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突出职业能力为导向,努力推进高职教学改革

2012-04-29喻艳黄福艳

考试周刊 2012年31期
关键词:导向院校职业

喻艳 黄福艳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生产和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大好。可是肩负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师资队伍较薄弱;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归根结底,都是没有给予技能培养以足够的重视。所以,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一、推进以突出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的意义

1.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的普通院校,如何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紧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换言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突出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而规划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能让学生在掌握与专业实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性的综合素质,从而得以为社会输送真正适合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此外,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彼此间进行合理的合作与分工,还能锻炼学生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从就业情况的两极分化来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职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然而,从就业形势来看,高职学生的就业呈现明显的与院校相关的两极分化趋势。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非常困难,而另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却非常走俏,往往还未毕业就已经确定了就业单位。究其原因,无疑是教学体系设计的导向问题。毕业生就业难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学生的求职观念不正确,缺乏求职技巧,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不高,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而就业形势乐观的高职院校,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高职院校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归根结底就在于能否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因此,以突出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高职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3.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上具有较大惰性,大多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主动性较差,考试成绩往往不甚理想,但另一方面思维却很活跃,动手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加以考虑,重实践,并让理论充分服务于实践,让学生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的教学方式,常常让高职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对课程内容完全听不进去,无论教师怎么努力备课,依然收效甚微。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则不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不甚吃力就掌握专业的技能,毕业后能够快速胜任企业的一线工作。

因此,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是促进学生终生学习的需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择业能力的长远之计。

二、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1.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实用、实践为原则来进行。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和专业需求密切相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高度重视“两课”、就业指导等课程,并在对各个专业的职业能力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同时,应将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的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基础理论课程以满足专业的社会需求为度,而专业的实践课程则应占更大的比重,设置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成为本专业课程的重点和亮点。要正确处理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的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对理论加以融会贯通。

2.改革教学模式,打造精品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教与学的融合,加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专业设备,扩展课堂知识容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行教、学、做相结合;在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

此外,还应在课程的质量上下工夫,结合实际努力抓好几门专业课程的建设,打造精品课程,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后,能真正学到适应专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有一技之长,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水平一直是限制以突出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瓶颈。教师是决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必须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擅长实践操作。

首先,立足于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如参加专业培训,到有专业优势的高职院校参观学习,甚至到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挂职锻炼,等等。其次,从生产一线引进一批既有理论根基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次和水平,充实“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4.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体系直接关系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导向,因而必须建立与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体系。具体操作上,可以将学生平时在课程中的综合表现记为平时成绩,与最终考核成绩按适当的比例加权后得到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最终考核的考核方式也不能局限在单纯的笔试上,可以根据课程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设计一个项目或模块,由学生独立或组队完成,教师再根据学生或学生团队的完成情况评分。这样实质上也起到了将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引到实践技能培养上来的作用。

5.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形成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仅建立了校企间合作的桥梁,而且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三方互利共赢的大好局面。不过这一模式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专业实力和企业的需求认真分析,并以之为出发点定位学生的学习方向,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对学生实施系统的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国胜.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意义和措施[期刊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2).

[2]李迈强.我国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与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期刊论文].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3]龙陵英.以就业为导向职教模式的实施[期刊论文].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4]雷正光.“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期刊论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猜你喜欢

导向院校职业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偏向”不是好导向
职业写作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我爱的职业
犬只导向炮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