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翻译角度看归化和异化

2012-04-29关长平文倩

考试周刊 2012年31期
关键词:源语言归化异化

关长平 文倩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所以对任何文本的翻译或多或少地都是对原语言所带文化的一种重新构建,翻译本身也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对翻译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这一翻译领域的突破为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活力,也为翻译研究成为一门学科开辟了新道路。

随着对翻译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语义的转换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因素正在越来越多地吸引着译者们的注意。Nida(1993:110)甚至认为:“对于一个真正成功的翻译,与其说其是双语的不如说是双文化的。”对文化因素的认知和系统研究促进了翻译流程的规范,并丰富了翻译研究。但目前在国内,虽然已经有一部分学者尝试从文化角度考察和研究翻译。但仍有许多人认为,只要一个人会说两种语言,这个人就可以进行翻译。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文化的多样性经常会令一个在文字上简单的翻译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文化的差异是对翻译最大的挑战,而且会在读者中引起重大的误解(Nida,1981:2)。在当前的翻译界,探索语言中文化的差异,并应对这些差异,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2.翻译策略

文化因素对翻译有着显著的影响。那么在翻译时,译者该如何应对译出语与译入语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如何找到一种既能有效表达原文意思又能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的方法,应该采用何种策略更好地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分析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策略。

翻译必然涉及两种语言——源语言(译出语)和目的语(译入语),也必然受到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文化习俗已经成为实际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难题。译者不得不在两种文化中作出选择——源语言文化还是目的语文化。这种选择有时候会变得很复杂,特别是在两种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甚至是相对立的时候。面对这个问题,当前有两种策略供译者选择——归化和异化。异化就是优先采用源语言文化,按照源语言文化的习俗、风格表达译文。而归化就是优先采用目的语,即译入语文化的风格、习俗表达译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到底应该采用何种方法解决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问题,学者们有着激烈的争论。有学者主张优先采用异化策略,他们认为文化因素是文本传递信息的基础。而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手段,译者有责任将一种文化介绍给另一种文化,而这往往也是读者阅读外国作品的初衷。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努力保留源语言的文化和语言特征,最大限度地将源语言的文化结构和词汇保留并引入目的语中。归化派则认为,翻译意味着交际,而译者的任务是避免文化冲突,否则会造成各种各样的误解。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化,译者必须对文本的交际价值进行考虑,并且关注读者的反应。换言之,译者应该努力将源语言的文化转化成目的语接受者的文化(奈达,1969:2)。

3.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结合

从现状来看,两种策略都有着坚定的拥护者,并且很难让一方接受另一方的观点。但纵观整个翻译史,异化和归化策略为翻译的发展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很难说哪一种方法优于另一种或能够替代另一种。在我看来,异化与归化只是两种供译者选择的工具,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两种方法,在面对不同文本、不同读者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译出更佳的译文,而不是争论到底哪种工具更为优秀。鉴于此,面对翻译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采用异化还是归化策略。

(1)内容决定形式。翻译毕竟是将以一种语言写就的文本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文本内容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起很大的作用。如果所翻译文本为文化方面,如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译者就应优先考虑采用异化策略,因为异化策略可以比归化更准确、更充分地反映和表达文本的内容。有时候,独特的表达方式本身就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文化。如果采用归化策略就会影响文本内容的全面准确表达,也会影响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准确全面理解。但若所翻译文本为应用型,如学术理论、科技发明、通知、新闻报道等,译者就应优先采用归化策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使读者更容易看懂这类文章,减少误解的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文本潜在的读者群随之扩大,更利于这类文章的传播。以广告、企业宣传等为例,这类文本属于呼唤型,它的目的在于推销产品,让更多的人知道,接受和选择该产品。这样的目的就决定了广告文本的翻译应该多采用归化翻译。

(2)译文的质量最终的评价者是其读者,所以针对不同的读者,译者应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化素养较高的读者,可以优先考虑异化策略,而对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读者,则应考虑采用归化策略,这样有利于读者理解译文。如下列句子的翻译,针对不同的读者,则有可能有不同的翻译。

He would be an excellent candidate for the position.He has energy and knowledge.But he has got an Achilles heel——his bad temper.

①他本可以成为这个职位的理想人选。他精力充沛,知识丰富,但糟糕的坏脾气是他的阿喀琉斯之踵。

②他本来可以成为这个职位的理想人选。他精力充沛,知识丰富。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脾气很坏。

译文1是个很不错的翻译,但如果译者所面对的是受教育程度有限,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的读者,那么译文2也许更容易使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读者对译文的期待。读者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会有不同的期待。当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对一定程度的新词汇、新表述是可以接受的。相反,如果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被译成《梁祝志》那样地道的古文,恐怕就很难被大部分读者所接受。在不影响理解的基础上还译文以真实面目也许才是务实的选择,所以从读者期待值方面考虑,异化策略应该先于归化策略。

(3)我们处在一个时刻变化着的社会中,译文也不能独立于这个洪流,翻译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时代和环境下,对同一篇文章或句子也可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中国人在见面时惯用的那句话“好久不见”,二十年前,这句话一定会被翻译成类似“I havent seen you for quite a long time.”这样标准的英语句子。而现在,一句“Long time no see.”似乎成了更通用的翻译,所以对于异化和归化策略的选择,不能用一个静态的眼光来看,在翻译过程中适时地考虑社会和读者的变化和进步,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这才是一个成熟译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当然,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优先采用异化策略可以起到介绍异国文化,促进文化传播的作用。

4.结语

本文从译文内容,读者受教育程度,以及读者对译文的期待、动态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不是某一单一因素可以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妥协的结果。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确定采用某一翻译策略后,并不代表完全摒弃另一种策略。相反,翻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妥协的过程。而译者不仅仅要有丰富的双语储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掌握这种动态变化的微妙之处,从而不断提高译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Nida,Eugu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Nida,Eugune A.,C.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on:E.J.Brill,1969.

[3]Nida,Eugune A..Translating Meaning[M].Tennessee:Thomas Nelson Publishers,1981.

[4]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J].London:Routledge,1995.23

[5]秦洪武.翻译中的句法异化与归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68-73.

[6]谭惠娟.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1999,(1):45.

[7]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J].现代汉语,1978,(2):58-64.

[8]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26.

[9]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5):39-41.

[10]孔宁宇.浅析英语中的隐喻现象[J].长春大学学报,2006,(6):47-49.

猜你喜欢

源语言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跨文化视角下对具有修辞手法谚语英译汉的研究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