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都江堰》教学的一点反思
2012-04-29聂卉
聂卉
摘 要:教学反思作为课堂教学这一主体的反馈,重视则收获良多,忽略则损失重大。我从这一课堂的可取之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案三方面对我所执教的《都江堰》进行了深刻反思。
关键词: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一直认为,没有缺憾的课堂不是完美的课堂,最起码不是真实的课堂。再高明的老师也不可能预见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再充分的备课也不可能完美无缺。课堂本身的流变性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可能,课堂本身的生成性又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惊喜和乐趣。在此,困惑的人看到的是障碍,心怀信念的人看到的是道路,而不断反思的人把握的是未来。
教学反思作为对课堂教学这一主体的反馈,可谓是重视则收获良多,忽略则损失重大,得失全在一念之间。现将我执教的《都江堰》教学反思进行总结。
1 记课堂可取之处,在反思中总结经验
一般来讲,一堂课总会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些成功的亮点。首先,我认为将《都江堰》长课短教可以算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提取重要段落,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感知都江堰的伟大及其历史意义,再利用第一部分作情感铺垫引出第三部分,直奔主题。其次,《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协作和分享。我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产生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让我欣慰的是,学生分组讨论时都在认真思考、交流,而不是程式化的花架子,而我,也确确实实走到了学生中间参与讨论,而不只是简单地点头弯腰。我很庆幸这个环节没有出现“学生热闹得像赶集,教师冷静得像看戏”的场面,学生是真正地有所学,并有所得的。第三,鼓励学生为李冰父子试写颁奖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谈语文教学时提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而语文课所具备的感染熏陶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时代精神,力图让他们受到感染,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魏书生老师说,“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主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紧紧维系着。”虽然这堂课有诸多不足,但让我欣慰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且主动思考问题了。
2 记课堂不足之处,在反思中吸取教训
“教,然后知不足。”一堂课无论教案设计得多么完美,课前准备得多么充分,一旦付诸实施,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甚至失误。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和多边活动,有着许多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
仔细回想,我这堂课确有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不够全面深刻。教师讲授文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向学生传递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过程。只有把文本读透,做到烂熟于心,才能胸有成竹。我在仓促之间未能深入文本,点明余秋雨对为官和实业的看法,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他写李冰的用意,所以,李冰父子的伟大形象也没有树立起来。伟大形象没树立起来就不利于后面“为李冰父子拟写颁奖词”环节的实施。其次,疏于引导。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到:“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李冰句子”的环节时,没能预见学生的发展思路,所以引导和点评不尽人意。比如,当学生分析“但因为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一句时,我应当引导学生把上文写到的“政治走向”和李冰的“政治含义”联系起来理解,让学生明白李冰不同于那些无所事事、不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他拥有的是利民富民的胸怀和责任感。再者,指导上不得力。我授课的班级是高二年级的一个文科普通班,在备课设计“拟写颁奖词”环节时,没有能够全面考虑学生层次,当学生面对拟写颁奖词无从着手时,又没能及时指导,给出拟写的角度和方法,以致于仅有两组 同学展示了“半成品”。第四,点评欠佳。对学生的点评虽做到了及时给予肯定,但没能适时借助评价语言将课文重点升华,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3 在反思中明确改进的方案
人在失败中最能看清自己,痛定思痛之后,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第一: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一个语文老师只有具备较强的文化底蕴才能够驾驭课堂,引领学生,才能在面对任何课型任何课文时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所以,我应当沉静下来,以书为伴,勤思考,勇尝试。第二:更新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以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本着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法指导,关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第三:把握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的分寸。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放手让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容易见成效。但如果教师淡化了“引导”意识,“放手”学习就会异化为“放任”学习,未必能达到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然而,何时该“放”,何时该“导”,这个分寸该如何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当然,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4 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新课改下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深感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一个热爱教育的人是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前进中的任何困难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且行且思,在反思中成长。反思虽不能改变过去,但能拓展未来!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离江出版社,2008.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