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柳.梅.牡丹
2012-04-29蒋枝宏
蒋枝宏
摘要:被视为“上承《西厢》,下启《红楼》”里程碑之作的《牡丹亭》,历来因精巧的构思,华美的辞藻为人称颂。除此之外,汤翁大用象征手法,将柳、梅、牡丹三样植物巧妙嵌入戏文,成为抒发情志,彰显生命意识的点睛之笔。
关键词:《牡丹亭》;柳;梅;牡丹;生命意识
被冠以“传奇中的花中之后”的《牡丹亭》自诞生起便广为传唱。《牡丹亭》是斑斓的,绚烂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每每提及《牡丹亭》,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的是杜甫后花园那满园明媚的春色。正是这个看似寻常的花园,成为了作品中的核心地点,整个故事由此生发。
后花园固然重要,而后花园中缤纷的植物意象同样不容我们忽视。笔者认为最能昭显作品生命意识的植物意象有三:柳、梅、牡丹。作者直接将柳、梅嵌入男主人公的姓名,而以牡丹命作品之名。此三者尚有颇多可玩味之处。
一、柳
“柳”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重文化意象。柳既象征生机盎然,朝气勃发。又表征韶华易逝,青春不再。另外,柳还被视作表征爱情的意象。而如果从柳意象的性别偏向研究,我们发现柳的性别指向走过了一段相当复杂的历程。魏晋时期,柳作为人生价值的参照物,人之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载体,多与男性有关。中唐后,柳的女性风味骤然增强,几乎与青年女子形影相随。到了明中叶,人文思潮兴起,女性地位一度有了些许变化,柳又偶或奇妙地复归于男性。《牡丹亭》中“柳梦梅”这一形象的出现即是很好的证明。下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柳的意象如此之多,《牡丹亭》主要取用了 “男性象征”一意。《牡丹亭》将柳之温柔,柳之坚韧,柳之翩翩风度赋予男主人公柳梦梅。柳梦梅与杜丽娘在梦中交好,不可谓不温柔;因梦一丽颜女子端站于梅树下,便更名“梦梅”,不可谓不深情,不温柔;于太湖石旁拾得丽娘自画像,悬于壁墙,日日呼唤,不可谓不温柔;丽娘魂回梅花观,入于其厢房,柳生盟誓,不可谓不温柔;丽娘重生后,柳梦梅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不可谓不温柔。
当觉察自己继续留于岭南家乡,只能是“奇口髯奴”,“坐食三餐”时,柳梦梅决意“外县傍州,寻觅活计”。此乃果断决绝表现之一。当于梅花观中听毕丽娘自述身世,已知其为鬼魂之时,柳梦梅没有如大多数人鬼恋情小说中男主那般弃女而逃,反倒是召来道姑为丽娘开棺,助其还魂。此乃魄力表现之二。丽娘还魂后,二人同往临安。《硬拷》《圆驾》两出中,柳生与杜公的针锋相对,向皇帝的据理力争实乃其坚韧、气魄的表现之三。
二、梅
“梅”这一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形象,同样具有多重内涵。
对梅的道德比附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将梅与不畏强权,忠贞不屈相联系。其二是赋予梅隐逸清高,超凡脱俗的品质。梅是美的代表,还是自由的化身。
笔者以为,《牡丹亭》中梅意象的深意集中体现在“梅——杜丽娘”这一对应关系上。梅与丽娘的共同点首先在于美。梅的清秀疏朗,淡雅宜人,清新脱俗都和丽娘“如花美眷”的形貌相合。其次,他们都具有朴素、天然的质地。丽娘“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内心纯真;梅则清远卓然,高洁无暇。然而如果仅仅因为两者外在形象之美以及淡然清高之姿而将两者作比,那么选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且婀娜多姿的莲花来比丽娘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梅不同于莲,在于它不仅性情清高,孤傲绝尘,而且心有所执,不屈从权威。
杜公、杜母对女儿严加看管,竟连自家有座后花园都不曾告诉她。而丽娘自踏足后花园,实际上就迈开了同封建礼教抗争的步伐。不仅如此,她还在梦中与柳生共赴巫山云雨,两相交欢,更是犯了封建教条管束下女子之大忌。此后,她再往花园寻梦。寻梦不得,终日情思昏昏,竟一梦而亡。凡此种种,均是对于企图灭绝人性的封建礼教铿锵有力的控告!在这一点上,丽娘和梅又无可争议地具有一致性。此外,梅还可作为自由之象征,也与丽娘对自由的渴求相合。因此,不论是外在形象的亮丽,抑或性情的孤傲绝尘以及顽强的抗争性,还是自由的性态,梅都是丽娘的最佳代表。
在丽娘和梅这一对应关系中,有几个“梅”的子意象尤其值得注意:梅子、青梅。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文人以梅入文、入诗、入词,大多用的是“梅花”“红梅”意象。而《牡丹亭》中却以“梅果”“青梅”为重要意象。前文所提《寻梦》一出,丽娘只望梅树一眼而顿生情意,爱的不是满树花开的梅,而是“暗香清远,伞儿般盖的周全”,“趁这春三月红绽雨肥天,叶儿青,偏迸着苦仁儿里撒圆”的梅。她爱的是“磊磊可爱”的梅子。大多数植物都是先开花,而后结果。花和果是顺次进行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游园的丽娘年方二八,正值青春逼人的花样年华。然而从小养在深闺,不曾与家人、老师以外的男性接触,花开繁华却无人欣赏。内心盛满了落寞与寂寥。当她望见清脆可人的梅子时,潜意识中把梅树结果的阶段与人生的婚姻阶段相对应。因而她喜欢梅子,反映的是其内心希望跃过恋爱阶段直接步入婚姻生活。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丽娘在游园的时候会发出“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吾生长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的感慨了。丽娘自我写真,也在画中自己的手中添上一枝青梅以表对梅子的喜爱。此时的梅实际上是收获的替代词,是生命的丰满状态。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说《牡丹亭》中的梅就是丽娘的化身,是美和顽强的代言,是自由的附着,承载着作者对于角色塑造的期望和对于生命意识的彰显。
三、牡丹
如果说“柳”“梅”的重要性可从男主人公的姓名略知一二,那么汤显祖将“牡丹”一花冠入整部作品的标题尤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牡丹是“花”意象系列中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的花朵。牡丹一花,现在看来是富贵荣华的象征,但从字源上讲,“牡”乃男女生殖器之合形,盖为祖妣之合文。因此牡丹既为爱情之象征,更多的却是出现在具体的性爱场景描写中。虽然与前述柳梅相比,牡丹的意象不那么繁复。但牡丹对于情爱的单纯表意在《牡丹亭》中却点明了全文主旨,是理解整个故事思想内核的关键。
汤显祖于万千意象中选取牡丹为题,原因之一在于自唐以来,牡丹乃为富贵雍容、国色天香之花,与杜丽娘高贵的出身相符合。原因之二在于花期迟,“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这也吻合丽娘空有花容之貌而无人欣赏的落寞心境。原因之三则在于花儿易勾起少女思春情怀,而牡丹花形硕大、花香浓郁、丰姿妖艳,更能激发杜丽娘对春的怀想。当然,牡丹在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仍在于它所渲衬的男女交欢及对美好爱情的象征。
“牡丹”上场是在《惊梦》一出。杜丽娘第一次走出闺阁,来到自家后花园,眼见满园绚烂的春景,激发了内心对情爱的渴望。因情生梦,在梦中与柳梦梅绕过芍药栏,来到太湖石旁,于牡丹亭中享云雨之欢。这便是随后一系列故事发生的源事件。正是这次欢欣促使丽娘第二日重游花园寻梦,然而寻梦不得,一病不起,竟弃世而亡。这才有了《冥判》,才有了《回魂》,才有了回魂后的种种种种。因而“牡丹”背后所含的两性交欢可谓整个故事得以铺展和行进的推力。
尽管《魂游》等出照应式提及了“牡丹亭”这处地点,而我以为,仅《惊梦》一出杜柳交欢一处提及也足以成为“牡丹”入题的理由。毋庸置疑,“牡丹”确是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意象。
参考文献:
[1]陈同,谈则,钱宜.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章颖.汤显祖说情[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3]赵丽.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杨柳意象[M].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4]刘卫英,王立.柳意象的相思情爱内核及人格化历程.贵州社会科学,1996(06).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