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2-04-29孙光明
孙光明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来自基本的认知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的禀赋,而不是只有少数尖子才有。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所以不论是重点中学,还是普通中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都是完全可行的。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因此,重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成为营造课堂宽松环境的首要因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个性应受到尊重和保护。课堂中学生“接下茬”、“交头接耳”不要看成是学生的毛病,而是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急于表现的信号,教师不但不要去压制,反而要顺势引导,并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凡是学生有可能想出、说出、做出的,都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想、猜测、探索、回答、动手操作。教师要服务于学生,当学生思维方向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不要强行让学生跟自己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不一致时要及时调整,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即教案要服从于课堂。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表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成为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产生自己想法的“助产士”。思维主要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教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一经传授就失去了创造意义。应是在教师启迪下,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参与观察、比较、尝试、判断、思考等活动,从自己的头脑中产生的。教师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有创新意义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纠错或者帮助学生完善创新成果。
二、教学方法科学化,创造创新条件。
1.注重探索过程,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偏重结果,不重视过程,这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实践表明:对科学的知识,仅知其然是不够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所创新。数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人们创新活动的结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这种创新过程艺术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身体验,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知识产生的基点上,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学生进入高中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因而在获取前人总结的经验的同时,常常有自己新的看法或试图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成果,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理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由此可见,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绝不能挫伤宝贵的创新、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展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3.发展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品质。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是智力活动最具活力的方面,科学上的伟大发现,往往是科学家借助想象提出关于要解决问题的假设。牛顿、莱布尼兹等人发现微积分,是他们在长期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曲线的切线,以及变速运动的基础上,借助超人的想象力发现的,并非出自逻辑推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就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要利用投影、影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采用让学生动手做模型、动手操作等方法,创设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提供创新机会,培养创新能力
现行教材增加的探究性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不断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有创新的体验。这就要解决几个基本的问题:学生有没有表达问题的权利和信心?有没有观察问题的空间、思考问题的时间?特别是:学生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那么教师怎么办?当学生感到茫然的时候,你能否意识到这种状态也许能表达问题?当学生答问的时候,你是否在关注其中可能潜藏着一个新的问题?在学生司空见惯的地方,你能否引发出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你是否在思考如何充分展现那些激动人心的问题?当学生普遍表示没有问题的时候,你是否有一种危机感?如果不能,就往往意味着教学的失败,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因此,要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经历新知识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培养创新精神。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可以说,没有探索就没有创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利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深化过程,创设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可激发探索欲和创造欲的问题环境,给学生自由广阔的天地,使他们有认真思考的时间和可以动手操作的空间,以便经历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2.教给学生猜想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猜想好比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神奇的光芒。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以自身的经历告诫我们:“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更是向广大教师发出呼吁:“让我们教猜想吧!”
猜想是创新的萌芽,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而且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猜想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学中,概念的产生,定理、公式的发现,规律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选择,处处都可以先引导学生猜想。无论学生能否猜出,还是猜想是否正确,都丝毫不影响猜想的价值。在参与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产生强烈的猜想欲望,猜想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以上是我多年教学的一些体会和做法。我们应成为创新教育的实践者,为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