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蚂蚁爪子”

2012-04-29孟庆星

东方艺术·书法 2012年3期
关键词:爪子蚂蚁汉字

孟庆星,1966年生于山东省莒南县。书法博士,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书法专业硕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

作品曾获“首届书法兰亭奖”银奖、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三等奖,十几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

论文曾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入选“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万历书坛—邢侗个案研究》、中国书法协会《传统书法批评的现代转型研究》、湖北省社科联《湖北书法史》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理论研究课题。

前些日子回老家参加诸葛亮节,刘昌菊大姐说起我当年为二哥刘海波结婚用旧报纸糊新房天花板的事情,不禁让我想起老家乡土文化中的“蚂蚁爪子”情结。

在笔者的老家山东临沂一带称汉字为 “蚂蚁爪子”,称识文解字的文化人或好舞文弄墨的人为“会写蚂蚁爪子的”。

蚂蚁者,渺小之动物也。爪子者,兽类或其他小动物的足之类的部分。

那么,为何老百姓有如此之称谓?我想,这大概因为蚂蚁很琐小,爪子短而多,这一拐,那一折的,且又常见。当老百姓看到文化人写的这些他们横竖正斜都看不懂的字时,那可不真是一小堆、一小堆理不清的“蚂蚁爪子” 咋的!就连妻子和我生起气来,也常来上这么一句:“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比别人多识几个蚂蚁爪子么!”

想不到我们崇奉的那长着好几只眼的祖先仓颉创制的文字到了老百姓那里有时不仅一钱不值,而且还变成了踩在脚底下的不屑一顾的“蚂蚁瓜子” 。何也?

翻开中国文明史,汉字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被少数人掌握或垄断,虽然这中间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礼乐崩壞,孔子的兴办私学以及隋唐科举制度等时期,它促使汉字记录的主流文化不断下移,汉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和应用,但从根本上说,大的格局还是没变,读、写、练好这蚂蚁爪子的资格还是挺严格的,因而多数人还是看不懂。不仅看不懂,而且随着汉字的演变,对这些白丁来说,当他们面对花样不断翻新的“蚂蚁爪子”,肯定感觉更加看不懂。因为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一方面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文字书体,另一方面,附着于文字之上,又衍生出一门更加复杂的书写或者美化“蚂蚁爪子”的艺术—书法。书法在走向自觉之后,逐渐产生了鉴赏“蚂蚁爪子”的理论、理论家,产生了像王羲之这样被看成写“蚂蚁爪子”最好的圣人。顺便说一句,这位写“蚂蚁爪子”的圣人的老家还就在称汉字为“蚂蚁爪子”的“琅琊临沂”这个地方!连唐朝大书家颜真卿也是!不知道当年王、颜有没有亲耳听到过故乡的老少爷们儿将他们的书法称为“蚂蚁爪子”的话语?还有,书艺在魏晋之后,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干禄。所有这些,哪里是目不识丁的老百姓完全能看得懂的!看不懂就看不懂吧,人家读书人也不容易,为识那几个“蚂蚁爪子”从小得挨多少板子打,多少冷板凳坐、多少青灯熬!认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人或读书人(包括所谓书法家)为什么要受这份罪?答曰:学而优则仕而已。

正是老百姓看到了历代有知识、有文化的统治者们掌握了他们看不懂的“蚂蚁爪子”(包括我们所说的书法艺术)之后,又通过种种制度安排,成为社会各种资源的垄断者,进而一步步挤占、剥夺和蚕食着他们各种切身利益,并使他们逐渐地走向社会的边缘,出于阶级和自我本能的反抗和自我文化保护意识,对汉字边缘化的解释也就产生了—汉字只不过是蚂蚁爪子而已。这其中既包含了弱者对强势文化所表现出的揶揄、嘲弄、轻蔑意味,当然还有无助和无奈!中国传统文人的智慧确实将汉字的视觉系统(形)、语音系统(音),意义系统(义)都推进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将其触觉延伸到了其他重要社会领域。统治阶级(或文化垄断者)的意志、理念、审美情感及贪婪、琐屑几乎最终又落实到“蚂蚁爪子”载体上。而边缘人群这种文化回击策略或反抗意识既有出于对文字天然扩张带来的对他们人性本质力量否定的原因,也有在朦胧地认识到统治者有时又在有意利用汉字对他们进行愚弄之后的愤愤不平的成分。对文人将文字说成“天雨粟,鬼夜哭”的“伟大创造”时,老百姓回敬的就是:“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个‘蚂蚁爪子么!”

对于精于“蚂蚁爪子”的读书人来说,个别有良知的对被边缘化的群体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同情心。如郑板桥就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过去史学界在研究农民起义时,更多注意农民对地主阶级的财富、政治垄断权的抗争上,而忽略了农民在文化上的抗争和自我保护也达到了一定的自觉程度。“蚂蚁爪子”论就反映了这一点。

“蚂蚁爪子”话语所蕴含的情感意味除前述之外,细审之,还有另外一种味道。记得有一位著名学者在参观山西祁县大院时曾这样说(大意):当年那些造反的农民在痛恨地主,攻打这些大宅院的同时,他们做梦也想着做它们主人!为何?因为宅子、汉字都是他们十分缺乏而又十分想得到的。所以“蚂蚁爪子”话语还寓有嫉妒、羡慕、敬畏的意味。也就是说,这些被边缘化的群体何尝不想做掌握汉字的主人,何尝不想写出一笔龙飞凤舞漂漂亮亮的“蚂蚁爪子”来!

上世纪中叶,中国发生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以社会下层成员为主体的农民开展了自下而上的革命并夺取了政权,对待传统文化采取了别样化的政策。传统文化包括文字书法也就有了独特的境遇。又记得前几年苏州王伟林先生在一篇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有些相对落后的地方,人们对书法保持了极高的热情,在全国大展参赛入展的数量反而比发达地区多。我想,在近代逐渐形成的农村、城市二元社会格局以及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对边缘群体以及“蚂蚁爪子”意味的分析和解读,对理解上述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从文字角度看,汉字是“蚂蚁爪子”的话语,撇开感情色彩的成分,的确是反映了汉字发展的某种历史真实,而和主流所宣扬的象形造字理论有某些合节。故知“蚂蚁爪子”之说是中国字造字原理最形象和最朴实的表达。

“蚂蚁爪子”之说和书论也有相通之处。蔡邕《笔论》就说:“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既可为这象可为那象,也可为“蚂蚁爪子”象。如此说来,“蚂蚁爪子”之说可算纯民间口语化书论了。不知当年老家同是琅琊临沂的书圣王羲之是否也受之熏染?

不过据丛文俊先生考证,先秦人也许从来就没有过取象于虫类的所谓鸟虫篆,但他也承认“也正是这些以及后来不断出现的错误和努力,从反面帮助人们逐渐懂得如何体味认知由自然书写带来的种种美质”(《鸟凤龙虫书合考》《书法研究》1996.3)一句话,“蚂蚁爪子”话语表现了历史上被剥夺了文化权的另类群体的对汉字复杂微妙的情感,故也可当作另类书论去品味、揣度。他们通过“蚂蚁爪子”的喻象思维方式,在书法与传统礼俗相结合的活动中(如春节书写春联等等),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的对书法美感的欣赏和接受通道,虽然这种方式往往被忽略,但与主流还是息息相通的。正是它构成了后者最肥沃的接受和生长土壤。

家乡刘海波二哥的房子已经换了多次了,想必当年我留在天花板旧报纸上的“蚂蚁爪子”早就找不到了。

猜你喜欢

爪子蚂蚁汉字
关于爪子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带爪子的鞋子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你想要爪子吗
爪子
蚂蚁找吃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