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新兴的力量

2012-04-29易珏

中国经济信息 2012年3期
关键词:五国泰国经济

易珏

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中到底哪驾更能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目前依然是雾里看花。

尽管世界各大经济论坛中,中国的地位越来越被强调,面对又一次可能的经济衰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再度得以确认,但是中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却在与日俱增。曾经拉动中国经济三十年年均9.8%增速的出口与大规模投资,已经不可持续。

人们也许对2008年中国政府的4万亿投资记忆犹新,然而其带来的各类问题最直接地反应在新一轮政府投资余地狭小。迫于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欧美经济低迷,中国进出口总额增幅进一步缩小,而经济增长的动力寄望于消费的胜算并不明朗。

“双城记”演绎

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仍创历史新高,达364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不过其中的结构变化却值得关注,201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4467亿美元,同比增长15.9%,虽然贸易额再创新高,但涨幅已经收窄,且中国自美国进口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1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增长部分中进口额占相当比例。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中国出口26个月以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这对出口导向型的中国来说,疑虑重重。

过去十年间,虽然进出口总额在进一步增长,贸易顺差却在逐年缩小。这说明中国的进口与出口的格局在逐步走向平衡。

东方不亮西方亮,也有一些消息能够让还未来得及完成转型的中国看到希望。中非贸易额从1950年的1200万美元增至2010年的1296亿美元,2011年中非贸易额已突破1600亿美元,在非投资的中方企业已超过2000家,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海关数据也显示,2011年中国对沙特出口额达1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2%。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3629亿美元,同比增长23.9%。

中国与新兴经济国家的贸易总额屡屡创出新高,这不仅得益于各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更获利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预测,欧元区经济增速在2012年为0.5%,美国为2.1%,2012年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由7.5%下调至7.2%。

亚洲开发行在香港公布最新一期亚洲经济研究报告。报告说,下调经济预期主要由于欧洲债务问题及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令全球经济衰退的忧虑大增。其未来发展的最坏结果是引发又一轮全球经济危机,这将使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下降至5.4%。不过,尽管如此,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依然是这个灰暗前景中的一抹亮色。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在狄更斯诞辰200周年之际,用其名作《双城记》的这句话来形容当今以及更永远的未来,并不算离谱。近期,有机构断言“再协调”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关键词,“双城记”格局也将重新得到演绎,即发达经济体恐将继续拖累全球经济复苏,新兴经济体则将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东盟体内自救

在发达经济体前景暗淡之时,新华网评论称,过去的一年里,亚洲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之后,双边贸易额创下历史新高。2010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927.8亿美元,其中中国向东盟出口达1382亿美元,进口达1546亿美元,增幅均超过30%。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截至2011年,总共有10个成员国,即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除新加坡外,东盟其他国家与中国一样都属于发展中国家,都对外商投资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基本都属于外向型经济。东盟北部五国(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的经济实力较弱。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庆忠博士认为:“在对东盟国家的交往中越来越温和,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念体系结构,从而使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身份建构越来越积极,最终双方关系在冷战后达到了发展的高峰。”中国在与东盟的外交中,不仅取得了身份的认同,也加强了区域合作,赢得了利益。一国对外的经贸合作不得不考虑到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状况。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着地理优势。鉴于地理与文化的近缘,中国与东盟北部五国的政策依然趋向于共同寻求合作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认为,邻国国内各种状况的变动,诸如战争、政局变动、自然灾害等都会影响到国家之间的贸易状况与经济利益。因此,如果要保持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密切关注邻国的政治生态,与邻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与政治互信是重要的外部条件。1992年,由亚洲银行发起,涉及湄公河流域内的六个国家(即中国与东盟北部五国)共同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自1992年起,大湄公河次区域内的成员国在机械电子、农业、旅游、健康等领域的商业合作,使得双方在彼此的国际贸易中的占比大幅提升。当前,中国与东盟北部五国的关系虽然遇到诸如湄公河惨案的安全方面及其他挑战,但成员国积极的应对与合作使得区域性的合作发展前景更加可期。

中国对东盟北部国家的投资额虽不大,但增长速度较快。由于彼此拥有相近的文化与语言以及相邻的地缘,还有一个基数庞大的市场需求,东盟北部国家不仅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发展产品内贸易的目标地,也是企业寻找海外市场需求的理想场所。中国的大西南,比如云南、广西的地方政府在积极参与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开发,希望以此带动大西南与东盟北部邻近国家共同经济繁荣,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对东盟的贸易规模增长迅速,从1992年的60.1亿美元到2009年的1067.49亿美元,增长了1007.39亿美元,增长率达1676%。从1992年到2009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总值出现了三次集中的高速增长:从1995年的同比37.4%增幅到2000年的49.2%,再到2003年的49.0%。这三次的高速增长恰恰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三次高潮。

产业转型良机

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多层次的。在中国,存在着三个发展梯度:东、中、西部,其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速度最快,各种硬件设施配套最齐全,中部次之,西部最为落后。因此,在中国国内存在着产业转移,即东部的制造加工企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一部分中国东部的企业在考虑搬迁到交通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份时,另一部分企业也可能会考虑直接撤离中国,转移到越南、柬埔寨等临近的东盟北部国家。

从中国撤离生产线搬迁至国外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鉴于这种转移方式高昂的成本问题,许多企业采取另一种转移方式,即由于一些落后国家的人力资本和建厂成本等均低于中国,厂商采取的策略通常是老的生产线不动,直接将新生产线投至国外,这就使得企业生产的重心逐渐向外转移,从而造成了一些价格、档次较高的产品产自比中国落后的国家,而档次较低的产品产自中国的现象,这就是“后发优势”。这也是相对落后的国家抓住机遇推动工业化的良机。

在此过程中,也不乏优秀的公司。中国走出去,到东盟北部投资的有TCL、华为、中国化工、宝成、泰丰、台达电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不外乎几下几种:资源型、市场型与成本型。首先,全球最大的耐克OEM厂商宝成和泰丰,早在1994年中国大陆沿海发展带共产如火如荼之时,就开始投资越南设厂,到2005年之后的投产扩张行为更加明显,作为OEM,宝成和泰丰都属于成本型的直接投资动机。其次,如中国化工集团地质矿山总局在泰国设立了明达钾盐(泰国)有限公司,明确意在泰国海量的钾盐资源。最后,泰国正大集团在九十年代到中国直接投资的初衷是基于中国庞大的饲料需求,进行饲料的销售,之后带动超市、机电、太阳能产品投产中国。

中国对东盟北部五国的投资领域分布较为广泛,在建筑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以及农业较为集中。此外,中国对越南的投资还涉及到玻璃加工;中国对泰国的投资涉及到金融业与较为高端的机械制造业;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的投资领域包含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设轮胎厂、卷烟厂以及服装加工厂等等。中工国际拿下了老挝万象滨河地块开发权。该地块将开发为商业综合体,预计总投资额3.55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老挝的新地标。

与东盟相关产业进一步合作为中国带来绝好的投资机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的数据显示,2009年和2010年中国对泰国的直接投资净额分别为4977万美元和69987万美元,虽然与对一些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净额无法相比,但是中国对泰国逐年上升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也能看出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信心和逐步加深的经济合作。可见,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是由于东盟自身强劲经济的发展势头和与中国在相关产业互补的程度,中国对其直接投资额度的增加显示出对其经济前景和合作深入的信心。

从中国驻东盟北部五国大使馆经贸处的统计来看,中国与东盟北部五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普遍在30%与40%左右,差距甚小。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老挝、缅甸与柬埔寨最高,中国与泰国最低,越南居中。第二产业老挝、柬埔寨与缅甸的比重偏低,这说明两国的工业基础薄弱。

仅从数据上看,中国与泰国、越南的产业发展状况相似,但事实上中国的产业结构十分复杂,中国国内就存在产业发展的梯度问题,东中西部的发展进度差异很大,正往中西部迁移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中东部都广泛存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两者都在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中生存。清华大学教授冯昭奎认为:“中国在技术结构上,不但形成了完整的基础技术部门,而且在高新技术的某些领域也有相当的基础,如今正在大量发展中间技术。中国工业门类齐全,基础工业力量较为雄厚,在某些尖端技术上也有一定优势,拥有多层次的产业和科技结构,因而,从总体上看,中国可称为半工业化国家”。

中国与东盟北部五国之间的产业结构匹配度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泰国,中国与泰国在人均GDP、三大产业构成等方面的产业相似度极高,两者之间的产业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二是其他四个国家的工业制造业基础薄弱,在资源禀赋上与中国形成良好的互补。中国的自然资源总产量虽然较大,但人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相当品类的工农业资源都处于匮乏的状态。新华网评论称:“东盟国家需要中国的石油、煤、金属和非金属矿砂、棉花、干果、茶叶、蔬菜、肉类等产品,而中国则需要东盟盛产的天然橡胶、大米、木材、棕榈油、绿豆、可可豆、香料等,双方在原料型的初级产品的进出口数量很大,这表明双方在资源利用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由此也带动了双方在贸易结构上的互补性。”这种原材料的互补,更多的时候不是体现为产业间而是产业内,甚至产品内贸易。中国与东盟北部五国间的进出口贸易正在形成产业内贸易形式的互补分工,替代了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分工。

日本在上世纪中页开始了经济改革,继而是20年造就的代工帝国与工业强国。中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经济改革承接日本产业转移以来,自身的产业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由30%降至2010年的10.1%,第三产业占比由初期的21.9%上升到43.1%,第二产业比重虽然浮动在40%-50%之间,但是工业增加值占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在上升。在新形势下,中国通过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往来,实现出口增长与产业转移,借此赢得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时间,不仅对中国而言现实可行,同样有助于东盟北部国家工业化进程。

猜你喜欢

五国泰国经济
前四个月我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同比增长37.3%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泰国的中秋节
中亚五国网络媒体对华关注度现状分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金日泰国欢乐之旅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
我的泰国之旅
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研究——以中亚五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