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足迹与时代同行

2012-04-29吴盘生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4期

吴盘生

摘要:近三十多年,我国教育界热心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的同行们,常常关注如下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成长为伟大的教育家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最为关键的要点是什么?乌克兰在当前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笔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瓦·德尔卡契女士和基辅市苏霍姆林斯基实验中学校长瓦·哈依鲁莲娜(通讯)院士。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实验中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2-0003-06

近三十多年,我国教育界热心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的同行们,常常关注如下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成长为伟大的教育家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最为关键的要点是什么?乌克兰在当前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

正好,笔者于2011年9月22日至9月30日,全程陪同和接待了来自苏氏故乡的两位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她们是著名的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瓦·德尔卡契女士和基辅市苏霍姆林斯基实验中学校长瓦·哈依鲁莲娜(通讯)院士。在此过程中,我有机会充分利用时间就有关问题较为详细地作了访谈。由于笔者与这两位校长有长时间的交往,且多次安排和接待她们来华访问和讲学,因而访谈气氛相当融洽,交流比较透彻。

现将访谈内容按题整理,择要成文。

笔者: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在同一家庭的四个兄弟姊妹中能脱颖而出,成长为举世闻名的教育家?

德尔卡契:在乌克兰这一农民家庭中能孕育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伟大的教育家,我看应当是千载难逢!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主要是苏霍姆林斯基个人的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我记得,在我校庆祝苏霍姆林斯基母亲阿克桑娜·阿甫捷耶夫娜百岁寿诞时,她老人家曾深情地回忆说:“瓦西里(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从小就在我们家四个孩子中显得很突出,他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别强,家中的主要事情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听他的老师和同学说,学校课堂上教的东西,包括诗歌等,他当堂就能记住,放学回家的路上就会教同学们背诵呢!瓦西里从小就很有主张,他想做的事一定要做成。他非常爱看书,常常千方百计去借书看,并且想办法自己买书。譬如,小时候他想有一本舍甫琴科(乌克兰著名的作家和诗人)的著名诗歌集《科勃扎琴歌手》,家中没钱买,他就在秋天去田野收集各种野果和种子到集市上出卖,逐步攒下点钱,最后终于买上了。后来还好几次在晚上给我朗读呢!瓦西里与父亲的关系最好,常常围着父亲问这问那,后来甚至还帮父亲干点木匠活……”

哈依鲁莲娜:是啊,苏霍姆林斯基能成长成伟大的教育家,主要取决于他个人的天赋和品格。同时。与他独特的经历也分不开。瓦西里·阿历克山特罗维奇(苏氏的名和父称)亲自参加了二战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保卫祖国,浴血奋战,两次身负重伤,从死亡边缘中被挽救过来,真正经历了血与火和生与死的锤炼。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这样的事实:他心爱的妻子薇拉在敌后因参加反法西斯游击战斗而被捕后,拒绝出卖同志,先是他还没来得及见面的、在襁褓中的儿子被匪徒们在墙上活活撞死,并抛尸荒野,随后薇拉被挖去双眼后残酷地被吊死……战争杀他幼子,戮他爱妻,夺走他父亲啊!战争毁了成千上万个家庭,给无数儿童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他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写道“若问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不用任何思考就可以回答:热爱孩子……”我看,他对孩子的爱是那么含义深广,那么彻心透肺,那么广博宏大,这是远远超出常人的理解了。这是他成为伟大教育家的基点。

笔者: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地方描写了他祖母玛丽娅的影响,请你们再介绍一些苏霍姆林斯基父母亲和兄弟姊妹的情况以及他们对他成长的影响。

德尔卡契:苏霍姆林斯基的母亲个儿瘦小,但动作很灵活,是典型的善良、勤劳又十分聪明的乌克兰农村妇女。她出生于19世纪末,自然是个文盲,但她熟知乌克兰的民间故事和民俗传统,笃信东正教,虔诚地恪守教义,这样,家庭中自然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氛围。苏霍姆林斯基的父亲不仅是个种田能手,而且是个出色的木匠,在乡间颇受人尊敬。他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初小水平,但在儿女们上学时却因有些许文化和有一双灵巧的双手而被聘为当地小学的教师(相当于劳动技术课教师)。一个普通农民能走上讲台为孩子们上课,这在当时当地是件十分光荣的事情,自然也是苏氏一家的骄傲。显然,这是他们家四个孩子长大后都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主要原因。

苏氏长兄名伊凡,从小也很聪明,初中毕业后就当了教师,教历史。他初期一度也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过,那是在战前。后来同样也当过区教育局领导,因工作出色而获得过“列宁勋章”。苏氏家人常讲,伊凡为弟妹树立了好榜样,可惜他因病英年早逝了。苏氏弟弟名谢尔盖,师范学校毕业后也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教乌克兰语言和文学,直至退休,一直住在帕夫雷什镇上。妹妹名米兰尼稚,也是乌克兰语言和文学教师,在邻近的斯维特拉伏茨克市工作,表现很出色。苏氏母亲后来就一直住在小女儿那里,活到一百零六岁。1976年我到帕夫雷什中学工作后,每年学校举行纪念苏氏的重大活动,都是由苏氏妹妹陪同他们的老母亲阿克桑娜来出席的。

哈依鲁莲娜:我也出身于乌克兰农村。在我看来,战前像苏霍姆林斯基家这样的家庭,可以说是少见的。我的意思主要是指:他们的父母实际上是农民中的精英了。父亲能工巧匠的头脑和智慧,较高的劳动效率和收入,崇尚文化的价值取向,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母亲勤俭持家的精打细算,坚持东正教义的虔诚精神,熟知民俗文化的朴实善良,造就了苏氏家庭中独一无二的文化氛围。据他母亲讲,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氏家中就有好几十本图书,这在当时的农村已经是个不小的图书馆了。这确实是少见的!我想,他们的家庭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成长为伟大教育家的摇篮。

笔者:请你们分析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性格和品质,如果可以,最好以实例说明。

哈依鲁莲娜:面对伟人,要分析他的性格,我们似乎缺少点什么。但伟人也是人,也应当看作普通人,特别是我们几十年都在研究他,学习他,他似乎已经成了我们大家的父亲,真的!我们心底里就是这样想的。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性格可以概括为:善良而嫉恶如仇,温柔但严格刚毅,勤劳节俭又愿为孩子们慷慨奉献,有超平常人的高度责任感等等。例如,他领导教学的主要手法是听课,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听两节课,如遇外出或会议,一定补上。这真不容易啊!而且,他常常是连续一周都只听某一位老师的课,以便作出客观的分析和建议。在听课时,一旦发现某位老师有较为明显的缺陷时,他会立刻举手要求发言。随后,他走上讲台说,我好长时间不与孩子们直接交往了,今天很高兴这位老师给了我这个机会。于是,他按教学进度及要求,作出示范性讲授、操练或演示。课后,他会立即与这位老师交换

意见,分析教学进程,指出其不足,一定使该老师心服口服,有所得益。现在,我在实践中也常常采用这种方式领导我校的教学工作,效果很好。

德尔卡契:苏霍姆林斯基勤劳负责,每天只给自己4小时的睡眠,其余时间都用来工作、读书、写作等,他长年如此!我看,这是他的性格使然,这是一种品质。他生活十分节俭,初到帕夫雷什中学时一直穿着复员时带回的军大衣和军靴,把工资省下来为学校置文具、教具甚至课桌椅等。后来,他也只有那么一套西装,为会客而穿,轻易舍不得穿,同时用自己省下的钱为教师购买百科全书作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购买鱼缸、热带鱼类、奇花异草,力图弥补乡村学校的不足。他对工作要求严格,有件事至今令人肃然起敬。他的弟弟谢尔盖在有一天上课时,把一个调皮的男孩赶出了教室,不许其听课。苏氏知道后,当即决定让谢尔盖停职,在家反省,直至两周后,当谢尔盖深刻认识其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错误后,才被允许继续来校教学。这件事对大家震动很大。

笔者:可否谈谈苏霍姆林斯基敢讲真话、坚持真理的品格?

哈依鲁莲娜:对,我以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品格还可以表述为凭良心办事,不畏权势,敢讲真话。他非常鄙视那些吹牛拍马、投机钻营的风气和人物,他不怕非议,不畏权威,敢于揭露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等时弊,直言不讳,公开提倡人道主义教育,反对非人道的教育实践和理论。他虽然在临终前身陷围剿,屡遭诽谤,但仍然坚持真理,毫不低头!现在揭秘的很多文献都证实:苏霍姆林斯基与其说是病死的,还不如说是被那些教条主义权威们及追随者口诛笔伐整死的。他是被气死的啊!真的,他完全可以再工作数十年哪!这很悲哀,令人伤心!他用生命捍卫了人道主义教育学,捍卫自己的教育思想的纯洁性,决不向谬误低头,这种品格可以称得上“伟大”了。

德尔卡契:现在,读过解密的文件,我们知道了当时的苏共中央和苏联教育科学院领导们,已经把苏霍姆林斯基列为“异己”,把他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视为异端邪说,并有计划地对他组织围剿了,这很残酷!每当我凝视苏霍姆林斯基的肖像,哪一次都会感受到他目光的深邃和睿智,感受其坚毅和执着,勇敢和自信。

笔者:你们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要点是什么?

哈依鲁莲娜:如果从“思想”角度看问题,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他在各种场合都大声疾呼:“教育的目的是人。”“教育学就是人学!”“应该从一开始就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人,并在工作中真正地热爱孩子,这样才能把孩子们培养成‘大写的人!”要知道,在整个苏联时期,第一个举起人道主义教育大旗的,就是他,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事实上,上世纪60年代,苏联正盛行教条主义,当局禁锢思想自由,学校教育中违反人道主义的东西已比比皆是。面对现实,苏霍姆林斯基忧心如焚,焦急万分。他认为,必须提倡每个教师独立思考,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从培养公民和促进人的发展出发,改革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努力避免使学校沦为工厂——把青少年模压成只会执行指令的螺丝钉的工厂。他的理想就是:学校应当成为孩子们的精神乐园,唯有这样,孩子们从人道尊严的基点出发,才能逐步成长为崇尚真善美,鄙视假丑恶,善于独立思考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真正“大写的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重温他的教诲,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论述之理论基础,就是他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他常常写道:“为了孩子的幸福”,“为了每个人的幸福”等等,这说明什么?这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目的”的人道主义教育观念啊!

德尔卡契:是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不当区教育局长而来帕夫雷什当校长,就是为了给二战中饱受苦难的孩子们脚踏实地做点事,切切实实挽回惨无人道的法西斯战争给儿童们带来的巨大损失,这应当看作痛失爱子的他在战后作出的关键抉择。具体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他所倡导的每一项教育教学措施,无不渗透着他所关注的人道主义情怀,其集中表现就是“热爱孩子”,“把心灵都献给孩子们”,“全身心地为孩子们的发展服务”等等。他在此同时告诫大家:要警惕孩子有时利用成人的宠爱。他提倡科学地研究每一个孩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改变他们周围的环境,力求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道德——情感氛围”,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做到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教师,以至热爱生活。他坚决反对学校中的传统措施:把学生关在课堂里,要求划一,死啃书本,动辄惩罚等等,他认为这些都是非人道的。他力挺“蓝天下的学校”,“以大自然为课堂”,引导孩子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重视从幼儿起就发展思维,通过童话故事和各类“节日”活动展开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他提倡“四崇拜”——崇拜祖国、崇拜母亲、崇拜母语、崇拜书籍。这一切都可以理解为——基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的人道主义考虑,

哈依鲁莲娜:我想补充一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有一点十分重要,需要我们研究和效法,这就是他从事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他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虚心阅读,但不照搬。他坚信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应当被实践检验和修正:对于理论的评价和修正,在第一线的教师和校长最有发言权。他坚决反对崇尚书本、照搬理论的教条主义倾向,主张教师在实践中独立思考和钻研,“从痛苦中提炼出自己的思想”。正因为他持有正确的方法论,他才能无私无畏地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坚持帕夫雷什的教育实验,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先行者,撰写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教育百科全书”来。

笔者:你们能否比较一下苏霍姆林斯基与马卡连科这两位教育家?

哈依鲁莲娜:坦率地讲,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题目,因为这两个大教育家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从相同的角度看,苏霍姆林斯基与马卡连科同样是诞生于苏联时期的伟大的教育家,他们都把一生贡献给教育事业,并都是在教育岗位上逝世的,他们的事迹和教育遗产也都举世闻名。

马卡连科教育生涯的顶峰,正是苏联建国初期,他面对的是一批流离失所的特殊儿童,必须实行统一的纪律,工作常常带有军事化的色彩,他强调学校集体的教育功能,这就是著名的“平行影响原则”。马卡连科为人也很有个性,最为明显之处是直到去世时他还没有加入苏联共产党,为什么?他认为周围很多共产党员言行不一,不足以效法。

而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非常尊重马卡连科,一直以他为导师和榜样。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苏霍姆林斯基撰写的教育著作数量要多很多,而且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他更加关注个别化教育,更加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另外,他重视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从一定程度讲,苏氏思想更适用于现在。这是我个人的粗见。

德尔卡契:苏霍姆林斯基一直称自己是马卡连科的学生,但是,学生却敢于对老师提出批评。

他在1967年撰写了长篇文章《不要原地跑步》,后更名为《前进》,在文中他具体指出了马卡连科教育思想中的若干不足。据我的记忆,他指出了“平行影响原则”的局限性,批评学校纪律“是斗争的纪律”之说,反对“集体是教育的目的”这一论述等等。当然,他文章的着重点是:在心底里怀着对马卡连科真诚敬爱之情时,反对把其名字变成偶像。不可把其教诲看作教条,决不能为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肆虐而推波助澜。

哈依鲁莲娜:苏霍姆林斯基比马卡连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指出了马卡连科盲目搬用马克思“关于集体的论述”的偏差,认为马克思论述的是社会,这种社会是建立在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关系,而不是学校中的集体。他反对忽视学生集体的特点,反对把集体建设和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的倾向。

笔者:那么,乌克兰的同行们是否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也存在某些不足呢?

哈依鲁莲娜:是的,是有人持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论述“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地方太多了,这足一种“教育乌托邦”啊。在我看来,这只能说是一种历史局限性,我们不能苛求前人完全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我想着重指出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所有提及“共产主义教育”的时候,一定同时强调教育孩子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强调关注儿童的“心灵”、“精神”和“内心世界”等,强调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在论及集体和集体教育时经常提醒人们:“应当重视集体的精神生活,尤其是智力的、创造的精神生活……”,并反复慢调“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人”。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啊!

德尔卡契:对啊!在当时,有哪个人曾经站起来批判过“乌托邦”啊!面对猖獗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还就是他站了起来呼唤人道的教育学呢!现在我凡重读他的著作,就越深刻地感觉出他反对教条主义的机智和高明。例如在论及思想品道教育时,他强调的是教育孩子“首先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从坚守道德底线出发,逐步提高水平。就是说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校提出的德育目标是按培养“公民人格”设计的,而不是从什么遥不可及的“圣人人格”出发的,因而是切实的,可行的。

哈依鲁莲娜:苏霍姆林斯基夫人安娜·伊凡诺芙娜生前不止一次同我讲到这样一件事:“瓦西里,阿历克山德罗维奇曾经做错过一件事:那就是按当局领导授意以学校名义写了一封信,要求政府取消紧邻学校的教堂,停止其活动,原因是教堂的钟声和活动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这封信起了很坏的作用啊!”苏氏丈人对此事一直感到遗憾和愧疚,因为它难以弥补啊!

德尔卡契:我看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共产党员写此信也是迫不得已的。他女儿奥丽加说过“父亲从小就受到祖母虔诚地参与东正教活动及相关氛围的影响,他并不反对信教。与其说父亲是个无神论者,不如说他是个唯物主义者”。

笔者:苏联解体和乌克兰独立对你们继承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产生过哪些影响?

哈依鲁莲娜:1991年苏联解体,这是一个大悲剧!同时乌克兰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全体乌克兰人民都欢欣鼓舞!从此,我们终于可以把苏霍姆林斯基称为我们乌克兰伟大的教育家了。但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发生的变化太大了,太快了,自由、民主压倒了一切,一切都被重新评价。此时,我国有少数教育工作者面对西方形形式式的教育思潮和信息的巨大冲击也头晕目眩,对自己优秀的教育遗产和传统持怀疑态度,包括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是否正确和适用也动摇起来。在这时,我们这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崇拜者头脑清醒,坚定不移。我们重组了苏联时期的“全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会”,并以此为大本营,从1993年起,开始举办“苏霍姆林斯基与现代化对话”为总题目的全国性研讨会,每年一次,每次一个专题,借此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团结并大大扩展了研究队伍。我们越来越多的同仁坚持这样的观点:乌克兰独立以来的教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教育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出答案。

德尔卡契:确实,这期间有一段时间的折腾。在大变动过程中人们需要反思、比较与鉴别。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我们了解到,你们中国教育工作者是那么热心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是那么积极地加以继承和发扬,我们感到十分惊讶,也十分感动,当然,对我们也是巨大的支持和鞭策,我们真诚地感谢你们!现在,我国教育界已经渡过了解放思想的阵痛,统一了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家,他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他的思想离我们最近,对我国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最具有指导意义。

笔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的骄傲,他的思想成果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现在,请你们谈谈目前乌克兰教育界是怎样继承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

哈依鲁莲娜:在当前,我国教育界的认识早巳统一,关注的重心首先是方法论问题。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严格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训: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力求从教育实际出发,坚持人道主义教育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其次,我们从三个层面着手,这就是:乌克兰教育科学院层面、高等院校层面和广大中小学层面。首先乌克兰教育科学院担当了统领全局的角色,在阿·萨甫琴科院士(原副院长)和苏氏女儿奥·苏霍姆林斯卡娅院士的率领下,常设机构在院内的“全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受到积极支持,以研究会主办的全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讨会每年都纳入院年度工作计划,在教育科研选题和立项、博士论文选题和指导等方面都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为设立研究基地和实验点,培养骨干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其次是乌克兰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凡设有教育专业或涉及教育史内容的高校,都把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教育思想放到了重要的地位。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有不少综合性大学对此十分重视,它们是国立基辅大学、尼古拉耶夫大学、哈尔科夫大学等。

德尔卡契:对此重视的高等师范院校有:波尔塔瓦师大、基洛夫格勒师大、赫尔松师大、敖德萨师大、哈尔科夫师大、乌曼师院、克列缅立克师院等。特别使我们感动的是,上述高校一批名教授经常来我校参观、研讨,还经常往我校派遣学生实习,组织学生来校参观,有的甚至为我校毕业生升学提供一定的优惠待遇,这对我们是多么有力的支持!第三个层面是广大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农村学校以我校为参照,城市中小学则以基辅市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为榜样。因为我校在农村小镇,我国的城市人口居多,如何在城市学校学习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哈依鲁莲娜女士创造了样板,大家有法可效了。此外,我国还培养出了在学前教育阶段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典型,成绩显著,令人高兴。

笔者:现在你们在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过程中有哪些创新?

哈依鲁莲娜:创新或发展谈不上,只可以说,我们正努力往前走。时代在前进啊,我们的教育

必须根据新时代的要求,根据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我校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被批准以苏霍姆林斯基命名。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认真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别是要以人道主义的眼光,按苏霍姆林斯基指引的方向,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我认为: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就要按原样接受他;教师不要忘记自己的孩提时代及成长过程中的苦与乐;孩子们来学校既然是为了学习,那他们就有权利犯错误,教师的作用就是使他们少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我校采取的具体措施有:1.调整作息时间,适应孩子的生理节奏,每节课由45分钟改为30分钟,各科连上2至4节,课与课间小休息10分钟,大休息20分钟。2.小学阶段(1-4年级)取消分数,代之以口头鼓励和建议。3.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教室上课,把教学搞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4.制订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大纲”,先试行,2007年获教育科技部批准。

德尔卡契:我校重点关注的是根据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来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发展,我们所处的农村同样面临诸多问题:家长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家庭中传统的价值观逐渐流失;家庭结构的稳定性趋差,单亲家庭增加;西方文化中不良成分冲击较大。对此,我们坚持苏霍姆林斯基开创的“家长学校”,学前阶段每月两次活动,其余学生家长每月一次活动,我们定期与家长们一起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效果甚好。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我们仍严格贯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诲,根据各个班级及其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我个人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他的论著确实是教育百科全书,因而今天能真正与时代同行,贯彻其思想,做到做好,就不错了。

笔者:你们多次来华讲学考察,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来,对我们的教育现状了解甚多,请讲讲对我国同行有什么建议?

德尔卡契:中国同行对我们多年来的有力支持和促进,使我们非常感动,我们由衷感谢!你们国家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政府对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令我们十分羡慕。我们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与我们一起,继承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新问题,作出新贡献。

哈依鲁莲娜:这次我们来中国,参观了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看到了一批青年教师有组织地学习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去了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在参加其百年校庆活动中接触了来自各地的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再次感受到了他们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热情;后来,我们又到了澳门,出席了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及澳门数学教育研究会组织的宣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活动;特别是读到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家》杂志出版的“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刊”。这一切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估计,使我们有点自愧不如。如果讲建议,就是建议你们发扬光大,多给我们传授经验,并欢迎你们常到我们那儿去,多与我们交流。

德尔卡契:我建议你们继续让青年教师静下心来读几本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尤其是《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我把心灵献给孩子》等等。让繁忙的老师,特别是青年人,坐得下来,能读读书,思考点严肃的问题,在当前是很不容易的事。我想,爱读书的老师,才经得住贫寒和孤寂,守得住宁静和理想,才能“把心灵献给孩子”,对不对啊?

哈依鲁莲娜:希望我们一起,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时,学习他的为人,学习他的人格榜样,像他那样大智大勇。摒弃形式主义,反对教条主义,这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才能理解和实行教育的人道主义,以“充实人的心灵”,培养“真正的人”。才能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前进,真正与时代同行,做到“把心灵献给当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