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于职业岗位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2-04-29刘云陈国靖
刘云 陈国靖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本着教学内容突出职业需求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场真实的案例作业作为实践的项目,引导学生提高和强化实际操作技能。按专业方向对教学课程内容重构定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1结合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教育的基础,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可依据学科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在包含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前提下,设计符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加强与专业间的横向联系,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特点进行分层,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按照各专业群对实际工作岗位中计算机基本技能的不同要求,重构教学任务和项目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如财会类、工程造价类专业应重点讲解表格处理软件,法律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安全部分有较高的要求等。这样按专业设计教学内容,能提高不同专业的续航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①
2深化计算机教材特色改革,突出实用性教学
突出高职特色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考核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实践性、职业性及创新性。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相适应,与当前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相适应,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考虑社会需求和岗位应用实际需要,结合作者多年教学经验,按计算机应用工作者的典型岗位工作过程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秉承“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学以致用的编写思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材编写以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为目标,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为基本原则,按现代办公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编排教学顺序。力求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理解与积累知识,在应用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再实践,使学生成为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行家里手,确保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
3强化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职业岗位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应用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力,包括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提高,为快速进入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需求,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作者认为,高职院校计算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学生、情境和项目任务四个因素的整合,总体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身于职场真实环境,以完成具有职业特色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职业人的感觉和自觉,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高度重视实训实践环节,强化案例教学及建构主义学习方法,将前后续课程的知识融为一体,学生才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才能学有所成。
4因材施教,实行分级教学机制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显著提高。但由于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计算基础水平层次不一,对计算机知识的接收能力也有差别,这给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了难度。②为避免学生因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的教学组织困难,应实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机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分班上课。分级教学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和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个学生的深层了解,将全班学生按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现有掌握程度等原则分为几个档次,若干个学习兴趣小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训练、分层作业。分级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能力水平,让其分步走。分级后,按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与自身要求,分别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且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教学方法。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内容、重点和难点,在层次相对低的侧重于精讲,而在基础较好的班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深入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计算机课堂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应用水平,同时便于激发他们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改革考试制度,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并重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需要大量就业能力强、上岗速度快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使得各行各业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目前的高职院校只注重组织形式,考核方式大多“一卷定水平”,也缺乏对人才培养深层次的考虑,无法做到专业学习的延续。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复合人才,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强化计算机作品的过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具体计算机操作任务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生的出缺勤情况、学习态度、技能掌握情况,优秀课程设计作品的展示,与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高职院校计算基础考试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改革考试制度,需要提高职业认证证书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度,完善形成性考核体系,将技能证书考试与平时学习表现挂钩,实现由全理论考试向操作技能考试的转变。可根据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由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评定其考试成绩或职业技能等级,这样学生在完成计算机职业技能考试的同时,也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获得职能资格证的学生可以免试。建立完善的试题库和网络考试系统,完全采用案例考试,与教学接轨。逐步实现无纸化考试、以提交作品形式考试等,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6小结
经过近三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以职业岗位为主线,将职场案例融入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在近三年从学生评教结果看,我院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反映较好,尤其是实训教学、课程答疑、考核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帮助很大,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近三年来,我院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通过率在逐年提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力的满意度也有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