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宏观调控思想研究及借鉴

2012-04-29李挺

人民论坛 2012年32期
关键词:通货膨胀借鉴宏观调控

李挺

【摘要】陈云在建国初期针对通货膨胀提出并发展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思想和论述,是从当时我国实际出发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时代虽然不同,但他对通货膨胀的深刻认识,对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高超把握,其中的思想和智慧,依然对我们当前开展经济工作和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云 宏观调控 通货膨胀 借鉴

作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产生的领导集体的重要一员,陈云是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和经济专家,他对中国经济建设进行了艰苦卓绝、“有别苏联”的探索。他践行毛泽东提出的走“自己的路”,“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工作中善于正确处理各种复杂关系,注重协调、平衡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论述和科学论断。他虽然被称为中国“计划经济之父”,但他同时也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和“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的思想;虽然计划为主是那个年代的必然和实际选择,但并不意味着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内“计划”、“调控”就没有用处了,他的很多经济思想,尤其是他的宏观调控思想,至今对我们的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当前,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重温陈云在建国初期针对通涨提出并发展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思想和论述,从中尽可能地汲取智慧和营养,以便结合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科学对策和解决思路,这对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考虑宏观调控工作必须有全局观点

陈云的宏观调控思想,最初反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问题上。那时,国民党统治时期已持续多年的恶性通货膨胀还在蔓延,并没有随着解放而消失。物价飞涨、市场混乱等经济因素依然存在,社会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尚未完全从旧社会脱胎出来。大量资本在流通领域内进行投机活动,威胁着物价稳定。同时,国内各地财经分散,收支脱节,财政概算有被冲破的危险。陈云认为,必须“全国一盘棋”,保证中央政策的权威性和政令的畅通,才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全国是流通的,是有联动效应的,一个地方、一个地区、一个省份物价上涨,必然会影响、传导至全国;一个地方、一个地区、一个省份用提高价格来限制物资外流的“自卫”办法,从那个地方、那个地区、那个省份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是正确的,但这忽视了经济规律,忽视了整体性,必然导致全体的“制度性失灵”,是不对的。他认为,“只有让物资自由流通,物价保持平稳才行”,“在处理金融、财政问题上,必须有全局观点”,“地方如果都各自打算,分散使用力量,就不能应付目前这个局面”。

从全局、全国、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陈云提出,要整顿财政收入,成立中央财经委,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以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和金融物价稳定;要经过中财委的建议,才能开展国内汇兑;建立统一的发行库税目、税率和食盐外销也要在中财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针对中财委力量不足的情况,为了把握和统帅好经济全局工作,中财委成立后的第一个全国性财经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陈云提出:“大区财委机关要组织成为一个司令部。现在各地区财委只有几个人,这样不行。财委要设置专管各方面工作的组织,如金融、财贸等处”,有些可以设立一些专门的工作委员会、专门的研究机构,如工业秘书、计划委员等。新中国面临的是管理一个有几亿人口的大国的局面,必须吸收党内外各方面有知识的人来共同工作,以应对复杂的经济工作。中共组织系统严密,中央具有绝对权威。这为陈云控制和调运全国物资、货币指令的很快落实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此外,陈云提出,要注意节省开支,但更要注意增加收入。节流很重要,开源更重要。所谓开源,就是发展经济。陈云还要大家注意灵活运用物资。他解释说,过去,党内多数人有个共同的想法,就是物资一旦拿到手,就不愿抛,这客观上起到了“囤积居奇”的副作用,这是多年物价不稳造成的恐惧心态,但这种做法又带来更大的物价不平衡。正确且有利的做法应该是:不该抛的时候可以据有,但该抛的时候就应该抛售。如果该抛的时候不抛,物价涨了,又要多发票子,从局部看可能有利,但对全局不利。共产党员应该做好准备从稳定物价这个全局出发而抛售。

宏观调控必须认识经济内在规律、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措施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突如其来的物价涨风,陈云能够把住经济规律,善于抓住要害问题,以带动其他,迅速稳住物价涨势。旧中国物资贫乏,金融市场混乱,是十分典型的,哄抬物价、投机倒把盛行,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实质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通俗的说法就是流通中的钱多,市场上的货少。陈云一针见血地指出:物价波动虽然是投机资本扰乱市场引发的,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通货膨胀。从现实情况看,通货膨胀一时难以根治,在这种情况下稳定物价,如果不充分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片面强调物价稳定,用行政手段和市场调控手段“冻结物价”,则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因政府调控能力受损而造成物价失控。“必须从商品和货币这两方面因素同时下手,运用贸易、金融、财政等多种手段,才可能较快较好地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在商品方面,陈云强调国家一定要掌握足够的粮食和棉纱,能够投入市场;在货币方面,陈云主张采取紧缩货币发行政策,发行人民胜利公债,加强税收,尽量减少发钞。这里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公债是在私人间进行买卖进行,买公债的人有20%~25%是用黄金、美钞买的。公债发出后,如发现市场上头寸少了,还可在税收、公粮收缴的时间、快慢和财政支出的快慢、多少等方面进行调剂。通过这些手段,有效控制了社会游资,增加了政府财政税收,弥补了赤字,减少了货币发行,使物价上涨因素得到有效抑制。对当时保证粮食和其他重要物资的供应,回笼货币,稳定金融物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达到政府所预期的保持金融、物价良好状态的要求。同时,全国人民也通过认购公债和增加税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此外,陈云采取一系列“组合拳”作为补充,综合运用各种措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一是抛售商品,平抑物价。在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后,陈云在北方决定抓住粮食管理,在南方抓住纱布管理。为此,人民政府在京、津、沪等各大城市动用国家力量,努力组织、调拨到大量的商品粮、布匹和食盐等各类大宗物资和商品。在做了充分准备后,陈云指挥各地联合行动“从稳定物价这个全局出发而抛售”。全国连续抛售10天后,物价下降了30%~40%。

二是吸收定期存款,回笼货币。采取折实储蓄,吸收定期存款。也就是说采取关乎百姓生活的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平均数作为计算货币购买力的单位,来调节物价。当物价上涨时和下降时,这个被计算的每一标准折实单位所能够兑取的储蓄货币数也随之增加和下降。通过这样对冲的办法就有效保障持币者的应该获取的经济利益,使其少受或不受损失,使货币价值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对稳定,在当时的情况下,起到了消除广大老百姓物价恐惧及抢购实物的心态的作用。

三是严厉打击各地和各种投机势力。为了加强对金融流通和商品市场的管理,1949年下半年在上海、武汉、广州、北京等大城市开展联合行动,破获了大批地下钱庄,处罚了多家滥开空头支票的行号,逮捕法办了各地首要分子。

宏观调控注意必须要“综合平衡”

陈云十分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他的论述和经济政策中包含了政府调控和市场作用都是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思想。他认为,什么时候政府调控多一些,或市场作用多一些,需要审时度势,相机抉择,不能照搬固有的模式;在哪个领域政府调控多一些,或市场作用多一些,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紧急关头,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该出手时就出手,既要打得准,更要打得狠。

陈云在他的诸多文章,例如《粮食要统筹统支》、《实行粮食统购统销》、《食油产销情况及处理意见》、《改善副食品的产销状况》、《对财经工作的几点意见》、《克服财经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商业》、《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解决私营工业生产中的困难》、《坚持和改进粮食的统购统销》等文中逐渐提出他的著名的四大平衡观,即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各自平衡和统一平衡,把“四大平衡”看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核心,而综合平衡就是为了实现按比例发展。他认为:按比例发展,从长期看,就是最快的速度,也是效益最好的速度。

中共八大根据陈云的要求,对经济工作明确提出了在发展中要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历史证明,八大的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

总之,陈云的宏观调控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政府在经济波动及通货膨胀时期,可科学动用各种经济手段实施宏观调控,以使我国的经济尽可能均速地、健康地、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通货膨胀借鉴宏观调控
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剖析及其对策探究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长期并存现象的分析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我国国际收支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经济计量性检验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宏观调控“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