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2012-04-29王凤
王凤
[摘要]社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的压力也随之增加,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关系这两个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正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两者对大学生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音乐教育及音乐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关系都有显著的影响,接受音乐教育和音乐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且干预的时间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程度呈正比,音乐教育和音乐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生交际交往方面改善更为突出。本文意在阐释音乐对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希望通过音乐的学习能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起到调节的作用,以达到大学生在成长时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
[关键词]音乐;自我效能感;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41 — 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越来越迅速,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步受到社会性的普遍关注,心理因素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经常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犹豫、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下,就不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就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不仅仅关系着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良好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的压力也随之增加,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关系这两个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正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两者对大学生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音乐教育及音乐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关系都有显著的影响,能够摆脱情境因素,面对自己环境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的行为,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在学习生活中更积极也更主动。
音乐对于青年学生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音乐的学习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以“音”悦心,以“音”怡情,具有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们还处于思想上的变更期与提升期,对于知识,感性和自我意识开始有了更多的追求和感想,音乐的学习与体验可以使大学生在其中找到情感的归依与宣泄,这也是不同类型音乐都能普遍受到大学生喜爱的主要因素。自我效能感在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有着重大的意义。自我效能感〔1、2〕是Bandura,A.是于1977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特定领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3〕〔4〕。自我效能感包括3层含义〔5〕:第一,自我效能感是对能否达到某一表现水平的预期,产生于活动发生之前;第二,自我效能感是针对某一具体活动的能力知觉,与能力的自我概念不同;第三,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否达到某个目标或特定表现水平的主观判断。在此,我们探究的是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即在特定的音乐教育之后,其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是否有变化。有研究称,学校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可给学生提供体验和观摩成功的机会,老师还可以通过言语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体验,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借于此,我们用音乐干预作为起点,针对大学生生活现状,去发现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有效的方式,以使音乐教学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紧密相连。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使同学们在群体中发挥其所长,创造性的作用于集体与社会,从而得到集体与社会的尊重,并进一步完善自我。而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质量對其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6、7〕。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青少年顺利实现发展目标,成为具备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较高成就水平的成年人。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获得支持性的信息,能够确定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感,维持健康的心态,反之则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危机,引起焦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其中近五成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所造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们生活质量更高,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态。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时,心情就平静、舒畅;而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矛盾时,就会感到紧张、焦虑或孤独、寂寞、抑郁,甚至导致自我存在感的缺失。所以,人际关系问题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
那么,音乐到底是如何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关系的?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通过问卷和采访的形式对同学们关于音乐方面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位来自西藏的免费师范生在大学刚入校时,从高原来到首都,见到的很多都是新鲜且陌生的,面对高楼大厦,面对无处不在的现代化,面对时尚热情的同学,她表示很多方面都十分不适应,包括学校内丰富的选修课程,既充满了新奇,又感受到了压力。她选择的第一门选修课是《中外流行音乐欣赏》,她说当她看到这门课时,觉得音乐给她安全感,她在高原上也很喜欢听歌,唱歌,很想看看同学们都在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在课程的学习中通过音乐的互动可以增强人际交流,例如同学们都分享自己跟音乐有关的小故事,阐述对不同音乐的见解,开始学唱歌曲甚至简单的小乐器……这些活动使她越来越能够敞开自己,敢于表达,愿意与人沟通,她觉得通过音乐她发现很多地方她与同学们都是相通的,音乐使她与同学们有了更多话题,音乐陪伴她度过了最初的一段离家的不适时期。是音乐拉近了她与同学的距离,也拉近了他与首都的距离,并激发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与信心。在这位同学身上可以感受到,虽然她不是通过获得某方面音乐技能而使音乐对其产生巨大影响,但音乐作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帮助她提高自信心,促进她与同学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是难能可贵的。另外,还有一些来自理科学院的同学,在学习学校的公共音乐课程之前,对于音乐的了解并不系统或科学,只是出于单纯的视听效果而喜欢。在学习了一些相关的音乐知识后,他们对于音乐的有了具体的了解,学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心情的音乐,如何让自己在音乐中调节和释放,由此在生活中通过音乐的帮助更好的调试自己来面对挫折和困境,通过一些舞台小展示,开发了自身的潜质,增强了自信心,很多理科生表示自己并不善于言谈,往往话到嘴边却不知怎样来表达,无法倾诉,这时候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他们通过音乐来体会自己,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在交谈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音乐对于他们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更是时刻帮助自己抒发内心情感的一个好的渠道,音乐使他们更会展现自己。也有一些同学是在之前就学习过或对音乐有一定认识的,音乐对于他们就像老朋友一样,有许多小故事可以回忆。在大学生中有组织的社团活动,如合唱团,民乐团,管弦乐团等,让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共同排练,演奏,学习。对于他们来说,音乐是除专业之外的另一项技能,让他们能从其中得到肯定,不仅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又营造一个良好文化与学习的交流平台,自发组成的艺术团队更能有一种团队精神,参与合作性的音乐活动,不但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适应、交流能力的锻炼,更主要是心里素质锻炼,潜移默化的在接受音乐熏陶的过程中使得自身的情感得到圆满,活动中获得快乐与自信。
音乐不仅仅是理论,是乐谱,是史实,音乐也是语言,是故事,是一种表达。大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术,而应更深入到其对于人心灵的震撼。音乐是一种美的化身,无论是何种情绪,我们总能在音乐中找到共鸣,这种共鸣给我们一种安全感。就像那位藏族同学所说,“无论悲伤与欢乐,我总想听听歌”。尤此可见,音乐的作用不但能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还会使大学生们在欣赏、表演、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空间,从而调整心态而感到轻松,减少了寂寞和枯燥感。
音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的文化,流传的故事,不单是音的流动,她蕴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地域文化、艺术趣味。音乐的教育是一种成长,是一种美的传承,通过音乐的学习与活动,其功能体现在于能调动人的情绪,这些正面的感觉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大量的自我效能感和满足感,其个性也会趋于健康发展。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采访可以发现,良好的音乐氛围使人更愿意倾听别人的经验和意见,从中不断汲取,打破以往的封闭状态,乐于聆听别人并分享自己。音乐对于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改善是显著的,因为声响本身蕴含的情感就是丰富的,我们生活中本身就充满了声响,也需要声响,有专家研究表明过于安静的环境容易感染落叶综合症,而声音可以激起人们不同的情感思潮,多种类型的音乐更是可以贴切的表达人们在不同情绪下的内心感受。由此大学生的音乐教育不仅是必须的,也是急需的。同学们在经过一定程度的学习后就有能力为自己选择适合的音乐而及时的进行情绪的调节。避免不良心理状况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音乐所达到的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精神的满足。希望能通过音乐的学习与感受来帮助大学生们寻找到摆脱负面情绪的途径,更好的享受在大学中难得的自由学习的时光,并且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直有音乐的伴随,完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Bandura,A. (1994). Self-efficacy. In V. S. Ramachaudran (Ed.),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 (Vol. 4, pp. 71-81).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Reprinted in H.Friedman 〔Ed.〕, 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8).???
〔2〕Bandura,A. (1993).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8,(02), 117-148.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 心理学动态,1999, (01):39-43.
〔4〕陆昌勤, 方俐洛,凌文辁. 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思考〔J〕.心理科学.,2002, (03):345-346.
〔5〕王建侠. 近十年国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7, (01-02):?27-34.
〔6〕沃建中, 林崇德, 马红中,等.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03): 9-15.
〔7〕李宏翰, 赵崇莲.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01): 116-121
〔8〕音生.我国古代音疗点滴 〔J〕.中国音乐,1987,(04):37-38.
〔9〕邵粮.音乐心理测验和音乐心理治疗〔J〕. 中国音乐,1988,(04):51-52.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