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治理格局下党的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2012-04-29方彦
方彦
摘 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党的建设新课题;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既是一个涉及到理念、内容、方式和手段等多方面的问题,又是一个将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维模式不断调整,知识不断充实并逐步增强能力的过程;寓能力建设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活动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之中是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社会管理;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4-0086-04
加强党的社会管理能力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都强调,要把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管理能力是社会管理主体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道德价值等对社会成员和社会事务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督和控制的能力。我国社会管理的基本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是执政党、政府、社会各类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因而,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就是这些管理主体的能力建设。其中,党的领导是关键,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是主导力量,起着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党的社会管理能力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课题。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一、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课题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拓展和丰富自身建设的内容,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是党的建设新课题。
第一,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是新时期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是新时期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已经从以经济发展为主的阶段转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进入新世纪,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多发期高度重合,要求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挑战,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需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稳定保障发展。这是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效化解社会风险,保证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这是对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促进观念、知识、作风、方法、手段以及体制机制的更新和完善,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安定和谐大好局面的能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更加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根本上找到化解执政风险、优化执政环境、维护执政安全、巩固执政地位的有效办法。因此,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我们党就要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稳定的趋势,并已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第二,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體制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加剧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人员流动加速、范围加大、流量加大,原有的单位组织管理方式方法滞后,在部分地区和某些环节出现了管理缺失的现象;伴随着利益主体意识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公民意识、主体意识、志愿精神和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的愿望日益增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势在必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发挥民众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参与作用,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基本格局。因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更加鲜明地凸显社会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就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支点。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转变传统的社会管理观念,提高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统筹能力,充分发挥其服务群众和凝聚人心的作用,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以此来推进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的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第三,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能力建设是基础。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其素质如何、能力如何、作风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管理的水平和成效。提升干部队伍的社会管理水平,要着力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上下功夫,它的提升无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管理观念有待转变。存在着观念认识上的误区,重经济发展,轻社会问题,没有把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放到应有高度去认识。在管理行为上,突出表现为权力观念变革的迟缓,放权的内驱力不足。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成为各级干部面临的难题。其二,相关知识和政策有待加强学习。对社会管理能力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紧迫性领会不深,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对待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主要靠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方法,法治的思维和理念运用不多。其三,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一些领导干部在发展经济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但缺乏处置社会问题的方法经验,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系统举措,对某些社会问题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
二、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的主要方面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是一个涉及到理念、内容、方式和手段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将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维模式不断调整,知识不断充实并逐步增强能力的过程。
第一,更新社会管理理念。理念支配和影响着决策和行为。社会管理理念不同,决策和行为及其衍生的社会效果就不相同。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就是在“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进程中,在现代民主、法治的精神指导下,真正确立起相互平等、尊重、宽容的理念。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实现好五个方面新理念的转变:实现从依靠权力进行管控的理念到依靠法治进行综合施策的理念;实现从政治干预社会的理念到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自治理念;实现从重防范、轻服务的思想到管理中体现服务、服务中强化管理的协商协调理念;实现从静态地重事后处置、轻源头管理的理念到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动态管理理念;实现从无所不管的理念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管理理念。
第二,加强社会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两转”(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以及社会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矛盾交织并存,其中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社会突发性危机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迅速扩散性都日益增强。因此,密切关注社会安全,着力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社会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增强社会协调发展能力。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深化改革发展过程中善于统筹兼顾,顾全大局,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尽可能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二是增强社会风险识别能力。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及社会稳定的各种风险,及时发现社会运行中的不协调因素和潜在危机,掌握社会协调发展中不稳定的相关信息,对诸如就业、腐败、贫富差距、社会骚动与社会对骚动的反响等敏感因素进行特别监控,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倍加关注,及时果断地采取有力措施,防患于未然。三是增强社会危机管理能力。以社会危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做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等常态管理的同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提高行政管理整体水平。四是提高社会危机处置能力。面对危机,政府要抢占先机,占据信息传播的有利地位,因势利导与公众合作,对危机事件进行多边处理。坚持信息透明的原则,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情况要及时、如实地发布相关信息,以利于公众及时了解相关情况,以便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从而促进后续的应对工作的妥善处置。
第三,加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公民意识不断增强,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深厚资源。探索社会管理规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需要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把各种社会资源整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工作格局,调动一切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提高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履行统筹全局、整合协调的职责。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科学推动基层党组织功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社会和为民办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素质才干;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管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切实发挥好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的职责权限,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坚持把政法、信访、民政以及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联合办公,联防联治,综合治理”[1]12;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第四,加强群众工作能力建设。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做好群众工作,我们党有着十分丰富和成熟的经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坚持不懈、富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加强群众工作能力建设,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程中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要把社会管理的过程当作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宗旨的过程,成为实现群众利益、维护群众权益的过程,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二是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呈现出对象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环境越来越复杂等时代特点,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对话、协商、沟通、协调等社会管理方式,更加主动地回应群众的呼声,消除分歧、化解纠纷。三是提高教育团结引导群众的能力。“社会秩序是人们价值认同的结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有序社会的基础性工程。”[1]10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不仅要善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而且要善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在群众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设和谐文化,增强社会诚信,增强法制意识,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第五,加强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能力建设。一是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矛盾预警和排查机制、社会矛盾调节机制,构建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不竭动力。”[2]二是提高民主管理能力。要善于运用新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如法治、政策、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科技以及舆论引导等手段,采用民主、服务、教育、协商、疏导等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三是提高依法管理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及时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
三、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第一,寓能力建设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我们党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适应时代快速多变的发展趋势,如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任务艰巨而繁重的需要而提出的;是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困难挑战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产生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因此,我们不熟悉不懂得的东西还很多,即使是过去懂得的、熟悉的东西,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又会变成不懂得、不熟悉了。这就需要加强学习、重新学习、继续学习,学习一切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工作水平,破解发展难题,解决突出矛盾。通过学习,把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与当前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积极借鉴国外有益成果,改进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通过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通过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养成良好作风,以对党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管理社会,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第二,寓能力建设于创先争优活动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对于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其主题是围绕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中心任务,创科学发展之先,争社会和谐之优,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在党内和全社会营造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浓厚氛围,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带头参与平安创建,努力创社会和谐之优;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妇建”,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创建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第三,寓能力建设于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中。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总体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是以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为根本,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各级班子成员懂团结顾大局的自觉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升干事创业的水平;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重点提升八项“本领”(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增强五种“能力”(依法办事、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民族宗教),紧紧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切实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0(10).
[2]魏礼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个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11(7):6.
责任编辑 何成学
Construction of Partys Social Management Capability in a Pluralistic Governance Pattern
Fang Yan
(Party Schoo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ommittee of C.P.C.Nanning Guangxi 530021)
Abstract: It is a new requirement in current situation and a new subject of Partys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social management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which is not only an issue related to idea, content, method and measure but also a process of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and a process of constant adjustment of way of thinking and knowledge enrichment and enhancement. The combination of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with learning-oriented Party organization, striving for the best and high-quality cadres cultivation is the basic path to enhance social management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governance capability, social management, basic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