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2-04-29钟彩萍

考试周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倒数四边形正方形

钟彩萍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重要手段。作者就如何在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和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根据所担任的学科的基本特点,以教学原则为依据,以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出悬念

悬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技巧,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悬念,是对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教师不匆忙作出结论,而是创设悬而未决的教学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如在教学数学第一册(上)有理数的除法时,有目的地提问学生:

(1)学过的倒数的意义是什么?4与3/5的倒数分别是什么?0为什么没有倒数?学生回忆后回答:学过的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数,4的倒数是1/4,3/5的倒数是5/3,0没有倒数是因为没有一个数与0相乘乘积等于1。

(2)小学的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是什么?答: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5、-3/7的倒数是什么?-10/(-5)=?;9/(-3/7)=?欲知结论,请学习(有理数的除法)。这样自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心中有一个悬念,从而主动地、迫不及待地探索新问题。

二、在练习中提供出错机会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适量的及时的练习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发现和澄清一些对概念、公式的偏差和错误认识。讲评练习除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外,更注重启发与引导,导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运用,导在解题思路的点拨与选择。如初二教学中的一道证明题:

已知:如图A、B、C、D分别是正方形ABCD四条边上的点,并且AA=BB=CC=DD。求证: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有学生认为只需证四边形的四边AB=BC=CD=DA就可以了,有些学生不知道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我就提出下列问题:

(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3)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如果是应加什么条件?

(4)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5)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通过提问,澄清了学生存在的一些模糊概念。并且通过“以变发思”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变发思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之一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使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对层次高的学生,不仅能启迪他们思维的多向发展,开阔思路,还能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众多解法中选择最佳解法,突出思维的创造性。对层次较低的学生,也能掌握与他们能力相对应的解题方法。这样,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成功的心理体验。

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加法运算,在运用交换律、结合律时,我提出问题:“这里怎样进行交换、结合才能使运算简便?”让学生通动手实践,逐步体会发现规律并自觉应用,对教材提供的解法可让学生进行讨论,尝试发现更好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探索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选择最佳解法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再创新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易错的题目进行一题多变,变换条件、变换提问方式、变换因果关系等,进行一系列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思考,从而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如在分数加法与整式乘法公式的综合运用题:“设a+b=5,ab=-3,则1/a+1/b=(?)”学生练习后,可将题目做如下改变:变式一:“设a+b+ab=0,其中ab不等于0,则1/a+1/b=(?)”;变式二:“设a+b=4ab,其中ab不等于0,则+=()。”这样通过一题多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八年级课堂练习题:“如图所示,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使点落在边BC的点F处,若AB=8cm,BC=10cm,求EC的长。”

为了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运用更灵活,可将题目变为:“如图,将矩形ABCD沿直线AE折叠,顶点D恰好落在BC边上F处,已知CE=3cm,AB=8cm,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这样以变发思,使学生对概念、定理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提问架设探究桥梁

一些对于学生推理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虽然难度增加了,但能激起他们的实习兴趣,活跃思维,对发展思维能力有好处,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推理论证。如一位教师在上梯形第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串启发学生思维: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求证:∠B=∠C。

问题一:证明两角相等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互相讨论、补充回答。但观察分析图形后,学生很快发现预想的证法与所给的已知条件相距甚远。因此引出新问题:

问题二:对于研究新问题,通常采用什么数学思想解决?

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回答:转化思想。

问题三:怎样转化?(添加辅助线)

问题四:怎样添加辅助线?可以将问题转化为大家熟悉的图形,并利用已知图形的性质及已知条件进行证明和研究?

以上设计了问题串启发学生思维,探索形成证明思路。其中问题一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法探索一般的思考方法;问题二和问题三是学生在问题一的基础上,结合本题实际通过思考和分析,“悟”出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问题四是一个具体涉及转化方法的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根据拼图活动的经验,探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得出了梯形问题中添加常用辅助线的规律,形成了解梯形问题的基本技能,同时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数学,绝不是单纯依赖老师的权威去强迫学生学习数学。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因此,应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有无兴趣学数学,与课堂提问的设计有着内在联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大量插图和演示实验这些素材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具体有趣的现象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从而有效地降低难度。如在进行“图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时,我找了一些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建筑师是如何设计创造的。然后拿出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如篮球、杯子、纸盒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比一比,谁举得多。然后画出一些几何图形,提问:“比较这些图形,看看相互之间有什么类似的地方?”通过创设丰富而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热情、带着疑问、带着思考,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既可复习巩固已有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学习了方差的知识后,再设计如下问题:我校拟派一名跳高选手参加一项校际比赛,为此对甲、乙两名选手进行了8次选拔测试,测试成绩(单位:米)如下:

①甲、乙两名选手跳高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②哪位选手成绩更好?

③据预测,跳高跳出1.65米的成绩就有可能获得冠军,我校为获得跳高比赛冠军,可能会选哪位选手参赛?若预测跳出1.70方可获得冠军呢?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让学生深刻认识抽样工作的重要性,领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启迪学生学会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观察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同,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依据,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实践与应用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就能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倒数四边形正方形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惊喜倒数日历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四边形逆袭记
4.4 多边形和特殊四边形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