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健身人群中运动成瘾人群的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
2012-04-29李戈昂
李戈昂
摘要: 作者对运动成瘾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使健身爱好者了解运动成瘾的相关知识,及时有效地预防运动成瘾,从而获得更好的健身效果。
关键词: 运动健身人群运动成瘾人群调查研究应对策略
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营养过剩、内分泌失调、体质下降等生理问题,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等社会问题,人的精神过度紧张,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蔓延等心理问题。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和人类身心的健康,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诸多方法之中,运动越来越被认为是最适用、最健康、最经济、最时尚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有益于人的心脑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生理机能的发展;能促进人的社会化,维护社会稳定;能调节心理,促进人的个性形成。但过度的运动可能是运动成瘾,会对人的生理、社会、心理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使人的运动初衷和效果之间出现严重偏差。健身爱好者信仰生命在于运动,生活有了运动而丰富多彩,身体有了运动而更加健康。这本应是好事,但有的人因为运动,生活和身体反而变得更糟糕。这些人就是运动成瘾者。运动成瘾(Exercise Addiction)是指人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产生了心理、生理依赖,为了运动而运动,如果哪天没锻炼,他们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而且有的健身爱好者已经是运动成瘾者,可是还不知道自己有运动成瘾症。为使健身爱好者了解运动成瘾的相关知识,及时有效地预防运动成瘾,从而获得更好的健身效果,我们对运动成瘾人群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1.运动成瘾的概念界定及类型
Veale认为运动成瘾是用来描述个体从事的运动变成一种强迫性行为,具有运动成瘾倾向或症状的个体会将运动计划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若是阻碍了运动计划,则会引发个体的焦虑、不安或沮丧,使个体逐渐忽略人际社会互动,忽略家庭责任。[1]他还指出运动成瘾有两种类型,即初级型和中级型,初级型运动成瘾是以体育活动本身为结果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运动动机本来就是指向运动本身的。相反,中级型运动成瘾常常在饮食失调的人群中比较明显,这些人的本意并不是想要运动,而是想控制和改变身材和体形。[2]
Hausenblas和Symons对运动成瘾的概念进行了如下界定:运动成瘾是一种参与业余体育活动的渴望,并导致无法控制的过度锻炼行为,伴随出现一定的生理(如忍受/断瘾)或心理(如焦虑和沮丧)症状。[3]还有些学者对运动依赖成瘾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运动成瘾指对运动活动的一种强迫性冲动。[4]还有学者用类似于诊断物质性和行为性成瘾的标准界定运动成瘾,用传统生物医学的成瘾标准(例如忍受和断瘾症状)和心理社会学因素,比如与其他生活领域发生的冲突描述运动成瘾。[5]
2.运动成瘾形成的生理学机制
2.1交感神经兴奋—复合胺假说
阿片类物质是神经电路网络中的一部分[11],也被认为负责人类的上瘾行为。J.Patrick和Ph.D.Bird收集的资料显示[12],运动中脑垂体能分泌一种像吗啡一样的物质——内源性阿片肽,它是使运动产生精神欢快的原因。有研究还表明,训练者在运动时内源性阿片肽的降解速度低于普通人。[13]邓荣华等认为,[14]内啡肽是由脑垂体、下丘脑等分泌和释放一种强大的吗啡类激素,具有与吗啡类似的镇痛作用,并引起欣快感,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度。还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增加β—内啡呔及其他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释放,这些物质的镇痛作用可能是引起上瘾行为的原因。[15]动物实验表明,[16]长期运动可以降低身体对阿片类物质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因此要不断地增加运动满足身体的需要。我国学者颜军等[17]对白鼠进行试验后也得到运动能促进β—内啡肽分泌的结论。但研究者没有确定这种物质与人类运动时舒畅体验的直接联系,主要是因为这种物质在身体内很难测量(β—内啡呔有些是释放在血液里,有些是释放在大脑里,而大脑中的含量又很难测量,也不能保证所有的这些物质都是由运动产生的)。但也有研究者认为[18],β—内啡呔与运动成瘾并没有联系,所以,β—内啡呔虽可能是运动成瘾形成的可能机制,但缺乏强有力的人体实验依据。
2.2心血管功能假说
我国学者邓荣华等认为,[14]身体锻炼能够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强血管的收缩性和渗透性。健康的血液循环可以使体温恒定,有助于保持神经纤维的正常传导性,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因而谢松林认为这与运动成瘾的形成联系密切,[19]但在其他资料中未见有学者支持这种观点,因而其还未成为有影响力的假说。
2.3细胞因子假说
细胞因子是联系外周与脑之间的传递物质,其中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20]细胞因子的信号可以发挥复杂的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羟色胺、肾上腺素、HPA轴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脑和身体的活动能力,这从病因学和症状学角度上佐证了非特异性免疫激活及细胞因子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改变可以影响人的心情和行为,给健康人输入身体感染时增加的IL-6(重组)可以导致人体疲劳,改变睡眠结构;内毒素注射诱导IL-6和皮质醇的增加从而使健康人变得焦虑和忧郁。感冒引起IL-6的增加同样影响人的心情。[20]这些研究说明IL-6与人的情绪的确有很大的关系,运动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是独特的,与经典的亲炎性因子(TNF-α、IL-1β)不同,运动时细胞因子增加,通常IL-6是首先被表达的细胞因子。IL-6曾经被认为既是亲炎性因子,又是抗炎性因子,但有研究认为运动中表达的IL-6是抗炎性的,运动诱发白细胞介素-6释放的抗炎环境可能促进了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和白细胞介素-10的合成,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释放。这个机制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低基线水平的炎性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和TNF-α在身体活动活跃时常常出现,运动中IL-6的产生及耐受性的过多变化可能是过度运动训练依赖产生的机制。过度训练综合症被界定为:经过两周的休息运动能力仍持续递减,然而,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和运动成瘾者在缺乏运动时都显示类似的症状。
据此,Marker Hamer等[21]提出了细胞因子假设,并给出了IL-6在这个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通过急性或长期运动,生理物质(儿茶酚胺、内啡呔等)或心理活动(自信心、自尊心、社会支持、运动环境等)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使身体的一些负面不适感减少,大运动负荷、急性心理应激、急性感染等多种因素可以成为初步触发(initial trigger)使IL-6过多表达及引起细胞因子介导的不适感增强。运动过程中肌糖元浓度降低使IL-6量增多,而很多报道中运动成瘾者还伴有饮食失调,运动和饮食的节制可能是一种关键的触发因素,会使运动性IL-6分泌量增加。IL-6还可引起皮质醇增加,皮质醇已证明与酒精成瘾有关,所以皮质醇可能与运动成瘾的形成有关。此外,HPA轴功能水平较低时与健康人运动减少时的痛感、疲劳、心情改变有关。运动成瘾只发生在有运动习惯的人群,这可能是由于长时间地运动使人体对运动适应,骨骼肌、免疫系统为了保护人体免受皮质醇表达增多对身体造成危害。Duclos等研究认为:与无训练者相比,训练者在急性运动后糖皮质激素敏感性(GC)增强,而在24h后GC降低,但IL-6的基础水平提高。所以要不断地通过运动使GC和IL-6表达继续增多减轻各种不适,这有利于良好运动习惯的形成,但如果运动方式不当就有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运动成瘾的发生。
3.运动成瘾的症状表现
国外学者对运动成瘾的症状表现进行了广泛研究,如Morgan研究认为,过度依赖健身运动会造成日常生活的失调,如果中断健身运动就会产生诸如肚子不舒服、便秘、失眠、焦躁、沮丧、坐立不安、疲劳、食欲降低及精神无法集中等生理或心理症状。[22]Sachs认为运动成瘾者的特征主要有三点:(1)为了内在的满足感运动;(2)把运动视为生活中最主要的一部分;(3)不能运动会有强烈的剥夺感[23]。Veale认为运动成瘾主要具有以下8个特征:(1)活动单一,导致每日运动的刻板模式和固定时间表;(2)个体为保证运动,日益把体育活动放在优先于其他活动的突出地位;(3)日益表现出对大运动量承受能力的增强;(4)规律性的运动一旦停止,就表现出心境状态紊乱的信号;(5)一旦恢复运动,紊乱现象就会减轻或消失;(6)主观意识到自己非要运动不行;(7)不顾医务人员、家人、朋友、同事的告诫,运动会引起、加重或拖延身体的不良状况而继续从事体育活动;(8)为提高运动成绩而减体重,并以节食的方式进行[24]。为了描述和诊断这类行为,Veale提出了7个准则和2个相关特征。7个准则为:(1)每天进行一到多次相同形态的运动;(2)个体把运动视为第一优先,超过其他任何活动;(3)由于持续多年从事该运动,对运动逐年增强忍耐性;(4)中止运动计划后会出现情绪失常等退缩症状;(5)恢复运动后症状随之减轻或解除;(6)个体有主观的知觉强迫自己运动;(7)在戒断时期之后会迅速恢复之前的运动形态。两个相关特征分别为:(1)尽管知道是由健康专家所建议的这样的运动会引起、加重或延长身体失常,但个体还是继续坚持运动,与其配偶、家庭、朋友等有过争吵或争论;(2)为改善表现而刻意节食以减轻体重。[24]
许多研究还发现,具有运动成瘾倾向的个体往往伴有饮食失调的症状。如Iannos和Tiggemann研究发现大运动量的女性容易伴随着相当程度的饮食失调行为,男性没有这种关联。[25]Szabo还发现,当无法预期的事情中断了运动依赖症者的运动计划时,在24—36h后个体会出现近似物质性成瘾患者在戒除上瘾物时所出现的生理或心理戒断症状。Aidman和Woollard的研究显示,经过24h的运动剥夺后,运动剥夺组情绪上出现严重的负性戒断症状,如无精打采、紧张、易怒、疲劳、困顿,安静心率显著升高[26]。Fisher和Wrisberg认为,运动依赖具有成瘾应该具备的全部症状,如高剂量或强度、耐受性、戒断症状、症状解除、冲突和复发性。[27]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运动依赖的特征基本上符合医学成瘾的标准:具有耐受性、戒断反应、重新接触致瘾物质后戒断反应消失等,而且,运动依赖症者常常伴有节食等饮食失调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症状是否属于运动成瘾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个体对其运动或是模式产生心理或身体的强烈动机;个体需要逐渐增加强度、频率或时间才自觉达到运动效果;无法适度运动;没有理由不能运动会有身心不适,影响个体的工作及人际关系;受伤仍持续运动,等等。
4.应对策略
运动成瘾能克服,不过需要一段时间。
第一,选择多种形式的运动,不要过分依赖一种形式。
第二,选择的运动项目最好带有一些技术和难度,需要一定努力才能完成。
第三,选择的项目最好具有竞争性,并且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完成。
第四,努力培养对其他活动的兴趣,使自己感觉除了运动外,还有其他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做。
参考文献:
[1]Veale D M W.Exercise dependence[J].British Journal of Addiction,1987,(82):221-253.
[2]Veale D M W.In J.Annet t,B.Cripps,H.Steinberg(Eds.),Exercise adiction: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M].Leicester,UK: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5:1-5.
[3]Hausenblas H A,Symons D S.Exercise dependence:A systemat icreview[J].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2002,(3):89-123.
[4]Blaydon M J,Lindner K J.Eating Disorders and Exercise Dependencein Triathletes[J].Eating Disorders,2002,(10):49-60.
[5]Ogden J,Veale D M W,Summers Z.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xercise Dependence Questionnaire[J].Addiction Research,1997,(5):343-356.
[6]Thompson J K,Blanton P.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xercise Dependence:A Sympathetic Arousal Hypothesis[J].Med Sci Sports Exerc,1987,(19):91-99,767-770.
[7]Koivisto V R,Hendler R,Nadel E.Influence of sical training on the Fuel Hormone Response edlong edLow-intensity Exercise[J].Metabolism,1982,(31):192-197.
[8]Adams J,Kirkby R J.Exercise Dependence:A Review of Its Manifestation,Theory and Measurement[J].Sports Medicine,Training and Rehabilitation,1998,8,(3):265-275.
[9]Koob G F,Le Moal M.Drug Addiction,Dy sregulation fedard,and Allostasis[J].Neuropsy Chopharmacol,2001,(24):97-129.
[10]邓荣华,颜军,金其贯.运动增进心理健康的机制及运动处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107-110.
[11]Thompson J K,Blanton P.gy Conservation and excise Dependence:A Sympathetic Arousal Hypothesis[J].Med Sci Sports Exerc,1987,(19):91-99,767-770.
[12]Patrick J,Bird Ph D.Why is it that People Get Psychologically Hooked!on Exercise[M].Keeping Fit,Column,1999.
[13]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3-224.
[14]邓荣华,颜军,金其贯.运动增进心理健康的机制及运动处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107-110.
[15]Janal M N,Colt E W,Clark W C,et al.Pain Sensitivity,Mood and Plasma Endo crine Levels in Man Following Long-distance Running:Effects of Nalox one[J].Pain,1984,(19):13-25.
[16]Smith M A,Yancey D L.Sensitivity to the Effects of Opioids in Rats with Free Access to Exercise Wheels:Opioid Toler ance and physical Dependence[J].Psychopharmacol,2003,(168):426-434.
[17]颜军,金其贯,顾晓明.运动训练对慢性应激大鼠尽内啡肤分泌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4):291-293.
[18]Pierce E F,Eastman N W,Tripathi H L,etal.Endor phin response to Endurance Exercise:Relationship to Exercise Dependence[J].Percept Mot Skills,1993,(77):767-770.
19]谢松林,李薇.运动成瘾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7,14,(4):125-128.
[20]Hausenblas H A,Symons Downs D.Exercise Dependence:A Systematic Review[J].Psych Sports Exerc,2002,(3):89-123.
[21]Mark Hamer,Costas I Karageorghis.Psych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Exercise Dependence[J].Sports Med,2007,37,(6):477-484.
[22]Morgan W P.Negative addiction in runners[J].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1979,(7):57-70.
[23]Sachs D H,Mayer N,O zato K.Hybridoma ant ibod ies directed to ward murine H-2 and Ia ant igens.In H?mmerling G.J (eds.):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T Cell Hy bridomas,Perspective and Technical Advances[M].Elsevier/North Holland,Amsterdam,1981.
[24]Veale D M W.Exercise dependence[J].British Journal of Addiction,1987,(82):221-253.
[25]Iannos M,Tiggemann M.Personality of the excessive exerciser[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7,(22):775-778.
[26]Aidman E V,Woollard S.The influence of self-reported exercise addiction on acute emot ion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brief exercise deprivation[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3,(3):225-236.
[27]Fisher L A,Wrisberg C A.Sport psychology & counseling:Recognizing and dealing with exercise addiction(editorial)[J].A thletic Therapy Today,2003,9,(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