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初探
2012-04-29陈素涛
陈素涛
摘要: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潮流,语文老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培养,从而增长语文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魅力,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教学目标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跟上时代的潮流,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培养。语文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会受到语文教师情感的熏陶,并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率,活跃课堂。学生的情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氛围。
情感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之一。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才能具体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完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一直不被重视,过多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知识体系让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语文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语文教学也就索然无味,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甚至有的同学是为了家长而学习,为了老师而学习,为了分数而学习,学习主动性不强。这种现象如不加以改观,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升课堂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感情,新课程下的课堂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学会调动和利用这些情感因素的作用,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以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熏陶着学生,感染着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在课堂中受益匪浅。因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他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学生。语文教师尤其如此。因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承载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种文化体系本身就对学生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另外许多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走入了语文课堂,总体来说,它们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体会、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这种情感教育的培养是一种愉快的过程,这种情感教育的持续过程也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用明媚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从而达到使其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二、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走进情感领域。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死板单一,枯燥乏味。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特别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层次上,而应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典雅精致、脍炙人口,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不同的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从而陶冶情操。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单纯的心灵: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和暖的春晖;人琴俱亡,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厚的条件割不断钱学森的爱国情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情感在此时就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领悟,触动其心灵,激发其情感,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注重情感交流。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情感教育,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使学生有情,自己先要有情,让学生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娴熟的教学基本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
语文学习过程也是一种知识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对于同种文本的体验而言,不同的学生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差异,这就需要他们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允许学生的感悟理解存在差异。当他们在一起交流、探讨后,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不同程度地更深一层。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的教学,是情感体验的课堂,是情感注入的氛围。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去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语文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之友.20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永康,翟启明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天地出版社出版.
[4]魏书生.班主任工漫谈.魏书生教育文库(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