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教学改革中情感作用刍议

2012-04-29王菊

科教导刊 2012年35期
关键词:歌唱者歌唱声乐

王菊

摘要情感对声乐教学这门艺术学科的改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作为施教者的老师与受教者的学生而言,对情感在其中的运用与把握都应积极加以探索与推动,以期进一步将声乐的教与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情感声乐教学改革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②

在声乐教学改革中,情感体验与实践就是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的一个必备环节与前提条件。声乐演唱是歌词与音乐的有机统一体,其间包含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深度与情感的凝聚,情感是最能完整且准确地传递其内涵的要素,因为它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及人类自身对世界的认识,教师运用情感的教学与学生运用情感的学习都是音乐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1重视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个性化的情感差异

人的个体是在自身生理和心理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使其成为他(她)自己而不是别人的所有综合特性。③由于个人气质类型的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在声乐演唱时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也会产生极大的差异。

歌唱者在适宜的心理调节下进行的活动会带来极大的喜悦和幸福;反之则会带来痛苦和失望的结果与情绪。

这样的情况会经常在声乐教学中遇到:平时唱得很好,而恰恰一到考试或演出不是忘词就是跑调,情绪失控,声音会出现发抖、苍白无力或者是气息不够,唱歌的气息在中途甚至一开始就没有了,无法找到原本具有的良好状态与正确方法,对环境的依赖感较强,无法适应新的情况,尤其是变化的环境,这正好说明了学生的情感把握不到位这一非正常心理状态的事实。其原因往往是由于环境变化而导致的不适以及由此引起的歌唱上的怯场,其严重的情况会出现场面失控的局面。

歌唱需要有一个能产生好心情的良好环境,课堂的好坏往往与上课时学生的精神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牢牢把握好声乐教学改革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当学生上课遇到挫折或情绪低落时,老师应主动和学生聊一聊,“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主动的交流往往会将情感的触须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擦碰出彼此情感共鸣的火花,从而浇铸成牢固的情感交流的纽带。与此同时这个纽带又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从而能够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对他们进行疏导和解决,及时排解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绪波动,增强学生处理突发事情之下的情绪调控能力,逐渐回归到一个信心满满、自我把握、沉着应对的声乐学习状态之中,最终出现一个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教师言语上的关爱会使学生们更加容易保持自信的心态,摈弃消极情绪,使学生逐渐达到镇定与勇敢的状态,同时还可以提前让学生们熟悉上台之前的演唱环境,做到心中有数。适度的肯定与鼓励能使学生逐渐摆脱声乐演唱中的困境局面与恐惧心态,犹如黑暗之中点燃了希望的火种;反之,学生将逐渐对自己失去自信,首先将歌唱的战场上陷入自身心理自制的陷阱,歌唱的效果可想而知。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容易产生两种不良的心态情绪:如果进展顺利,就认为已经很好了,成功了,就自满;相反,训练中碰到一些难点,如气息失控、整体不协调、高音不稳等等,就容易产生畏难、自卑等心理。④教师可以通过体态动作或编排舞蹈等创作来启发学生对作品的想象力与感受力,“以演抒情”,“以演传情”,要保障学生充分的参与,消除他们的畏难、自卑等心理,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歌唱演出舞台上往往承担着较重的心理负担,抑郁、紧张、焦躁等情绪表现得可能较为突出。所以教师的鼓励、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正确有效地排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多做心理和呼吸的调整,可借助于转移法(即移情法),丰富的想象是铸造声音形象及训练声音的靠前和流畅性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

2关注情感技巧的准确把握

声乐教育就是人类将声乐审美观念以及歌唱的内容、形式、技能、创作的方法延续下去的活动,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⑤要用闻花的动作、双手提水的感觉去训练和体会气息下沉,从而不至于把气吊在胸口造成人为的紧张。教师要在饱满与积极健康情绪的带动下,激起学生内心情感与作品或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共鸣,进而激发歌唱者发声器官的积极运动,调动每一个细胞都能创造出极大的热情,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发声器官等共同作用下才会完成整体协调统一的歌唱,而这些都是受人的意识控制尤其是受大脑皮质对歌唱器官的控制来实现的,这时人的以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为主要特征的情感,对其歌唱的训练和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学生会因为演唱时的畏惧而产生肌肉紧张、僵持,这时教师可通过言语的安慰与引导而达到让学生由有意识的紧张压力逐渐过渡到潜意识的放松。教师在教学中可反复告诫与提醒学生应该“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等,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安慰,在心理上获得放松,焕发出歌唱的热情,保持良好的歌唱情绪。

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运用应建立在理性的轨道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美国朱利安达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塞吉厄斯·卡吉谈到:“有一次我观看了一位有才能的年轻女高音《托斯卡》第二幕,当她唱咏叹调时,不禁抑制不住激动得真地哭起来,一瞬间,听众深为感动。接着发生的就太糟糕了。由于呜咽,她再也不能开口唱咏叹调,难堪地停顿了半天……”⑥对此,教师应在学生上台演唱之前反复告诫学生,在拥有一颗热情的嗓音与情绪的同时,要保持一颗冷静与清醒的头脑,以便演唱能够在预先设计的轨道上正常进行。在具体的技巧上,要在体会歌词的基础上找出逻辑重音,歌曲中的高潮或者小高潮一般处理为渐强。教师还应该告诫学生“让你的声音先向后划圈再抛向前方”、“让声音坐在气上滑出去”、“唱高音时要像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脚先向下蹬,身体再向上抛的感觉”、“声音要始终向前滚动着唱,气才不会重”。

3理解歌唱者情感素质(教师与学生)对声乐教改中的推动作用

歌唱者的价值观、审美观、自身阅历、气质、个性等为主要内容的歌唱素质是演唱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欠缺或不优质,就会对情感的发挥起到阻碍作用,歌唱者所具有的这些“财富”往往似乎比嗓音条件、声音技巧更重要。老师在声乐教学中可让学生以此作为重点关注,将声乐情感及其充分的发挥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情感领悟与带来的活动,最终来实现对在声乐情感教改的有效推动。

“原曲的情感、意味不可能在曲谱上完全记录得清楚明白,即使标示出‘喜悦、‘忧郁等表情用语,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喜悦,什么样的忧郁,也还是不能十分具体、细微”⑦歌唱者首先必须要了解他所扮演的角色的思想、角色的性格,才能进一步走入角色,完成角色的扮演。

在实践中学习、寻找舞台的感觉,在实践中慢慢积累而不断提高这种能力。所以想要在演唱的过程中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交流。”⑧教师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能动创造热情的心态及培养这种能力。因为声乐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的情绪与情感是通过美好的声音形象来传达出来的,所以要激起学生的发声器官、呼吸肌肉从而让它们做积极的运动,使其在一种忘我地地投人中进行歌唱表演,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加深对作品中爱情、死亡、背叛、友谊、荣誉等感情的理解。教师还应通过一些高雅的具有时代气息、紧贴学生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这样就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⑨

比如在引导学生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曲子时,教师应首先将自己带到一个祖国的情、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之中的感情里去。在师生在对作品审美情感体验的对话、互补、交融中,能增强彼此审美意识的丰富和完善。又如莫扎特的《紫罗兰》应该是在老师强力带动与感染之下,学生获取的质朴、轻快与极度深情的演唱表现,从而将紫罗兰的纯洁、天真而又勇于为爱情而自我牺牲的形象准确地传达出来,同样如在《望星空》中所蕴含的柔美、委婉、纤细和含蓄的风格旋律也主要应是先通过老师的感染来传递给学生的。

声乐作品的演唱是在歌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的基础之上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这个创作要求演唱者能够运用自己渊博的乐理知识及其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去表达作品的内容。应充分调动体感训练法、节奏游戏训练法、曲式结构体验法、指挥训练法、二度创作训练法、符号创作法、曲调创作法等去发掘学生的潜在创作能力,主动探索音乐。梅纽因曾经说到:“我时常通过对自己已经熟悉的作品进行再研究,来更新对这部作品的理解,用我们想象力来寻找作品的真正含义,以保持对这部作品的活生生的音乐形象。”⑩歌唱者应经常思考如果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时,他(她)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又是怎样的?

“创造力以某种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它从主体角度提供并保证个体产生创造产品的可能性。”在课堂上应激发学生感受作品与创造演唱的欲望,鼓励他们自主、自由地不受束缚地去发散思维,根据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去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教学过程声乐教师饱满的情感和情绪是充分发挥情感的引导功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产生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前提,以此达到滋润心田,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

4结语

音乐作品是音乐活动的主体和客体的之间媒介,它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信息载体将其内在的特定含义传递给感受它的读者,作为音乐主体的施教者教师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声乐的演唱及情感的表达来准确无误地感染学生这一受教者,教师在对歌唱教材的演唱中体验情感,作为一门情感艺术的声乐演唱,是需要演唱者具有强烈的情感凝聚力和感染力,一个仅仅具有过硬的演唱、演奏基本技能而缺乏饱满感情投入的教师是无法捕获学生的内心,更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既具有过硬的演唱、演奏基本技能又具有饱满感情投入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传授与感染中过程中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反过来,学生也同时不断将接受到的信息与情感反馈给作为施教者的老师,学生的歌唱技能也(下转第163页)(上接第149页)由此得到了掌握和提高,二者是一个双向交织互动的和谐统一体。

声乐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非朝日之间所能急促而就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非短时期所能显现的,但教师只要掌握了情感在声乐教学中的规律,并积极采取一些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行之有效的教改手段,以美学、心理学为突破口,以极大的热情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事业当中且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在声乐教育改革中收获沉甸甸的硕果,使教师本人和学生们同时收获“真、善、美”的快乐,达到精神、情感上的新高度、新境界!

注释

①礼记·乐记.

②[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③崔金赋.个性发展与个性化教育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④李梅.个性化语言等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l(1).

⑤石惟正.声乐教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9l.

⑥转引自.人民音乐[J].1984(8).

⑦宋扬.歌曲怎样表现情感[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7:81.

⑧黄晓萍.浅谈在歌唱艺术中如何克服“怯场心理”[J].咸宁学院学报,2008(4).

⑨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03.

⑩罗宾·丹尼尔斯.梅纽因谈话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39.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6.

猜你喜欢

歌唱者歌唱声乐
论歌唱者的文学修养与声乐修养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
试论声乐演唱中良好心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