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浅思

2012-04-29郎旭

人民论坛 2012年3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多元文化

郎旭

【摘要】从建党到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社会现实利益矛盾凸显以及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等问题使大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因此,应当通过理论创新,关注解决民生问题,利用多种大众传媒手段等措施,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多元文化 理论创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党从创建初期到现在,在中国不断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实现的主要目的:一方面进行思想路线和思想理论的“扰乱反正”,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地利用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二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至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在这个阶段,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一些人对社会主义产生了误解,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动摇。

同时,党的队伍出现了不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情况,有些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纪律松弛、作风飘浮、腐败堕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邓小平理论,着重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大众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在这一阶段,我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以及拒腐防变的能力。

第三阶段: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中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转型加剧,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考验和挑战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形势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这一阶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获得重要发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

第一,多元化、多样化的思想文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加快,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其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某些落后观念对人们的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和限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以及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多元文化的共生和共存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不仅包含有马克思主义,也存在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想环境中,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必然受到多元化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第二,社会现实利益矛盾的凸显使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动摇和怀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既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多发期和风险积累期。城市改造、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下岗失业、农民进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社会管理跟不上、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尤其是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贪污腐败等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成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社会动因。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使大众对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有用性”产生怀疑和动摇。

第三,忽视甚至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现象的存在影响着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拥护。一种理论要受到人民的拥护,归根结底在于这种理论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党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反映人民重大利益诉求的理论,自然也就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要推进理论的大众化,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人民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解决大众最关心的、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但是,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这些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背离、相抵触的现象的存在必然影响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拥护。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第一,通过理论创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立足实践、富于创新的理论最能解决现实问题,也最容易被认可和接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本国的实践,关注现实重大问题,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的需要相一致。

第二,关注和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被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当前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主要问题是民生问题,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经济发展、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部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所以,必须紧密关注和研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内容,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去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

第三,充分发挥和综合运用多种大众传媒手段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先进的大众传播手段。现代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等。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综合运用这些大众传媒的作用。

首先要充分运用报纸、广播、图书、电视等传统媒介,利用多样化形式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这些媒体为载体,在宣传内容上坚持正面宣传、正面教育,弘扬主旋律,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占领思想舆论阵地;坚持新闻的阶级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原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在第一时间“发声”,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坚持改进新闻宣传的方式方法,摒弃“八股文”的形式,力求以生动活泼、通俗化、形象化的内容,使人们爱听爱看;坚持宣传教育的层次性,根据不同群体对理论的期待、理解和需求的不同和差异,对不同的群体提供多种类的普及化、大众化的内容,实行由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到普通大众的路线,遵循由点到面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的主导作用,组织他们编写大批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通俗化、普及化的文化精品,甚至可以制成动画、绘成图册,采用一切有助于大众接受的方式来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舆论工具的作用。对于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言,网络是一种比较适合的传播媒体,从党和政府的角度上讲,其所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的。不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网络上碰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与网络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变化相互符合,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文字、图片、动漫、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大众的文化理念,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公民教育向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1DZZ049)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多元文化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创意素描,创造新意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