西亚、东帝汶。之所以将东帝汶视为民主国家,是因为东帝汶在选举中,救国党败给帝汶重建国民大会党,而且选举期间没有出现暴力和舞弊现象。印尼是因为在政治体制改革后,印尼人民关注和参与政治的欲望得到实现。而新加坡却是经常被西方人权组织、媒体批判为“不民主”的。新加坡的前总理、内阁资政李光耀曾对此发表公开声明,指出新加坡的政治制度会不断演变,但是这些改变不是为了满足人权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西方媒体的要求。
通过对东南亚民主发展过程的考察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选举方式产生的政权,从另一层面分析,与民主发展和本质是有冲突的。民选议员一旦进入国会,他们就会归顺或臣服于有权威的一派,从中获利而忘记本职所在,这样就形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困境”。泰国是东南亚区域内自我标榜民主的国家,然而自君主立宪以来,素有频发政变的传统。而每次政变之后的领导人都会为其政党量身定做一部宪法以巩固其执政地位,标榜其自身政权的合理与正当性。至于对民主前景而言,修宪必要不必要,可行或不可行,则根本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但随着泰国宪政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根据自身国情需要,通过宪法来监督民主的运行,泰国走上了一条有别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富有特色的民主道路,即泰国式民主。
泰国特色民主的形成与发展
1928年,一群受西方民主教育影响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军官组成了泰国第一个政党—人民党。1932年6月,人民党在军方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宣布泰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由于政变的本质是精英集团对抗泰皇王权与资深官僚的斗争,人民党未能转型成为真正的政党,也没有政党竞争体系的出现。1946年宪法规定人民有组党的权力后,泰国掀起一股组党热,但人民党内没有将人民党改造为群众性政党,而是致力于扩张自己的派系势力,另组政党,如合作党和进步党改名为民主党,开始迈向竞争政党体系的阶段。
随着文明与经济的发展,威权政治的历史成为一种非理性的怀旧政治体制。由军官发起的政变是民主倒退的现象,因为其代表威权政治,但是在泰国,威权政治有其生长的空间,军官与文官伴随着政变的始终。泰国历史从1932年开始是围绕着军人发展的,泰国的军人是一种社会制度,是政治和军事制度。在泰国谁统治谁,以及国家资源如何分配,其正当性与合法性在政治斗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泰国民主发展在军官与文官之间的倒退与前进的威权式民主,抑或是半截子民主。《当代亚洲》(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于2008年制作的关于泰国2006年“9·19”政变特辑—《泰国的“好政变”:他信的垮台、军队与民主》,以“好政变”为标题,凸显了曼谷城市中产阶级、支持王室的精英、部分企业界以及大多数南部民众对军事政变的支持,认为军方发动了一场“好政变”,将泰国从他信政府的贪婪与威权主义统治中解救出来。然而,对数百万泰国北部与东北地区人们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坏政变”。广大的偏远乡村与城市贫穷人口受他信“民粹”政策的影响,虽然仅是蝇头小利,但也足以让他们在2005年国会大选中支持他信与泰爱泰党,甚至在2006年4月的争议选举中仍对他信不离不弃。一场政变,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然而,泰国人民对于军事政变早已司空见惯。自1932年宪政迄今,79年间泰国举行了26次大选,但也发生了24次政变,其中20次为军事政变。不论是“好政变”还是“坏政变”,2006年的军事政变结束了泰国基于选举竞争政党政治的“正常民主”时代,回归传统的“文武关系”协调的“泰式民主”氛围。民主化研究者检视“新兴民主政体”个案,发现“文武关系”的状态攸关新兴民主政体的民主转型,其中军事政变是关键角色。在许多新型民主政体的民主化失败案例中,军人以发动政变的极端形态介入政治,是对文武关系的根本破坏。对于民主化进程而言,军事政变是逆转民主化的最主要因素。
自2006年政变以来,由于经济的不景气与国内民生问题突出,民主党阿披实执政的泰国没能走出金融海啸的阴影,民众的抱怨、军官与王室的妥协促使了2011年大选,英拉·倾那瓦赢得大选,为泰党成为执政党。泰国是军事政变频繁国家的典型,民主转型过程中文武关系是缺乏亨廷顿的“客观文人控制”,政变在泰国已然成了一种政治习惯抑或是政治的特色文化。乱象丛生的背后是多种利益的交织,尽管这种种利益都以民主之名包装得密不透风,剥开民主的表象,我们却发现,在泰国各个派别的利益考量中,有时是没有“民主”二字的。
泰式民主对东南亚民主发展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国家的政治体制大体相似,即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20世纪60~70年代,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建立起政府权力相对集中、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威权主义政治体制。虽然学术界对这种体制的合法性存在诸多疑虑,但东南亚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为这种体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同样,东南亚的民主发展也是这个道理,虽说泰国的民主是“半民主”,但也是民主的发展程度,因为变化中的东南亚迄今还没有形成自身民主政治发展的明确路线或“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选举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民主运作在东南亚非常活跃,但民主的本质与价值体现依然模糊不清。或许泰式民主的“外溢”有利于整个东南亚民主化发展程度的探索,因为东南亚目前还难以为自身的政治体制向西方“民主制”变革提供足够的土壤与养分。面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巨大挑战,东南亚国家不仅要与贫富分化、种族分离、宗教冲突等固有问题作长期斗争,而且必须正确面对和处理由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金融危机等带来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综合始终伴随着他们的发展,而且还会借着选举、民主制度等出现放大、激化,导致国内政局持续动荡。东南亚国家因其地理位置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同时在大国势力的干预下,人民对民主的要求也有所加强,但其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传统思维及社会阶层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正如哈里·哈丁所言:“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政治体制,都不会使许多东南亚国家轻易民主化。”①多年来美国在东南亚地区普及所谓的“普世价值”理论,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了许多“民主乱象”。在菲律宾,由于长期照搬美国式民主,虽在现代民主制度建设方面有一定的成绩,但给该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带来的消极后果难以估量;曾经被誉为东南亚民主标杆的泰国,一直处于不稳定的政局状态下,民主也陷入了困境。
从泰国的民主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主的脆弱性与敏感性,民主的发展程度不是像东南亚一些国家认为有了选举普及就是走民主政治道路那样,而是要充分认识到西方民主制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发展适合自己的“民主”。
(作者分别为延安大学教授,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哈里·哈丁:《东亚实验室》,北京:时事出版社,1989年,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