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春茶
2012-04-29梅重
梅重
三五年前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前,竖起一通刻石:茶为国饮,杭为茶都。
茶的文化工作者的普遍看法: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八大茶类中,以浙江、安徽等省的绿茶最为著名;局限于太湖洞庭的碧螺春产地狭隘、产量低微,西湖龙井遂成代表品种。
知名女作家陈学昭曾创作过一部叫《春茶》的长篇小说,写数十年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西湖茶区翻天覆地变化的故事。如今,如何?在新时期新农村的建设中,这里早已是美丽乡村的景象。
西湖茶区凭藉清雅风光,经营品质休闲式农家茶,是自发于民间的改革发展思路,成新的习尚,也成新的民俗文化。
首倡西湖农家茶之风的,应当推属梅家坞。过去,西湖龙井茶有产地名号之分,在风景区内的称本山龙井,列为狮(狮峰)、龙(龙井)、云(云栖)、虎(虎跑)、梅(梅家坞)五品。梅家坞茶地连属成气象,既也在目中,解放后便一度声名远扬,离去不远的地方并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大约始自十几二十年前,梅家坞依靠自身物产,门前屋后摆几张桌子办起农家茶,一村户户皆然,农村经济在广阔田野上迈进。
韵致流播,蔚然成风。西湖周遭大大小小的村子二三十,或多或少都产茶,或大或小都卖茶,或雅或俗都做农家茶。西湖是天下名区,春天的清茶与清景同美。外鸡笼山旧屋,有高树有小桥,隔小溪是开阔的茶地和剪影般的山峰,让人恬淡从容;三台山新居,背湖傍潭的,坐着坐着,心绪如同涤滤过一样清绝透明。
早些年西湖“西进”,配合“申遗”,整治、改造了景区内所有的村子,粉之墙、黛之瓦、棕之户枢窗牖,带矮墙天井,带竹篱菜畦,高高下下,明明灭灭,融入江南玲珑婉约的山水环境。不过,最还保持乡野本色的是翁家山上的山路人家,自然朴素中可以感觉离隔市廛的烟霞。
翁家山下的满觉陇也依旧味道。明人曾说,春茶季节当在此沉酣而饮一个月。现在,最旺一市秋茶时,烟青石空,岩桂暗香氤氲。扯说起来,西湖农家茶不独春天,四季总宜。凭窗夏雨的九溪,即便泡一碗炒青,也能听无数活活流水。古人评说,晴湖雨湖月湖不如雪湖。大雪纷扬,云冻不流,在金沙港农舍红炉煮茶,能体悟到黑白的精神和美学意境中的崇高。
秀色可餐可饮。多年下来,西湖农家茶深深吸引了老杭州人和新杭州人,使前者的友朋聚会和后者的家庭出游,不再过多专注传统十景,更不知晓有什么创新二十景;连单位安排职工假日年节、春游秋游活动,都喝农家茶吃农家饭。但究其真正原因,恐怕良辰美景之外,还是赏心乐事为主:抛弃紧张的工作与学习,让生活节奏舒缓减慢,放松心情,放纵个性,甚至适可而止地放诞行为。
影响波及,西湖农家茶又名扬远近。不少人专程从省内嘉湖甬绍台、从周边沪宁苏锡常、从北地南国的京粤来西湖,仅仅也为在农家极其闲适地品尝一杯龙井茶与几只家庭菜;当采摘季节,看几眼四围茶园里散落着的红蓝间白的采茶女身影,听几声她们偶尔的赣南山歌或吴地软语,心中萌生远韵。
热闹了,略略有点嚣烦,西湖农家茶向远郊展衍。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外围保护地域也产茶,旧时归类称作四乡龙井,其实品质不差,早就划入正宗龙井。前述立碑的时候,龙坞被宣布为西湖龙井茶的代表性生产基地,那里有成片成片的茶丛随顺丘峦形势栽培。龙坞一带离城更远,林泉更深,农家茶的饭菜更土。
所谓农家茶的饭菜,意指喝茶只是由头,用餐才是主旨。以前龙井茶按采摘时间分有雨前明前,按鲜叶形状分有旗枪雀舌鹰爪,后来统一作特级一级二级三级。茶户开办农家茶之外,要做买卖,好茶叶上千块乃至数千块一斤不等。
江南烟雨地多修竹翠色,西湖农家茶赖此不少。酒菜面饭中一年到头总有春笋毛笋鞭笋冬笋以及笋干毛笋干,可作主料可作配料。竹园山塘放养些鸡鸭,号本鸡土鸭。竹地上挑不净荠菜马兰头与地滑脱,竹林旁的杂树摘不光春的香椿、秋的栗子。
知晓的客人隔三叉五这里那里地跑,吃饭只要点家常菜范围内的就行。杭州人并不重湖上杭菜所宣扬的清淡鲜嫩,受绍兴越地民俗和汴梁南渡临安形成京杭大菜的影响,反而口味浓油赤酱的,亦偏爱腌制的南货:酱肉蒸春笋、咸肉炖毛笋、雪菜炒鞭笋及酱鸭鱼干之类。他们图的是喝酒谈天打麻将嗑瓜子的随意自在。
经营西湖农家茶应该收益可观,三五客人花费七八十块到百把块,价廉物美,薄利多销,平常五六张、双休日十来张桌子,收入也蛮好。于是,有人前来寻租,部分的开起酒家,开起会所,开起旅店,吸引了不少游客,茶户年租金十来万。
随着游客增多,这里文化的意蕴也有流荡。只要客人需要,服务员会初步的乌龙茶艺表演:关公巡城、凤凰三点头;也会简单的紫砂茶具介绍:供春壶、大彬壶、曼生十八式;当然,对龙井知识的讲述就更进一步:唐代《茶经》时期的葛岭宝云和三竺白云垂云以及明代的桂韵花茶、清代的九曲红梅、近代的杭白菊,而元代的层山乱泉中的龙井,是泉名、寺名、茶名……
透过这些粗浅表象观察内在实质,杭州逐渐变迁着优雅民风、闲适生活、品质文化,是市民与茶户对生活新的认识感悟,是他们内心情操的委婉表述。西湖山水如诗如文,农家茶已经斐然成章。