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似与不似之间
2012-04-29高松年
高松年
面前一尊弥勒的根雕作品,行走状,比较少见。这是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郑人华(又名郑志华)的得意之作《乐》,系用一段中部微弯的黄杨木根巧雕而成。因树根中部一侧隆起,犹如一凸起的肚皮,郑人华就利用这一天然条件,在顶部雕刻了一个弥勒微笑的头像,保留了树皮作为袈裟,只在中部挖雕了一只拿着一串佛珠的手,在底部的弯折处雕出了微露的半个脚面,一个漫步前行的快乐弥勒便形神兼备地脱颖而出。这件作品的优胜之处,就在于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件作品获得了金奖,选入第八届“百花杯”获奖作品集,又入选首都艺术博览会精品画集和《美术报》龙年百名艺术家的精品集。
根材并不少见,难得的是要从中去发掘出独特新鲜的创意,这需要扎实精湛的木雕功力、艺术经验和历史文化的知识储备,更需要艺术想象力。喜爱美术的郑人华从小受家庭熏陶,随舅舅学习木雕技术,后又进华中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接受正规的专门训练,因此,在从艺的近30年来,他不仅创作数量达数百件之多,而且佳品迭出,有30多件获得全国和省市的各种艺术奖励。其中《文化艺术名人系列——孙中山》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杜甫》获第二届中国 ·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赶集》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精品展优秀奖;《喜庆》获第五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金奖;《瑶池赴会》获全国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银奖。他的《鲁迅》被国家级博物馆鲁迅博物馆收藏,很多优秀作品为全国的多种美术典集和辞典所收录。
郑人华做根艺,主要从事的是人物类的根艺雕刻。所创作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历史人物,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苏轼、弘一、鲁迅等;第二类是仙界人物,如观音、弥勒、济公、刘海、麻仙姑等;还有一类就是从生活中撷取人物素材,如赶集的农民、欢愉的孩童、舞动的少女、亲昵的母子等。他的人物根艺的主体风格是粗放之中见精微,巧思之处显精神,在似与不似之间去展现人物灵性美感的闪光之点。施雕中注意从整体着手,尽量做到不拼不接,取其天然之材质,依势造形,巧妙布局,因材施艺。做到七分天然,三分雕琢,从自然中去开掘所雕人物的气韵意趣、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以开发人物内质的神似境界作为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创作中,郑人华刻苦钻研,精益求精。面对一段根材,他常常是要反复地去揣摩,不找到最具灵性美感的闪光之点决不罢休。他曾发现一段类似T形的根材,一开始在长头一端雕了一个美女的头像,成一个行走状的古代美女。雕成后,揣摩再三,觉得不十分满意。一次,当他把这雕像放倒时,突然发现,如果把这段根木以短头向上,则活脱是一个酒醉饭饱、甩袍醉行的疯僧济公。于是他把美女头处理掉,在短肩中部刻上一个心满意足状的济公头像,右侧利用根木的自然弯势刻上手捧葫芦齐眉而举,左侧平举如袍袖的一端装上一把小扇。如此一改,一个醉步而行的疯和尚济公便活现了出来。这一个例证,也是他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尽力追寻根艺动态的灵性美的成果。
《杜甫》这件获奖之作,郑人华采用的是屡经风雨侵蚀的盘结老根,巧妙利用树根底下的两路分杈,一为足,一为袍之下摆,而将树根的自然纹路抽象为手臂,瘦削的双肩依势雕出。对杜甫的头部则施以精雕:挺直的鼻梁,深沉忧郁的眼神,无不折射出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的苍凉内心。在结构上,作品上身的单薄与下部的厚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视觉上的对比,让人感受到“诗圣”充满忧患意识的独特精神气质,极能唤起欣赏者发自内心的共鸣。
如果说,在根雕中,郑人华的优长是能在似与不似之间激发欣赏者的艺术共鸣的话,那么,他的木雕作品特点就在于雕工精湛,形体把握准确,能在动态之中,形神兼备地创造出各种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氛围。他的木雕作品《喜庆》就是成功的金奖之作。作品创造的是新年时节孩童们燃放爆竹的欢乐、吉祥、热闹、喜庆的场景。六个小孩或蹲或立,或远或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既期待,又害怕。胆大的拿着煝头在点燃,胆小的则双手捂耳躲在墙根,十分传神地传递出了童心和童趣。在雕工上,孩童的手脸精雕细刻、写实逼真,而他们身穿的棉袄刻法则用刀粗犷,表现出了粗布棉衣的厚实质感。在强烈的对比效果中,真实地展现出了民间过年的喜庆氛围。
郑人华还有一些作品是将精微写实的木雕工艺和灵动写意的根雕工艺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作品产生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瑶池赴会》就是范例佳作。作品刻画了麻仙姑划着仙槎给西王母娘娘送桃祝寿的情景。麻姑用的是木雕技法,划仙槎扭动的姿态和飘起的头发和衣服、飘带,在他的精细雕刻下,表现得栩栩如生。而下面的仙槎系选用黄杨木树根巧雕而成。两者相结合,让人感受到根艺精美而又灵动的动态美感和生活实感。
艺无止境,精益求精,希望郑人华不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