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手卫生行为调查与教育干预效果研究
2012-04-29陆建华
陆建华
[摘要]目的研究教育干预对小学生手卫生知识及洗手依从性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小学五年级12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施行教育干预措施,对干预前、干预后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果干预后学生手卫生知识明显改善,正确六步洗手法合格率和手卫生监测合格率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展手卫生行为教育早期干预,学生手细菌菌落监测明显降低(低于10cfu/cm2),学生手污染明显改善;正确六步洗手法合格率91.1%,手卫生行为逐步规范。因此,我们认为教育干预对规范小学生手卫生行为是可行的、有效的。
[关键词]手卫生;教育干预;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701(2012)35-0114-02
为了有效促进小学生洗手行为的依从性、提高手卫生执行率、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我科从2012年3~6月对我市某小学五年级123名学生手卫生状况进行了手微生物检测,在采样后对他们进行了手卫生知识及行为的教育干预,调查干预前后手卫生知识及行为的改善情况,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2年3~6月选取昆山市花桥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患有手部皮肤病的学生不入选,年龄11~13岁,参与研究的三个班级学生126名,以班级为单位便于行为教育干预实施操作。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学生手卫生知识及相关知识调查问卷(经专家信效度检测),共20题38个选项。问卷以100分为满分,75分以上为良好,50~75分为一般,50分以下为差。评估教育干预前后学生手卫生知识的知晓及六步洗手方法执行情况。
1.3培训内容
由疾病防控科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标准洗手方法操作示范,讲解手卫生对健康促进的重要性和手卫生知识内容教育。
1.4评价指标
在教育干预前后分别对学生的手卫生情况采样监测手细菌的指数。采样方法: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细菌采样、接种与培养,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学生双手屈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2次采样。剪去操作者手接触的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中和剂试管内,在采样后2h内把标本送往我所检验科,监测培养细菌指数。采集时间:上午第一节课前及午餐前。
1.5评价标准
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以及不得监测出致病菌为合格[3]。
1.6统计学方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次调查
发出问卷126份,回收有效率97.6%(123/126);干预前手卫生监测123人,干预后手卫生监测123人,有效率100%。
2.2手卫生知识和正确洗手方法
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展手卫生行为教育早期干预,学生对手卫生知识知晓率由21.1%提高至87.0%。正确六步洗手法合格率由16.2%提高至91.1%,手卫生行为逐步规范。
2.3手卫生微生物监测情况
干预前后调查监测合格率由25.2%提高至84.6%,学生手污染情况明显改善。
3讨论
3.1对学生开展手卫生行为教育早期干预,提高学生对手卫生的认知
行为教育干预的作用:对学生开展手卫生行为教育早期干预,通过接受专业、系统的手卫生知识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对手卫生的认知,使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朝着预期方向发展。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干预前学生手卫生知识知晓率21.1%,针对以上这些因素,运用行为教育干预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手卫生知识重要性,教育干预后学生手卫生概念知晓率87.0%,效果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把卫生部下发的《手卫生规范》列为学生实习前期强制性培训内容,开展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
3.2多方协作加强学生手卫生的防控意识,改变不良手卫生行为
通过本次教育干预的结果,提示学校及行政管理部门不应忽视培养学生良好手卫生行为的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到校后,经过接触课桌、板凳、书本等,课间学生们进行做游戏、上厕所、课间餐等各种活动,手污染开始加重,所以课前污染轻于课后。学校及管理者应加强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学生的手卫生教育[1,2],国家教委增设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也作了多方面的宣传教育,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病从口入”、“以预防为主”等概念的认识还很模糊,自我保护意识差。因此,将手卫生培训相关管理纳入日常管理之中,制定具体可行的教育培训计划,加强学生的手卫生行为教育,使他们在学习期间就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3.3落实手卫生规范有利于提高洗手和手消毒的依从性,建立良好手卫生习惯
监测中我们同时发现洗手的学生只是简单的用水冲洗一下,没有落实六步洗手法,但洗手消毒这一简单手卫生行为在临床执行起来却相当不易[3,4]。《一次性使用生活用品卫生标准》规定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手表面细菌菌落数应低于300cfu/只手。学生手细菌菌落数超出医护人员标准2~6倍,学生手卫生状况已对健康造成威胁,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重视。为确保孩子的身体健康,除学校加强卫生管理、增加卫生设备外,学校示教室和洗手间等地方增加洗手设施,要求学生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方法,树立牢固的防护意识,使之成为习惯性行为[5]。本组资料显示,教育干预后学生手卫生监测合格率提高到84.6%,效果明显。
综上,手卫生行为应逐步规范。因此,我们认为教育干预对规范小学生手卫生行为是可行的、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朱慧兰.加强医务人员洗手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31.
[2] 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40-142.
[3] 杨晓丽,武新风,马长林.手卫生依从性的防范与管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3:320-321.
[4] 刘永平.手卫生现状与干预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9):105-106.
[5] 周细坤,陶宏坤.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及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2588-2589.
(收稿日期: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